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衰老讓我體會,依賴別人的樂趣

衰老讓我體會,依賴別人的樂趣

年邁的父母和我已經共同生活將近四年了。

陪著他們跨越90歲門檻的歷程中,眼看著時間一日一錘,打在他們身上越來越明顯衰弱痕迹中,有生命倒計時逼近的焦慮、恐懼和不甘;生理日益受限、活動能力和範圍的萎縮,陷入極度孤獨和自主性被剝奪的無奈;以及在越來越窄小的時空中掙扎,努著勁刷一點可以聊以慰藉存在感的悲涼。

看似表面波瀾不驚,見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我,緊張悄然滲入我的身體和潛意識。早上醒來時常會發現自己身體是緊繃的,晚上入睡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時不時還會心悸或者莫名的情緒起伏。死亡焦慮已經蟄伏在我意識深處,不時露出獠牙來驚擾我。

也許源於冥冥之中的需要驅使,讓我與歐文亞隆團體心理治療相遇,開始接觸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四個終極關懷議題:死亡(有限性)、孤獨、自由(責任和意志)、虛無(無意義),嘗試著直視生命這些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想繞開,卻終究無法逃避,又無解的人生命題。

漸漸地,我在煩憂、不安的同時心中還多了幾多感激。父母讓我有機會參與到他們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也是贈予我的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禮物,他們用無法迴避的「死亡」這束刺眼的光芒,身體力行地演繹著生命中無法躲閃的終極話題,讓走向生命終點的心路,鮮活而悲壯地在我眼前發生髮展著。

一天,父親在病魔中苦苦掙扎的絕望,讓我又一次陷入力不從心的迷茫,一本我十幾年前曾經看過的書閃進了我的思緒中。

《相約星期二》,那本由一個垂死的人對一個活著的人講述他必須知道的東西。我決定重溫《相約星期二》。

1.

衰老讓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

時光把這本書中的很多細節沖刷的有些模糊,但有些段落卻非常清晰地留給了我。

行將就木的莫里教授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這就像回到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越來越多,每每不能接受的嘆息就要湧上心頭之時,莫里的這段話會溫柔地划過我的意識,輕輕把我別著勁的心緒鬆動一下,心情會平復很多。

重病的莫里對他的兩個兒子說:「別停止你們的生活。」「不然的話,被病魔毀掉的不是我一個,而是三個。」

「因此,儘管他將不久於人世,他對孩子們的世界仍表示出極大的尊重和自豪,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洩,親吻,打趣,相擁在床邊,幾隻手握在一塊。」

而按莫里的意願,在他病中期間,他的妻子夏洛特也仍然留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

再讀這段文字,我有些哽咽。

這大概是每個臨終前的人和他的家人都夢想的畫面。但太多的人在老人「死亡」的前奏曲中,情感和精力就已經被無度地消耗了,已經沒有剩餘的能量營造如此溫暖的理想時刻。活著的人只能無奈和無力地待在冰冷和淡漠中,接受靈魂的拷問。

你的人生屬於哪種命?

而莫里跳出死亡的綁架,他不願意利用病痛和垂死去控制所愛的親人,其中蘊含的深厚的愛和衰敗身體不相稱的內心的強壯,也讓他實現了臨終前被沒有褪色的愛環繞著,安詳無憾地離去。

2.

學會了怎麼去死,就學會了怎麼去活

莫里建立了和很多人不同的文化,「他建立了一種人類活動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愛護——這個模式充實著他的生活。」

莫里說:「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的周圍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莫里的學生,在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星期,和他共同留下了「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

學會了怎麼去死,就學會了怎麼去活。

莫里真正踐行了他多次重複的話「一旦你學會了怎麼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麼去活。」

你的人生屬於哪種命?

莫里接受自己所有的感受,愛戀、悲傷、恐懼和痛苦。

他得病最初的感覺便是恐懼、害怕和擔心,他會在早晨起來哭上一陣子,體驗著這些情感,然後他對自己說:「好了,這就是恐懼感,離開它,離開它一會。」「好吧,這僅僅是恐懼,我不必受到的支配,我能直面它。」

對孤獨也是一樣:體會它的感受,讓淚水流淌下來,細細地品味——但最後要能說「好吧,這是我的孤獨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獨,我現在要把它棄之一旁,因為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感情讓我去體驗。」

莫里說:「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事實是,你總是要死的」:「不取決於你對自己怎麼說。」

當羨慕年輕人的時候,莫里先感受它,然後便離開它,對自己說「這是嫉妒,我要離開它。」然後就離開了。

莫里說:「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

我跟隨著米奇的文字,在不同時空的交錯中,陪莫里經歷了生命的最後十四個星期思想和生理變幻交錯的弧光,而那些閃爍的東西沒有隨著他生命的消失而被帶走,它們留給我和千千萬萬讀過、即將讀到這本書的人們,並在被觸動的無數個思想中流動,綿綿不斷,這也許就是人們夢想的長生不死、永恆的境界吧。

3.

愛永遠是勝者

莫里被宣布馬上要死亡,他走出診所的那天在想「我就這樣枯竭下去直到消亡?還是不虛度剩下的時光?」

當下他做了一個決定:「把死亡作為他最後一門課程」,「研究我緩慢而耐心的死亡過程,觀察在我身上發生的一切,從我這兒學到點什麼。」

莫里要證明一件事:來日無多和毫無價值不是同義詞。

莫里就是一個像他墓碑上寫的那樣「一個終生的教師」,用自己的生命工作,去影響著他的學生和更多的人。

在錄入前面的文字時,彷彿莫里就在對面給我上課,「怎麼才算不虛度時光呢?我有些不能確定。」我問莫里教授。

莫里教授告訴我,如果他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一天,他會做什麼。他想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是這樣的:

「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麵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問題,談彼此的友誼。」

「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

「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義大利麵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這一段我回看的好幾遍,和米奇一樣,不甘心地問「怎麼可能就這麼簡單?」總覺得錯過了什麼沒有看到,回看了一遍還是沒找的希望的東西,再看了一遍依然沒有更多的內容。

我突然迷失在當下自己的生活之中。發現心中很多的計劃、被外界激發的衝動、不能割捨的所謂追求,一下子變得蒼白和沒有意義,對一個內心豐盈和自己真正在一起的生命而言,過日子所需的東西真的非常簡單。按照莫里開出的清單,似乎今後的歲月里,我只要想,完全可以讓每個活著的日子都被製造成他所描述的樣子。

是什麼羈絆著我,還有那些和我一樣的人們,就是不能企及唾手可得的美好光陰呢?

莫里告訴我「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也許正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沒有為自己的人生經營到莫里「愛」的福分,也就無法享受那種簡單而快樂的日子,只能盲從無度地追逐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來填充愛的匱乏。

人們總以為「應有的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說——別人又反覆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到它迷惑而失去判斷能力。」

但也許某一個時刻,有人透過瀰漫著慾望的迷霧發現,自己兩手空空,並沒有收穫到希望得到的意義,那些漫無目的的追逐,其實是因為不知道真正使自己感到滿足的是什麼。

而莫里從他走向死亡的路途中體會到:「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溫情時,金錢或者權利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

莫里洞見到:「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對整個社會。」

4.

我在和你說話,我想的只有你

作為一個垂死的人,莫里用他的人生哲學吸引著米奇每周坐飛機跨越七百英里去看望他,盼望見到他的慾望超過了一般的程度。

米奇說:「我和莫里的會面就像是一貼還人類之善良的清潔劑。我們談人生,談愛,談莫里最喜歡的一個話題——同情。」

「當和莫里在一起的時,他會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視著你的眼睛,傾聽你的說話,那專心致志的神態就彷彿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

莫里說:「我在和你說話,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說比米奇更能體味到那扇窗戶。

他說:「我注意到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到時間在窗台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

我明白米奇說的每當和莫里在一起的時候,就似乎處在一種時間的異常狀態,他的心情會格外舒暢。因為他可以透過莫里的眼睛,直視時間和季節,寧靜地直面自己人生慢慢地在流逝。

5.

病魔可以奪走我的軀體,但無法奪走我的靈魂

在莫里臨終前最後一次電視採訪中,當主持人問他還有沒有話對成千上萬被他感動的觀眾說。

「要有同情心,」莫里聲音微弱地說 「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這兩點,這是世界就會美好得多。」

莫里說,病魔可以奪走我的軀體,但無法奪走我的靈魂。

莫里說,跟自己和解,跟他人和解。能平靜地面對死亡,並能應付最困難的事情——與生活講和。

莫里認為,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並把它珍藏在心裡,即使死了也不會真正的消亡,創造的愛依然存在,所有的記憶依然存在,你仍然活著——活在每個你觸摸過、愛撫過的人的心中。

死亡終結了生命,但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繫,所以死而無憾。

莫里教給我們,生活中沒有「來不及」這個詞,他直到說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著自己。

寫到最後,我感覺已經沒有必要自己說更多的話了,就把莫里的思想和我內心碰撞到的點呈現出來就好。


作者:吳靜 二級心理諮詢師,第一期傳播師班學員,曾經被數學耽誤的文藝青年,現任中學專職心理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

共讀《生命的禮物》——此時此地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