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領先世界20年的「天眼」來了!那個為此付出生命的人,卻看不到了

領先世界20年的「天眼」來了!那個為此付出生命的人,卻看不到了

11日下午,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也是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讓中國人自「睜眼看世界」後,再次開啟「睜眼看宇宙」的新征程。

中國天眼正式投入運行

「中國天眼」到底是什麼?它是貴州深山裡的一口「大鍋」,相信每個人看見它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成年人繞著它走一圈,得花費40分鐘左右的時間;如果把它裝滿水,全世界75億人沒人可以分到4瓶礦泉水,用它做蛋炒飯的話,每人能吃三兩……

當然,它並不是用來裝水和做蛋炒飯的,其主要作用,是觀測脈衝星、暗物質、黑洞等,可以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宇宙信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其靈敏度是世界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在射電望遠鏡領域佔據巨大優勢,讓我國在天文望遠鏡方面理念世界20年。這麼強大的性能,自然產生了不少科研成果,還在測試階段的時候,它就發現了146顆優質的脈衝星後選題,比歐美多個搜索團隊發現的加起來還要多。

巨大的「鍋」

此外,在試觀測時間,就收到了來自全球的140多份申請,而其中大部分都已經完成,取得了顯著科學成果。可以預見,正式投入運行後,它必將顯著提升我國相關學科、相關產業的水平,以及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讓中國在深空探索這一前沿領域佔據優勢地位。

說起「中國天眼」,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南仁東。剛讀完博士的時候,南仁東就已經在天文學界聲名鵲起,世界上很多天文台都想邀請他加入。可他卻放棄外國相關機構開出的優厚條件,選擇回到北京天文台,回國後,他拚命一年的工資,還不如在國外一天掙得多。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而是一心一意撲在祖國天文事業上,1994年在日本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時,科學家們提出要建新一代的射電望遠鏡,南仁東聽到後,就跟同事們說,「咱也建一個吧。」從此,他就與「中國天眼」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為了選址,親自帶著遙感地圖跋涉在西南深山,先後勘測了1000多個窪地。

地址選定後,南仁東正式提出建設大型射電望遠鏡的想法,一時間引起轟動,國內外媒體爭相報道,很多人認為,憑藉中國當時的國力和科研水平,根本完不成這個項目。可南仁東不服輸,為了「找人找錢」、獲得許可,他四處奔波,跑完國內各大部門,再到全世界尋求幫助,最終,在其不服輸的勁頭 ,和在天文學領域強大的個人影響力,FAST項目終於在2007年正式立項,並於2011年開始動工。

FAST項目施工現場

為了避免出錯,已經來回跑了17年的南仁東,在人才有了、錢也到位的情況下,並沒有像一般人想得那樣休息休息,而是在干著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的同時,親自動手,工程的每一個小細節,他都參與其中,力求做到盡善盡美,如果不認識他的人去工地現場,恐怕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工人而已。當家人、助理等勸說其休息時,他表示,「造不好,怎麼對得起人家?」

親自到一線參與各個流程

就這樣,在國內外均沒有技術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南仁東帶領團隊一次次從失敗中走出來,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完善,終於克服種種難關,在2016年9月25日的時候,將FAST建成。

由此,質疑的聲音才消散。英國一位專家表示,「這是中國遠大科學雄心的象徵」;荷蘭國家射電研究所稱,「以後很多科研成果將由此產生」;美國教授稱,「中國進入了觀天時代,這台設備將領先世界二十年」。

然而令人頗為嘆息的是,耗費無數心血,讓「中國天眼」睜開的南仁東,卻沒能看到「天眼」立功的那一刻。2017年10月,試運行的FAST首次發現了2顆脈衝星,而此前半個月,也就是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搶救無效去世,這是多麼令人痛惜的一件事啊,耗盡生命與心血的他,卻未能看到「兒子」徹底「長大成人」的那一刻。而且,2016年8月的時候,他被推選為院士候選人,可惜也未等到。

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

南仁東逝世後,並未引發關注,國家天文台只是發了一個訃告:遵其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就這樣,一個用生命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讓中國在射電望遠鏡領域領先世界20年的民族英雄,本應獲得「鮮花與掌聲」的偉大人物,默默地離開了我們。儘管這是他的本意,卻也令人心裡有股說不出的滋味。

這就是中國的科學家,他們用自己的的學識、甚至是生命,撐起了中國人的「脊樑」,讓中國在短短的70年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世界強國。

看到南仁東,就不由得想起了鄧稼先,兩者是何其相似!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本能和其他很多同學一樣,選擇進入高校、著名實驗室任職,走上人生巔峰的鄧稼先,放棄了高薪誘惑,毅然回到祖國,一頭扎進祖國核事業,在艱苦的條件下,攻關克難,一步一個腳印,為中國「兩彈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時的條件有多艱苦呢?為了計算核武器研製過程中的複雜數據,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鄧稼先只能帶領團隊用算盤和紙筆,沒日沒夜的演算,草紙一沓沓、一捆捆堆滿整個屋子;在試驗出現問題的時候,防護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為了及時排除問題,鄧稼先不顧危險,去尋找未爆的核彈頭,或許就是因為這一次,他因核輻射患上了癌症,可在彌留之際的時候,仍不忘提醒,「千萬別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器百曉生 的精彩文章:

沒錢了!美軍想大量購買VR訓練設備,但遇到一個中國相關大問題
風水輪流轉!美國後院「起大火」,普京為特朗普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