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絕嘆二智,舉由正嘆

絕嘆二智,舉由正嘆

絕嘆二智,舉由正嘆

(095)

從「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下,舊將結成前權實;今用起後將欲絕言,更舉權實為絕嘆之由。文為二:初、舉絕嘆之由;次、指絕言之境。

鄭重者,表殷勤也,「如來能善分別、巧說諸法」者,即舉權也。「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者,舉實也。何以得知?上見他土說頓云:「其聲清凈出柔軟音」下,身子領解云:「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據前後兩文,知是舉實智也。前嘆中,前實後權,今何意前權後實?明前欲寄言故從實而舒權,今欲絕言須卷權歸實耳。

從「取要言之」,是指實境,要者茣過於實也;「無量無邊未曾有法」是指權境。又「舉要」是創指之端,「無量無邊」是指權,「未曾有法」是指實,言此二法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說?若單明一事,不應言悉,既雙指權實,其意明矣。

「止」者下,第二,即絕言嘆也。印師云:「欲因止生其疑請之心也。」觀師云:「實法難知,故先抑止,驚其常情。」今明此法深寂言語道斷,體不可說,故止而嘆之。設慈悲為說,聞不能解,傷其善根,是故止也。

從「所以者何」下,是釋止嘆之意。意為兩:一、就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故不可說;次、明甚深境界不可思議,故不可說。

就「佛成就」下,明上人權實橫滿不可說;從「唯佛與佛」下,明上人權實豎深不可說。

成就對不成就,乃至難解對不難解,即是橫明成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初中分獲,未盡其源,如十四日月,光用未普。獨佛與佛究竟邊底,如十五日之月,體無不圓、光無不遍,如此豎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

從「諸法實相」下,即是甚深境界不可思議,故不可說。

光宅云:「初一句標二智章。諸法,標權智境。三三非一,故言諸法。三法之中其教最顯,教必逗機,仍有其人,故知三三是權也。實相者,是實智境。一理非虛,故言實相。四一之中,遍舉一理,理是本故,故是實也。中有九句,還釋上兩章耳。前五句釋權章:如是相者,三乘言教,攬而可別也;如是性者,三乘教性分不可移易也;如是體者,三乘之教,八音章句,各各有體,菩薩教以六度為體(云云);如是力者,三乘教用訓導之力也;如是作者,三乘教被前人有造作也。廣實智境,略不牒章,實境有四一,以四廣其一理:如是因者,境生真解為因,萬善望果也;如是緣者,境發實智為緣;以因所望處為果;果起酬因為報。後二句雙結,初句結權,本即舉相,末即舉作;次句結實,究竟即結因,等即結報也。」

北地師云:「三乘法皆有相、性、果、報、本末也。」

瑤師云:「如是相、性,此釋智慧照用,三乘萌異為相,必爾成三為性;發心為體;隨心所堪為力;力有所造為作;作行招果為因,因者語其已分;所由為緣,緣者語其外力;遂克為果;酬因為報;相為本,報為末,終同一致為究竟等也。如是者,其事不差也。」

暢師但約佛上作,相者,十力各有相貌也;性者,從根各有所習,所習不改謂之為性,是性力境也;體者,根性不同,所欲亦異,言其心用縛著,故以體為名,此欲力境也;力者,定別名也,神通變動非定不運,鎮心靜亂非定不寂,故力為禪定境也;作者,是業,即業力境也;因者,道為因,能至涅槃,即至處道力境也;緣者,緣宿命力境也;果者,據今因所召,果在未來,是天眼力境也;報者,今報以望往因據,即漏儘力境也,故語報是漏盡也;本者是相,末是報,總而望之,都是處非處力境也。

上來諸釋非不一途,然於理不通,於文不允。文不允者,經雲「諸法」,何法不收,豈止三乘耶?理不通者,經雲「實相」,何所不在,而但在因果體?若實獨在於佛,佛則不權;權獨在三乘,三乘則永無實。若三乘但為五,則權法不足,復全無實;若四句但在佛,佛全無權,實亦不足。

義不涉於凡夫,則諸法之文,便是無用。實相不遍,實相外別更有法。如此等過故,皆不用也。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天台宗四十三祖古虛諦閑大師
不歷次第,隨見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