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不輸福特級!山東艦上這一關鍵設備,全部國產且性能達到世界頂尖

不輸福特級!山東艦上這一關鍵設備,全部國產且性能達到世界頂尖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福特級,是當今世界上最頂尖的航母,而我國的剛剛服役的山東艦,雖然整體性能上和它有很大差距,但在一關鍵設備上,卻與之相當,那就是甲板鋼。

福特級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航母

甲板是航空母艦結構的關鍵部分,其功能十分重要。航母的戰鬥力主要來自於艦載機,這點想必個我朋友都了解。當進行戰鬥時,戰機需要在短短的一兩百米內,完成從靜止到滑跑、到起飛、再到騰空的全過程。而戰機起飛時發動機噴射出的尾焰,高達上千攝氏度,一般剛才根本承受不住,會直接熔化。而且艦載機的重量通常在30來噸左右,高速降落時那巨大的衝擊力,想想就嚇人,因此對甲板的抗衝擊力、抗扭曲力等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航母甲板很難造

同時,考慮到戰時航母會成為地方重要「照顧對象」,還得具備一定的抗穿甲彈能力和「抗炸」能力,因此航母甲板鋼的屈服強度必須在500Mpa以上。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要求,航母甲板鋼研發難度相當之高,我國想要建造國產航母,面臨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其供應問題。當時世界上只有美俄這兩個國家有能力生產,可它倆都不願意出口給我們,沒辦法,求人不如求己,我國就走上了自主摸索和研製的道路,這個任務落在了鞍鋼集團軍工產品研究所的頭上。

為了能夠成功研製出甲板鋼,鞍鋼集團專門定製了一款超寬軋機,一重集團為了助力國產航母建造,耗費大力氣,造出了「世界軋機之王」,這台軋機重達760多噸,可軋制寬度5.5米、長40米的鋼板,是世界上軋制能力最強、規格最大、單機設備噸位最大的寬厚板軋機。

可光是有機器也不行,還得有技術。2011年剛接到航母甲板研製任務時,趙剛,也就是鞍鋼集團軍工產品研究所的副所長,就感受到了任務的艱巨性,一來是國產航母的重要意義,每個人都知道,心理壓力都不輕;二是此前都沒有絲毫經驗,一下要研製出高水準的甲板鋼,等於是白手起家。

中國成功研製出航母所需鋼材

可面對困難,以趙剛為首的研究團隊,並未退縮,而是化壓力為動力,一天24個小時,除了搞研究,就是泡在工廠里,從前線到後線全程跟蹤,確保能摸清每個工序的影響因素。就這樣,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國產航母採用的甲板鋼,終於在「軋機之王」下誕生了,整體參數和美國福特級使用的HSLA-115型特種鋼不相上下,超過預定標準,達到了690Mpa。至此,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甲板鋼技術的國家。

山東艦甲板鋼的研製過程,是國產航母整體研製的一個縮影,畢竟航母對我們而言,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我國軍工企業、科研人員們,以艱苦奮鬥、攻關克難、自強不息的精神,成功渡過種種難關,讓我國第一艘航母在短短的時間內問世,既提升了我國海軍整體實力,讓我國能更好地維護海洋權益,捍衛主權安全,又為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聚焦風雲今朝,回顧往昔盛況,如今的的科研人員們為了祖國國防事業的發展,兢兢業業,過去的老一輩科學家們為了實現國防力量的強大,更是嘔心瀝血。與現在不同,新中國成立那會兒,可謂是群狼環伺,給我國國防帶來了巨大壓力,而隨著種種新式裝備的出現,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兩彈一星」戰略順利完成後,我國周邊清凈了許多。

而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兩彈一星能夠順利完成,離不開以「兩彈元勛」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嘔心瀝血的工作。在這裡,嘔心瀝血不是形容詞,而是字面意義。就拿原子彈來說,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時鄧稼先帶領團隊進行研製工作的時候,沒有計算機等現代化的計算工具,只能利用算盤、計算尺等比較原始的工具,輔之以紙筆,原子彈研製過程中的核心數據有多複雜?咱一般人真是想像都想像不到。為了準確無誤地算出來,他們以「三班倒」的形式,沒日沒夜的計算,而為了確保正確,還得分成兩組,直到兩組計算出的結果一模一樣為止。

而除了計算工作無比艱巨外,為了獲得第一手的數據,鄧稼先還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未爆的核彈頭,以便及時尋找出問題出在哪兒,從而及時解決。不幸的是,因為過多地遭到核輻射,他患上了癌症,可在彌留之際,鄧稼先仍念叨著要努力追趕,「不能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多」……

就是在這樣的精神下,以兩彈元勛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突破封鎖和限制,造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並以令人美蘇瞠目結舌的速度,將氫彈給搞了出來,從而給新生的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為我們發展到今日,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在對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精神、科研實力感到敬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他們紮實的數學功底。數學是所有學科都離不開的工具,要是沒熟練掌握這個工具的話,兩單元勛們有可能在那麼艱苦的科研條件下,手動算出那麼複雜的數據,突破封鎖、打破紀錄,研製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核武器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產生一個疑問,兩彈元勛們,大多成長於民國時期,在那個戰亂的時候,他們為何能有如此紮實的數學基礎呢?

這和民國時期重視數學教育有很大關係。前面提到過,數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民國時期親眼目睹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等種種慘劇的有識之士們,清楚的明白只有振興科技,才能趕走侵略者,維護國家安全。於是,數學之風盛行,由此湧現出很多數學教育名家,其中有一個叫劉薰宇的,聲名至今未衰。

之所以這樣,和很多大師級人物口口相傳有很大關係:楊振寧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有位叫劉薰宇的先生寫過很多通俗易懂的趣味文章,讀了之後,自己才弄明白很多重要的數學概念;

武漢大學前校長、著名數學家齊民友在有一次談到數學學習時,稱自己中學時代對數學興趣其實不大,學得也很一般,後來無意間讀了劉薰宇的作品,結果就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從此走上了數學研究的道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著名數學家谷超豪也曾提過,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就是劉薰宇的《數學的園地》,通過這本書,自己走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初步了解了集合論和數論……

有這麼多科學界的大佬傳播,劉薰宇的名氣自然能經久不衰,而他能讓那些大師們在老年時期仍記憶猶新,和其獨特的風格密不可分——他擅長把數學知識和趣味性的故事相融合。複雜、枯燥是學習數學的攔路虎,劉薰宇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於是利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經驗,將複雜、枯燥的數學知識,春風化雨般融入到趣味十足的故事當中,讓讀者可以在暢快的閱讀體驗中,潛移默化的學習數學知識、解題思路等等,並領略到數學的魅力,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器百曉生 的精彩文章:

日本經濟到底怎麼了?世界500強遍地開花,國內負債排名全球第一
西方為啥都願意賣武器給印度,而不賣給中國呢?答案讓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