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今天,重磅人物開了個小會

今天,重磅人物開了個小會

新中國科普的艱難起步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一個深秋的夜晚,孩子們抬頭望著天空。與平時不同的是,他們眼前的天空之內,還有一個巨大的透明球面熒幕。熒幕上放映的星空,與熒幕外天上的星空融為一體。

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距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個富含高科技的場所並不遙遠。

但那裡離大城市豐富的科普教育資源較為遙遠,孩子們很少得到這樣的科普教育——尤其是在看完熒幕上的科普影片後,還能和來自中科院、川大、北師大、中核集團的教授和專家和當地科學工作者互動

好在孩子們有著旺盛的好奇心,他們會問出「人類能否成功登上太陽?「、」木星上為什麼會有眼睛?」、「為什麼飛機不能直接飛進太空?」等問題。

當孩子望向星空,產生好奇的時候,他們離真正的科學就不遠了。

很多很多年前,就曾經有一個孩子,在夜裡望向蒼穹。不知道他在當時有沒有想到,這竟會是他一生的事業。

人的命運就是這樣不可預料,但歷史進程滾滾而來。他小的時候,中國飽經戰亂,識字率只有20%左右。等新中國建立了,最初的知識普及工作與其說是科普,不如說是掃盲

儘管如此,科普工作進展迅速,建國十幾年後,全國共有55種科普刊物兩萬四千多種科普圖書。

那個時候,大多數人的溫飽都還沒解決,人們關心科學,更多的是關心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更喜歡應用型科普作品。

比如1956年一年裡,24個出版社出版了40種講述養豬方法的書,題為「怎樣養豬」的就有九種,這些多是面向農民的小冊子,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發揮很大作用。

顯然,普及實際技術的科普圖書期刊比培養科學觀念的科普圖書期刊更受歡迎

即便如此,像《天文愛好者》這樣拓展眼界、培養科學意識的科普刊物還是誕生了。人類無論在什麼處境中,都不會對頭頂浩瀚的星空無動於衷。

後來,中國科普事業發展也曾遭遇過曲折,因政治原因,大多數科普期刊停刊。

那個時候,那個曾經看過星空的少年,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教授,投身於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地質學,似乎與那片星空沒有關係。

直到隕石降落到吉林,他被派去進行相關研究,他的命運才改寫。

他叫歐陽自遠,他提起過這個名字和那片星空的緣分:

「舅父說這個孩子出生這麼艱難,是來自很遠的地方吧?於是,我的名字就叫做歐陽自遠了。我也覺得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我研究的隕石來自遙遠的太空,後來研究的宇宙塵、月球的岩石,也都來自遙遠的太空。我真的很難想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安排,天緣巧合。」

科普在人心中播下的種子

改革開放後,中國加快了對外的科學交流,科學的春天來了。

歐陽自遠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1978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送來一份特殊的禮物:美國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樣品,重約1克

歐陽自遠負責利用其中珍貴的的0.5克月球岩石標本做研究,這讓他和月球產生了不解之緣。

與此同時,科普事業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以前停刊的科普期刊紛紛復刊,新的科普期刊又不斷湧現,到1992年,科普期刊多達210種。科普圖書也迅速增長,1979-1988十年時間,全國大約出版了2萬多種科普圖書,而且往往很暢銷。

這個時代的科普,仍然密切貼合實際。1984年年的十大暢銷書中,有兩本是科普圖書,這種盛況在如今簡直難以見到。其中一本是《養雞500天》,發行了123萬冊,可以說是很實用了。當然,科學觀念的普及也逐漸有了市場。另一本暢銷科普圖書就是偏觀念普及類的《迎接新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知識講座》。

成年人們日夜忙於俗物,更想把科學技術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去,偏實用的科普讀物更適合他們。小孩子們則不一樣,他們年輕,好奇心重,對待科學的態度也不至於太過功利。

像比較早創刊、一直偏向培養科學愛好、觀念的刊物《天文愛好者》,就收穫了很多青少年讀者。

一位家住深圳的初中生,就是《天文愛好者》的忠實讀者,一直訂閱了幾十年。

他對頭頂的天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86年,每76年划過地球長空的哈雷彗星如期降臨。深圳少年如願見到了它,那是他有備而來。

早在一年前,他就死纏爛打要家長給他買一台天文望遠鏡。但那個時候的天文望遠鏡價格不菲,要花掉他父親4個月的工資。家長一開始不同意,他就寫日記說家長扼殺了一個科學家的夢想。

最後家長還是很開明的,幫他接續了科學家的夢想,代價是當時的700元。他如願以償地觀測到了哈雷彗星,寫的觀測報告還獲了獎。

他後來和夜空的緣分並沒有越走越近——他投身到了計算機領域。他也沒有成為一名科學家,反倒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創業成功,他就是馬化騰。

不管最後成沒成為科學家,那個年代的孩子們大抵都有一個成為科學家的夢

其中有一些人,在他們的領域真的成為了科學家,目前也是國內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比如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王宏偉和量子演算法領域的張勝譽等。

人類要走出地球

過去幾十年里中國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科學技術。在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成立的。

Science主編Tim Appenzeller在這些年裡就見證了很多,從癌症的最新療法,到清潔能源的發展,從新材料的發現到新的農作物育種,那些充滿能量、樂觀、有創造力、有合作精神並不斷運用新方法的科研人員,為我們帶來了太多驚喜。

比如Tim Appenzeller在騰訊科學小會提到的2013年的突破——癌症免疫療法,通過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不吃藥、不做手術抗擊癌症。它來自基礎科研的結果,如今已經進入了臨床實驗階段

他也提到,在世界範圍內,科學也有其負面效應,比如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氣候一場,經濟極端氣候發生的概率不斷增大。這些年發生越來越頻繁的劇烈熱帶氣旋和乾旱導致的大火就是氣候變化的產物。

科學的負面作用,如物種滅絕和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了巨大危害,甚至人類的生存都在面臨著巨大的威脅。比較令人遺憾的事,面對氣候變化,在政治層面的解決方案上,人類以往是進展緩慢,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更是發生了倒退,我們在之前的《誰來阻止氣候變化?》就提到過這一點。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科學能做的事情有很多。除了Tim Appenzeller提到的發展新能源、開發環境友好材料等措施之外,還有一個辦法是移民外太空,減緩地球環境壓力。

而探索外太空,在太空中為人類尋找新的家園,是歐陽自遠奮鬥的目標之一。

他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場景:

現在看上去荒涼的月球,蘊藏著大量可供開發的資源。比如月球表面的太陽能就可以充分利用,只要在月球赤道建設一條太陽能發電板(由機器人利用月球土壤,通過3D列印製造並鋪設,長11000km,寬400km),太陽能發電向地球傳輸已沒有技術難題,如果實現,人類的子孫萬代不再需要其他能源。

假如未來可控核聚變能夠成真,月球上的氦-3就是寶貴的原料。根據目前的探測結果,月球上氦-3儲量高達103-129萬噸,整個月球氦-3資源全部用來核聚變,提供的能源可以滿足人類需求——一萬年。

他對月球上的資源如數家珍,是因為我國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嫦娥一號到四號實現了對月球的環繞探測、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中國拍到了世界上最清晰的全月圖像,歐陽自遠的辦公室里就放著一個大大的月球儀,月球表面所有的地方都盡收眼底。

今年發射的嫦娥五號,將實現在月球表面自動取樣返回。我們博物館和實驗室里的月球岩石樣品,將不只有美國的饋贈了。

他的目光並不止於月球,而是看向更遠的地方,正好中國今年還有探索火星的計劃,預計會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應該會讓他老懷欣慰。

中國科普任重道遠

宇宙實在太大了,在火星的外面,還有更多未知等待著人們探索。

比如神秘的黑洞。

一個恆定質量的物體,把它壓縮到一個很小的球體里,是有極限的,當它被壓縮到一個極限半徑的球體里時,它將形成一個黑洞,這個半徑就是史瓦西半徑。

黑洞會吞噬周邊的所有東西,連宇宙中跑得最快的光,都難以逃逸,所以黑洞河南觀測。

直到去年,Avery Broderick拍攝了全球首張黑洞照片。

最近他還構想了更多未來將帶給我們的驚喜:

我們並不滿足於只拍靜止照片,我們還要做視頻,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這個黑洞的質量是怎麼樣的。當然我們需要一個更高的解析度,進一步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以及史瓦西的理論,所有的這些都會在未來實現。

這張照片刷爆了你我的朋友圈,掀起了朋友圈裡一股科普小高潮。

在那幾天里,你可能會感覺中國的科普事業還挺樂觀。

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這張照片能得到廣泛傳播,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根據2018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我國公民每天通過電視和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別為68.5% 和64.6%,遠超廣播、報紙等其他大眾傳媒。這也讓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8.47%,比2015年的6.20% 提高了2.27個百分點。

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發展並不平均。2018 年,上海、北京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了20%、進入到高水平的發展階段。那裡的孩子周末就可以去博物館、科技館、海洋館這樣的科普場所享受到最高水平的科普。但是海南(4.17%)、青海(3.98%)和西藏(2.94%)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仍然較低,不同地區之間的差距還較為懸殊。

2018 年,城鎮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達到了11.55%,而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4.93%。城鄉差距仍然很大。

所以科普還要繼續深入民間,從更遠的基層做起。

北京化工大學有一位英國教授戴偉,近些年在做化學的科普工作。2011至2016年他到多地等大型科普活動50餘場次,現場給孩子們做化學實驗。當時他在講座上做實驗,受眾只有幾百人,如今他出現在短視頻網站上,就能有數百萬觀眾看他做實驗了。

他對小朋友們寄予了深深的期望:

我們的工作離不開化學家的貢獻,我們需要更好的手機和更好的先進材料,誰會發明呢?就是化學家。但不是白頭髮的化學家,是黑頭髮的。你們在這裡的頭髮都是黑的,所以希望在這裡,同志們要加油。你們的黑頭髮變白之前,你們要努力發明更好的先進的材料。

我們還需要更多科普,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一起飛躍史瓦西半徑

那些仰望夜空的孩子們,長大了。

也許他們從事著科學研究事業,也許他們並沒有如願成為科學家。但總還是有人不忘初心,即使並不在科學研究第一線,也要為科普事業付出自己的努力。

比如騰訊,除了在線上為科普搭建了傳播平台之外,在線下也組織了很多科普活動

比如去年,騰訊聯合中國科學技術館,發起「科普大篷車」活動,來到了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和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自治縣。在那裡,一座座酷似太空艙的星空電影院展開,我們文章開頭那些小朋友好奇的眼睛,緊緊盯著與夜空融合的熒幕。

插入視頻https://v.qq.com/x/page/d3047ujoz74.html

預計今年,「科普大篷車」將會在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展開,覆蓋到更多滿懷好奇的小朋友。

而就在今天,在北京清華大學,歐陽自遠、戴偉、Tim Appenzeller、Avery Broderick、張勝譽、王宏偉等八位重磅嘉賓出席今年的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這8位重量級嘉賓,在現場為青少年解讀最前沿的科學命題,揭秘學科背後的科普奧妙。

另外,騰訊還聯合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發布了第二份年度《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榜單揭曉了由120萬名青少年投票選出的關注度最高的10個科學問題,囊括了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和化學等四大領域的最新前沿科學突破。

今年科學小會的主題是 「飛躍史瓦西半徑」,在未知面前,科學面前,飛躍的衝動和勇氣,比飛躍的結果更加重要。而這種衝動和勇氣,就來自那些自孩童時期就葆有的好奇和熱愛。

願我們每個人都保持這種衝動和勇氣。願我們將更多可能帶給有這種衝動和勇氣的孩子們。願我們能帶著這種衝動和勇氣走向宇宙更深處。

參考文獻: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80%的文盲率,到如今94.2%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教育優先 築基發展(大數據觀察·輝煌70年)-中青在線 http://news.cyol.com/app/2019-10/25/content_18211277.htm

歐陽自遠: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_新浪新聞 http://news.sina.com.cn/c/2014-01-07/110829177790.shtml

「長五遙三」開啟中國航天「超級2020」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http://www.ce.cn/xwzx/kj/202001/09/t20200109_34078015.shtml

中國科普研究所. 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公布[J]. 科協論壇, 2018(9).

本回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冬天來了,又到了東北人貓冬的季節
一文看懂,伊朗在伊拉克的代理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