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中國哲學得感謝這三個人,沒有他們,心學和理學要晚很多年

中國哲學得感謝這三個人,沒有他們,心學和理學要晚很多年

在邵雍和張載等人的宇宙論之後,新儒家分成了兩個學派,這兩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兄弟二人。號稱二程。

弟弟程頤,是理學的開創者,後由朱熹繼承並完成,稱之為程朱學派,或者說程朱理學。哥哥程顥側重於心學,其思想由陸九淵繼承,到王守仁集大成,稱之為陸王學派,或者陸王心學。

在二程的時代,當時的學者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兩個學派的不同意義,但到朱熹和陸九淵,就開始了一場大論戰,一直持續到今天。兩個學派爭論的根本性問題是哲學意義上的即自然界的規律是不是人心創製的。

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程顥號明道先生,程頤號伊川先生。他們的父親是周敦頤的朋友、張載的表兄弟。所以他們年少時受過周敦頤的教誨,後來又常與張載進行討論。還有,他們住的離邵雍不遠,時常會見他。這五位哲學家的親密接觸,確實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佳話。

程顥非常欣賞張載的《西銘》,因為其中心思想是萬物一體,這正是程顥哲學的主要觀點。在他看來,與萬物合一,是仁的主要特徵。在程顥看來,人必須首先覺解他與萬物本來是合一的道理,然後,他需要做的一切,不過是把這個道理放到心中。做起事來誠實地聚精會神遵循這個道理。這樣的功夫積累多了,他就會真的感覺萬物與他合一。他認為萬物之間都有一種內在的聯繫。孟子說,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等人的四端之心,都不過是我們與他人之間這種聯繫的表現。

後來,陸九淵在程顥的萬物合一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闡述。

程朱的「理」的觀念的起源

在先秦時代,公孫龍早已清楚地區分了共相和事物。他堅持說,即使世界上沒有本身的白的物,我們的理念里也會有白。公孫龍有一些柏拉圖式的觀念,區分兩個世界:永恆的和有時間性的。可思的和可感的。

可遺憾的是,後來的哲學沒有發展這個觀念,公孫龍所在的名家哲學也沒有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哲學思想。相反,中國哲學發展到了另外一個方向——側重於實用的日常生活哲學。過了一千年,中國哲學家的注意力才再度轉回到永恆的觀念上。這兩個思想家就是程頤和朱熹。不過程朱不是名家的繼續,他們並沒有注意公孫龍。他們直接從《易傳》中發展出了他們的「理」的觀念。

道家的「道」與《易傳》的道存在著區別。道家的「道」是統一的最初的「一」,由它生出宇宙的萬物。相反,《易傳》的道則是「多」,它們是支配宇宙萬物每個單獨範疇的原則,也就是規律。正是從這個概念,程朱推導出「理」的觀念。

當然,直接刺激了程、朱的,還是張載和邵雍。張載用氣的聚散,解釋具體的特殊事物的生滅。氣聚,則萬物形成並出現。氣散,則萬物離散並消失。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事物有不同的種類。假定一朵花和一片葉都是氣之聚,那麼,為什麼花是花,葉是葉?我們還是感到茫然,張載的理論還是有些漏洞的地方。正是在這裡,引起了程朱的「理」的觀念。程朱認為,我們所見的宇宙,不僅是氣的產物,也是理的產物。事物有不同的種類,是因為氣聚時遵循不同的理。花是花,因為氣聚時遵循花之理;葉是葉,因為氣聚時遵循葉之理。

程頤的「理」的觀念

張載與邵雍的哲學聯合起來,就顯示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事物的「形式」與「質料」的區別。這個區別,程朱分得很清楚。二程和朱熹,正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為世界上的萬物,如果要存在,就一定要在某種材料中體現某種原理。有某物,必有此物之理。但是有某理,則可以有,也可以沒有相應的物。原理,即他們所說的「理」;材料,即他們所說的「氣」。朱熹所講的氣,比張載所講的氣,抽象得多。朱熹的理學注重事物的原理,認為理是構成萬事萬物顯現出來的最核心部分。沒有了理,萬物都會出於蒙昧混沌之狀態,頑固不化。

處理情感的方法

新儒家處理情感的方法,遵循著與王弼相同的路線,就是情感不要與自我聯繫起來。程顥的觀念是聖人也有喜怒哀樂,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後來王守仁(也就是王陽明)繼承並發揚了其心學,他認為做人做事要果斷,不要拖泥帶水,要學會在做事上磨練自己的心智。

對待快樂的態度

尋求快樂是新儒家的目標之一,在新儒家中,有些人批評邵雍,大意是說他過分賣弄其樂,過分追求快樂的重要性(在享樂主義之上的今天,他的那點快樂實在不足為道)。但是對程顥從來沒有這樣的批評。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在這裡找到了中國的浪漫主義(魏晉風流)與中國的古典主義(名教)的最好的結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影響西方思想界的14位社會哲學家,個個觀點獨到,深挖社會弊病
人活一世,這幾個常識你得知道,否則就會後悔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