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生涯心理學: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華與人生目標?

生涯心理學: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華與人生目標?

?給孩子報一堆興趣班,對部分家長來說,已經成為新常態。事實上,缺少了生涯規劃,這種廣撒網的行為,並不能真正挖掘孩子天賦。

下文作者表示,助力孩子實現人生目標,家長要在其人生涯規劃中做「減法」,專註培養孩子通用與跨界組合能力;在規劃中也要突破固有認知,了解到孩子的獨特性、專註培養其反思性學習的能力,必要時也可尋求專家的幫助。

一個月前,我寫了一篇文章《什麼殺死了孩子的人生動力?美國心理學家:是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掌控權」!》。

文末提到:正如愛因斯坦說的:不要讓一條魚去爬樹。有兩位朋友私信給我,問了幾個有趣但我不能給專業回答的問題:

Bonnie,有時候最困難的是,我怎麼發現孩子是一條不能爬樹的魚?

我兒子是一個普娃,一無所長。現在剛上初一,經歷了小學階段的各種課外探索,孩子有很多興趣愛好,但編程、機器人、體育、音樂、藝術他沒有一樣是突出的,可以說是平平。進入初中後功課突然增加,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但還是不知道他的長板到底在哪裡,怎麼辦?

實際上,我對兒子Alex未來的發展也有很多困惑。

進入G6後,一問他未來想做什麼?喜歡哪所大學?他就像建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把自己圈在裡面,我和他爸問他的問題會反彈回來,留下的只是:「不知道。」「沒想過。」「你們決定吧。」

帶著疑惑,我與教育部專家、青少年生涯規劃師李希希博士進行了一些深入的探討,希望她能為我們這些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家長們指點迷津,從生涯心理學角度,更專業地回答我也無法給朋友們答案的問題: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和能力?當孩子的興趣與才能不匹配,怎麼辦?如何判斷孩子的興趣和志向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不是對家長的敷衍?

孩子太普通了,沒什麼天賦才華,沒有什麼特別感興趣的,長大想幹什麼也不知道,怎麼辦?

孩子有很多興趣方向,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如何平衡?如何取捨?

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培養適應未來的生存力?

從自我生命力成長到掌控方向感

如果說認知心理學是幫助孩子認清「自我」,實現內在「生命力」的成長,那生涯心理學是幫助孩子plus了一個角度:方向性。

在青春期這個階段,Ta要明確發展的志向是什麼?必須要開始學會從發散到聚焦。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認為,人的發展是階段性進行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個周期,那麼可劃分為八個階段。就像我們的身體器官是按照一個預定的遺傳時間表發展的一樣,我們同樣也遺傳了一個心理時間表來發展我們的人格。

在心理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一種「危機」(crisis),這裡所說的危機並非是災難性的事件,而是指人生髮展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個體發展的8個階段

1

學齡初期

6歲—11、12歲是學齡初期,這是兒童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階段。

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

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如果在他們探索世界的過程中興趣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讚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生興趣。

2

青春期

11、12歲—17、18歲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

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這就是同一性。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真正的自我」、「核心的自我」。

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

青年人在努力為自己心中的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們必須把自己過去經與他人建立的關係和未來的志向結合起來進行考慮。

什麼是生涯規劃?不是經歷一次去看博物館、科技館,回來看孩子學到了什麼,而是很多次之後,反覆確認,哪怕孩子回家反饋認為不喜歡,好無聊,但也能夠從這其中發現孩子不喜歡的東西。

生涯規劃,就是幫助家長和孩子學會聚焦和做取捨。

我們不能總是做加法,加法會讓孩子沒有辨別能力,父母要幫孩子做減法,減法就是「生涯規劃」的靈魂,讓孩子學會判斷和辨別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孩子,在初中之前,都可以大規模探索

但家長常常把「碰一碰」,比如彈鋼琴,就和「拿十級」等同起來,這太重了,有可能會毀壞了孩子本來有的天賦。因為這樣的嘗試變成了技能訓練。

生涯發展不是技能訓練!我們說的,就業指導中心,是技能訓練。但是不能把彈鋼琴,這樣的審美培養,變成了技能訓練。

家長早期注重的應該是孩子的情感體驗:喜不喜歡,開不開心。每個人發展的節奏不一樣,家長最多放30%在技能訓練上,但現在家長往往放了100%。

差不多10歲、11歲之後,孩子就可以開始做真正的大方向中小方向的探索、體驗、認知和聚焦了。

舉個例子,動漫設計。很多孩子喜歡畫動漫,但家長就擔心,發現小升初還在畫,覺得孩子不務正業。

以前我們做過一個活動,邀請了櫻桃小丸子設計師團隊的成員和孩子分享,他青春期的時候多愛漫畫,怎樣走上動漫設計的路,動漫設計有十幾個分支的路。

家長們大開眼界,發現動漫未來是很大的市場,以前的他們完全不知道。所以一定要做細分,而且要讓專業人士介入。

其實很多未來的職業,比如太空旅遊設計師,媽媽看到跟太空旅遊有關的就可以發給孩子。他未來不一定真的就做這個事情,但也許是星球研究專家呢?

孩子的發展方向很早就可以給予營養,然後等待開花結果就好。

除了大方向要細分小方向,小方向中的成長路徑是什麼也很重要。

當時我們活動還邀請了兩個自己從小畫動漫,後來成功申請了美國頂級的藝術學院的學生,來做分享,讓家長看到了可能性。這些成長路徑是家長沒有了解過的,專業人士可以提供好的榜樣和好的案例。

有的孩子跟媽媽說想當廚師,媽媽就很焦慮,感覺是穿著大褂在後廚很油膩的人。其實不用焦慮,引導比較重要。問問孩子喜歡做飯的什麼呢?孩子可能說,炒出來之後給家人吃,你們開心,我就開心。那Ta喜歡做飯的原因就不在於「廚師」這一點,而是喜歡「社交」。

但往往中國家長在「喜歡做飯」這裡就會遏制住孩子的想法,而不能發現他真正的志趣。

我們要儘可能保護孩子早期呈現出來的特質。所以生涯規劃不是職業規劃,在某個點可能是,但不總是。

那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去做生涯規劃呢?

6歲之前一定要做的事情:不要阻止探索,後面不會有問題。

6—12歲一定要做的是:儘可能探索,小方向細分,有觸發的機會。

12歲—18歲:在探索之後不斷地進行引導性問題,做減法。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才華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和能力?

如何判斷孩子的興趣和志向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不是對家長的敷衍?

孩子有很多興趣方向,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如何平衡與取棄?

我們從生涯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明。很多時候家長不是不愛孩子,也不是沒有對孩子關愛,關鍵家長也在疑惑:孩子能接受這些餵養嗎?

過去我們都比較注重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也就是生命成長。到了青春期,最嚴重的是卻是親子溝通,家長首先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家長的常見的幾種誤區:

1、我問孩子了,孩子說我什麼都不喜歡(完全混沌)

2、什麼都喜歡(沒有聚焦)

3、話題啟動了一點,但家長不深究了,孩子的表達被打斷。(生涯封閉:人生選擇沒有進行充分的信息發掘和探索時,信息是不足夠的)

生涯心理學很重要的一件事:中學階段,家長應該如何選擇和收集信息,如何去做判斷,最後與孩子達成well-informed choice,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底層邏輯,接著回到家長要怎麼做?

總體來說:家長需要懂得底層邏輯,要會觀察孩子,要有談話的技巧。

怎麼知道孩子是不是一條不能爬樹的魚?家長需要學會觀察。

其實孩子每天都在散發很多訊息。像談戀愛會收到信息一樣,父母要做的是抓住這些信息。如果掌握方法,通過每天的觀察,5歲就可以開始理解孩子有什麼天賦。

孩子的天賦在哪裡?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我會讓家長形容一下你的孩子,三個特長點,可能三個點都是不搭邊的。

比如我的老大,特別會social,特別戲精,但他也很敏感,容易被別人的嘲笑所影響。這些特質都需要靠家長平時的觀察得到。

舉一個例子:我帶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發現朋友的兒子很適合學工程,因為他對空間概念非常感興趣。在樂高城,他花了15分鐘,雙手嘗試捕捉動態牆的形態變化。

家長應該觀察到孩子這一類的細微的行為和動作。只要觀察孩子喜歡玩的東西和方式與他人有什麼不同處,再通過我們的刻意培訓和教練,就能夠發現孩子的特長和天賦。

孩子有那麼多的興趣或者哪個都不感興趣,下一步我們應該怎麼平衡和取捨,怎麼做?

我的建議是,家長首先需要有一個評估的方法,再談平衡與捨棄。家長也好,學生也好,需要會把交織的興趣提煉出來。

就像我們生涯規劃問卷里就會層層展開這些問題。比如:

辯論比賽vs數獨比賽選哪個?

主持人比賽vs數獨比賽選哪個?

……

家長需要與孩子溝通,要有談話的技巧。通過問一些有選擇性的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在同一性上面很早就給出了很多信息,Ta感興趣的差不多就是這些。

初中時候要做的,就是反覆確認是不是興趣在這些範疇里,高中時候就不會混亂了。不在小學和初中時候做,之後孩子就不是不告訴你的問題了,可能是說反話的問題(因為青春期叛逆)。

培養一個獨特的孩子還是理想中的孩子

很多家長會問:我覺得孩子太普通了,沒什麼天賦才華,沒有什麼特別感興趣的,長大想幹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做?當孩子的興趣與才能不匹配,怎麼辦?

有三件事很重要:突破已有認知、反思性學習,讓專家介入。

1

家長要突破已有的認知:認識到我的孩子是獨特的

很多家長習慣用現有的評價體系去評價自己的孩子。別的孩子鋼琴十級,我的孩子就應該是十級。

一方面,家長要應該能學會從時間的維度去觀察小孩,而不是一個當下的moment他表現如何。也許你的孩子只要練習更長的時間,就可以超越其他孩子;

另一方面,在學科融合和知識融合的階段,孩子也許琴彈得普通,但其實是個偏向engineer的人,比方他可以將樂隊里所有的電器調試得很好……

這個時候,就是家長的評判標準出現了問題,也許孩子未來可以成為一個將音樂興趣和工程師能力結合的跨界人才。只要打開這個評判體系,就會發現小孩在同一件事上不同的能力取向。

我們在做青少年活動志趣調查的問卷背後,評估出來的是以上的一張雷達圖。到目前為止沒有見過一個孩子在每一個指標上分數一樣,或多或少都會有高有低。

評價角度是從孩子的特性來進行培養,不是看別人學成什麼樣你的孩子應該學成什麼樣。

我們家長最難改變的就是認知的部分。家長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陪我們獨特的孩子同行,還是我要培養一個我理想中的孩子?

我博士論文中,做了八千多個樣本,數據發現,父母對孩子只有一種期待能夠提高孩子將來的職業收入和他的學業成就:就是對Ta的人格成長的期待,比如能夠真誠啊、責任感、抗挫能力啦,只有這個部分,能夠直接正向預測孩子的成績和職業收入。

而當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學業期待過高的時候,孩子的職業收入會越低。人格期待會平衡一部分,如果單看學業期待,會低。

人本主義裡面說,很多的心理問題其實都出於:我不夠好 I am not good enough,而這一點最早就是通過父母傳達給孩子的。

其他還可以觀察到的有:不同孩子,成績上不去有不同的原因。學習成績不好有252種原因,家長平時可以觀察到的至少有七八種因素。別人是因為學習動機不強,你孩子是有動機的,但方法找不到;有的是方法好,但聽課容易走神……所以要找到孩子的點,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質。

2

後工業時代很重要的能力:反思性學習的能力

什麼是反思性學習?

我們很喜歡在孩子小的時候帶他去興趣小鎮。折騰了一天,孩子回程鬧,家長一肚子火。最後家長質問孩子:你拿回來獎了嗎?家長結果導向太嚴重,而忽略了反思過程。

看我畫的上面的這個圖,不管是六角還是八角,你發現孩子在不同能力點上是數值不同的。

Step1,觀察這個圖,很多中國家長在step2會出錯,覺得孩子要全面發展,因此給孩子在所有能力發展上都報一堆班。但孩子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報完之後,孩子的身體和精神都可能無法承受能力上全面的發展。

經歷了這個階段後,家長會問:結果怎麼樣啦?其實是家長把孩子最原始的獨特性全部淹沒掉了。

我們建議家長做到:測試結果表就像導航的概念。

如果孩子某一特長測出來是高的,在高的上面更增高一點;

某一特長是短的,但因升學需要,也可以增多一點;

某一特長是短的,學校也用不到,那就不用管了。

這樣把孩子的時間精力省下來,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會更健康。

當你讓孩子在每一條線上花了同樣的精力,反而壓制了他最初的天性——這就是生涯封閉。

在這個時候再問孩子,你喜歡哪一個?他沒有辦法選,就變成了一個標準化的孩子,均衡但沒有特點的孩子。

中國家長的常見問題是:就喜歡每一個木板都一樣高。說白了這樣對孩子來說,該得到營養的部分沒有得到營養,早期不用花那麼大精力投入的時間也浪費了。

舉個例子:我兒子也學STEM,但選機構的時候會有傾向,機構的教學特色是什麼?我的兒子在數學計算方面不是那麼強的,但實驗中0到1的創意能力上是強的,所以選了Mad Science。

反思性學習做的就是:經驗式學習,要發生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轉化,怎麼能夠轉化,重要的就是反思。

再打個比方,帶孩子去科技館,回來先問:你學到什麼了?可能對話就結束了。但可以換個方式循循善誘:

先問孩子看了什麼?

然後問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Ta對感受地震有興趣,是為什麼呀?

一步一步進行引導發問,就可以知道孩子傾向喜歡什麼。

中國家長在教育小孩上還有一個問題是:抗拒遺憾。我的孩子一定不能犯錯,不能過了幾年覺得竟然之前沒學這個。

對一個人來說,永遠不是沒有學什麼讓他覺得改變,而是得到的東西讓他發生改變。我們應該看長板理論而不是短板理論。家長和家長之間比較和抗衡,映射在小孩身上。

很多比較厲害的父母,都是高等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他們的經驗中,覺得孩子也要學得好。他們有大量成本可以投入到成本中,就變成高端玩家,拉高了整體的教育成本,讓跟隨的玩家變得更加焦慮。

我遇到過一個孩子,15歲,其實什麼都很好,但是數學不好。家長就希望她提高學習效率:別的孩子一個半小時作業就做好了,她要三個小時。

那個媽媽不能允許她和別人差一點,認為女兒的學習效率太低,而其實她在其他方面都非常優秀。當女兒被逼到無處可躲的時候,有可能會離開那個家。

3

讓專業人士介入

專業有不同的專業分支。如何讓孩子打開眼界,知道不同的分支,有什麼方向,都是家長需要提供儲備的。有人打遊戲,將來開了公司,有人培養電競選手……都是不同方向。

越到後期,越需要專業人士介入。

家長怎麼去認定生涯規劃這個事情:就是把未來的可能性提前讓小孩子體驗,然後觀察和觸發Ta的天賦。觸發完了,可以交給專業的生涯規劃專家來繼續引導和發展。

有的家長以為把孩子帶到一個地方嘗試一下,就能知道興趣和能力?不是這樣的。家長沒有能力區分專業性的東西。

比如我了解音樂,能夠區分和音樂有關的培養方向。有些孩子節奏感強,適合學打擊樂;有些孩子聲帶發展很好,對旋律感興趣,可以學唱歌……

不一定每個家長都知道這些,所以第三個重要的點就是讓專業人士介入。

如何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的生存力

2030年,可能我們的孩子面臨的是:現在熟知的職業,已經完全消失了;未來新出現的職業,大學也沒有教過,如何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為孩子進行未來規劃,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的生存力呢?

建議從兩個角度。

首先,家長在為孩子做規劃的時候,本來天然是無力的。因為未來本來既不在你的掌控下,也不在孩子的掌控中,你能幫孩子做好只要現在能力的儲備。

在能力儲備上,第一個重要的就是:通用能力(或者說遷移能力)的儲備。

比如:自我認知、溝通能力、運用科技和數據能力、基本的創新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間管理……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用和遷移的。

第二個要讓孩子經常做跨界組合的鍛煉。

比如未來有可能出現的一個職位是空間站旅遊管理營銷總監,看這個職位需要的能力與現在什麼課程和知識有關呢?比如領導力的課,比如旅遊管理的課。

孩子去學習這些跨界的相關知識,其實就是在不斷儲備專項能力和跨界能力。

什麼都沒有機會做的話,家長還是可以做到一點去幫助孩子:分享自己怎麼做信息收集、做人生選擇和判斷,去教孩子學會如何做判斷,孩子就不會差。

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只能教孩子為未來做準備!

「閱讀第一」,50萬中國精英家庭成長聚集地。由崇尚「終身學習」,愛閱讀愛分享的媽媽Bonnie創辦,專註於英文學習、閱讀以及思維素養。一家不端、不裝、有趣、有料、有觀點的教育新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益養微康,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兒童異常行為背後藏著什麼?中國關工委1000個確診名額速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