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極速車王:傑森伯恩和布魯斯韋恩的一場奧斯卡級的存在主義賽車戲

極速車王:傑森伯恩和布魯斯韋恩的一場奧斯卡級的存在主義賽車戲

「開車有一個臨界點,當發動機轉速達到每分鐘7000轉,周圍一切事物的存在感都會逐漸消散,車子也將失重,能被感受到的,只有身體,穿梭在時空當中。7000轉,是你成功的標誌,你能感覺到它的到來,它悄悄靠近你,貼近你的耳朵,唯一重要的問題只剩下——你是誰?」

在《極速車王》(Ford v Ferrari)的最後,貝爾飾演的賽車手在夕陽中車子失控沖向人生終點時,這句話平靜的在生與死之間被緩緩地念出,有時候,生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也許在拼盡全力致死的那一刻,我們在能明白那個問題,我,是誰。

《極速車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英文名比中文名直白很多,故事講的是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飾演)和英國車手肯·邁爾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為福特公司打造賽車GT40並在1966年擊敗長期主導勒芒錦24小時耐力賽的法拉利,並蟬聯了1967和1968年的冠軍背後的故事。

最近的好萊塢電影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男神女神扎堆,以往一個就能獨挑大樑的世界級明星,卻要扎堆配戲。有老馬丁的《愛爾蘭人》中,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多年後再次聚首,也有昆汀的《好萊塢往事》里,兩大男神小李和皮特的插科打諢,而在《爆炸新聞》中,更是聚集了兩大女皇查理茲·塞隆、妮可·基德曼配上「小丑女」的三美組合。

而在這部《極速車王》中,也是男神的對手戲,曾經最酷的間諜傑森伯恩和最具知名度的超級英雄布魯斯韋恩聯手,在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中,奉獻了精彩的對手戲。為了更貼近人物原型,貝爾再一次發揮了其橡皮人的天賦,幾乎又瘦到皮包骨,演繹了一個為賽車瘋狂的極致車手。

為什麼說這是一部好萊塢出品的「美國主旋律電影」?無論是從影片的立意還是到人物的演繹,都是典型的所謂「美國精神」和「美國夢」的體現。

影片聚焦在福特設計新型賽車,在勒芒錦標賽中打敗不可一世的法拉利,並三次蟬聯冠軍這一歷史。截至目前為止,這也是僅有的三次,美國車在勒芒擊敗歐洲車。但即便如此,美國人將這三個似乎只能聊以自慰的冠軍,演繹的迴腸盪氣。在不可能中尋找機會,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資源,把一切做到極致,以犧牲的勇氣創造奇蹟,這不就是他們一直倡導的「美國精神」么。

而從人物來看,一個是患病的前車手,另一個則更是破產的汽車技師,「美國夢」的主角,永遠都是小人物,在絕境中,發掘自己的天賦,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在種種的可能性之間,尋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天地,最終為自己,為家庭,為國家贏得那一份尊嚴和榮譽。

當然,如果只是聚焦在主旋律上,這部影片將會淪為一部平平之作。真正能夠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在賽場上克服重重困獲得成功的喜悅之外,更多的則是片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追問——我是誰?是什麼讓我成為我?

《極速車王》更是在這個問題中,給出了一個非常「存在主義」的回答,我是誰,取決於我做什麼,是我的選擇,讓我成為我自己。

你有沒有為什麼事拼盡全力?你口中所稱熱愛的事情你是否願意為之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只有那些我們願意為之付出的事情,才是有價值的。當我們什麼都不做,一切就沒有了意義。

一個賽車冠軍有什麼意義?奧運會冠軍有什麼意義?鋼琴大師有什麼意義?成功商人有什麼意義?在某個虛無的角度,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最終都會歸於塵土。

但人存在,不就是在不斷地尋找、不斷地創造著意義,並以此為信仰,用盡一生去追求在這一特定方面的極致意義么?冠軍的名號,大師的榮譽,商人的金錢,這些都不是終極的意義,而為了成為冠軍、大師,所付出的探索的行動,個人的犧牲,理智或瘋狂的選擇,才是意義的所在。

當這些道理,被某一種現實所取代,比如在那條賽道上,當車手把轉速提升到7000轉以上,以200英里以上的時速在賽道上馳騁超越的時候,真實的世界慢慢消失了,一切變得都不那麼重要,在這個極限的狀態下,我們明白了,自己忍受的那些,自己所付出的那些,都在這一刻,成為了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

欲治形式主義,先治官僚主義
世界歷史:資本主義與加爾文主義,是否存在一種聯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