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以德報怨,真的好嗎?

以德報怨,真的好嗎?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竹火阿火

來源:竹火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魯國人,名字叫做微生高,傳說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可靠的人。

可靠到什麼程度呢?

有一次朋友找他借醋,他自己沒有,就跑去找鄰居借來再轉借給朋友。

而且相傳他與一女子相約在一座橋上相會,女子因為一些原因沒能赴約,他便一直死守在橋上不走。

後來下起大雨,河水暴漲,他依然堅持信守約定,就是不走,最終淹死在河裡。

這個人的品行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按理說這種品德是為儒家所提倡的,但孔子聽說了他的事情之後,評價道:「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醯就是醋,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種品行就是「直」?自己明明沒有醋,卻非要討來醋再轉借,這種行為雖然也是好意,但卻是在繞彎,根本稱不上真正的「直」。

真正的「直」,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根本沒有必要這樣繞彎。

由此也就可以看出,其實在孔子的觀點中,是提倡「直」的,而不是委曲求全,打腫了臉充胖子的。

這其實就是孔子的「直道」。

我們時常聽到一個詞叫做以德報怨,就是面對別人的惡行,要用善行去回應,以求用德行來感化別人。

乍聽來完全是儒家的味道,但其實這並不是儒家的觀點,這個詞是老子提出的。

《道德經》言:「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對於老子的這個說法,孔子的一個弟子曾發問於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就是關於以德報怨這個問題,老師您怎麼看呢?

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觀點也很明確,如果以德報怨了,那用什麼來報德呢?

如果人們的惡行可以被別人以善行來對待,那麼誰還會去懲惡揚善呢?

所以應該以直報怨,以德來報德。

什麼叫「直」,愛恨分明就是「直」,不委曲求全就是「直」。

別人罵了我一頓,我肯定會生氣,生氣就是生氣,沒必要還忍著怒火強行去跟你裝友善,然後還非要再找機會幫助你一下。

這樣做就是虛偽了,甚至可能心懷不軌,並不符合正道。

那怎麼做呢?

要注意,孔子講以直報怨,可也沒有說睚眥必報。

有仇報仇、有怨報怨那是墨家的俠義精神,不是儒家的人文精神。

直只是不刻意委曲求全,但寬容之心還是要有的,所以你罵了我一頓,我生氣歸生氣,但我不會去報復你,最多是不搭理你了。

這其實是一種獨立人格的體現,是真性情,這是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

而之後孔子為了強調這一點的重要性又補充到:「巧言、令色、足恭。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裡孔子提到了一個人,丘明,這個丘明就是被後世稱之為「文宗史聖」,撰寫《左傳》的左丘明。

孔子說那些巧言令色、卑躬屈膝的行為,左丘明以之為恥,我孔丘也以之為恥。

還有那種明明怨恨別人但表面還是裝作非常友好的人,非常虛偽,左丘明以之為恥,我孔丘同樣也以之為恥。

這裡要強調一下,左丘明的名氣、地位和學問水平至少在當時應該是與孔子相當,甚至於超過孔子的。

所以當年淪為「喪家之犬」的孔子其實很聰明,借來左丘明的觀點來幫助論證自己的直道,這就好比我們現在常常拿來專家教授的話來增加自己觀點的可信度一樣。

這裡也可以看出孔子也並不總是身披聖人光輝,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他也跟我們一樣,也是有些小心思,很接地氣的。

而對於「直」這個觀點孔子竟少有的來了一出借言,這足以證明孔子是多麼看重直這種品行。

所以對於這種有原則、正直、敢愛敢恨卻寬容待人的真性情,其實是值得我們好好品悟和學習的。

作者:竹火阿火 來源:竹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是知人而不評人!
莊子:盡人事,聽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