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中國人的身材,都和吃它有關!

中國人的身材,都和吃它有關!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隨著可選擇的食物越來越多、

飲食潮流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中國人吃飯的方式,

也正在悄悄發生改變。

最近我們做了一項吃飯小調查,

在收到的128份問卷回答中,

每天吃米飯的人數只有不到半成。

會自己在家煮飯的就更少了,

有39.06%的受訪者均是每周會點上3-5次外賣,

覺得平時學習、工作忙,

吃飯「對付對付就過去了」。

但又有超過70%的受訪者,

表示更喜歡吃自己做、或自己父母做的飯菜。

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

早早就在每個中國人的味蕾里埋下伏筆,

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味覺印記。

我們這次深入訪問了

幾位出生於不同年代的問卷填寫者,

想知道一碗米飯在他們的生活中,

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還在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和人生。

「在學校食堂吃到一碗口感軟軟的米飯時,

我還是會忍不住想到爺爺坐在飯桌旁邊,

抿著嘴、用假牙努力吃飯的樣子」

丁丁,20歲,甘肅蘭州

最開心、最幸福的事就是在早晨的最後一節課肚子餓的咕咕叫的時候,腦海里想像一下中午媽媽要做的番茄炒蛋,行雲流水間彷彿很快就能下課一般。一到放學時間,飛奔回家裡,路上都顧不得跟同學多聊些。邁出電梯門就能聞到米飯的香味,一股腦衝進廚房看到鍋裡面翻滾的、跳躍的、色澤金黃的炒雞蛋!

我媽媽做番茄炒蛋有一個秘籍就是——從來不用在超市買好的番茄醬,將雞蛋取出備用後,先往鍋里加入番茄。番茄也不是提前切好的,而是去皮之後,捏在手裡,一塊一塊直接削成小塊扔進鍋中,這樣能保證番茄汁兒的精華一滴不剩的在鍋中暢遊。

加水,小火慢熬十分鐘後倒入打勻的雞蛋,迅速翻炒,放鹽,開大火,收汁兒。媽媽總會將鍋底濃郁的湯汁兒分到我和弟弟的碗里,每次我倆還要比較誰碗里的湯汁兒更多一些。配上媽媽做的番茄炒蛋,這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米飯!

我比弟弟大四歲,小時候總是打打鬧鬧搶零食。在飯桌上,弟弟為了討好我,總會將番茄炒蛋多夾些到我碗里,為的是我玩兒的時候能帶著他。如今我們都長大了,也不會為誰吃的番茄炒蛋少一些而打架了,鬥嘴卻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我一個人在外面讀書,有時候會想嘗試做出媽媽那樣的番茄炒蛋,想做出媽媽的味道,可是試了很多次也是徒勞。我媽愛吃酸的,這就影響我非常愛吃醋——食用醋。一瓶兩斤的醋,我們家一周就吃沒了。奶奶手磨的辣椒面兒也是我的最愛,新做好的油潑辣子配上臊子面,那滋味兒,美!

三年前,開始飯桌上就少了一個人——爺爺。雖然飯好像還是從前的樣子,吃的滋味兒卻不一樣了。我記得爺爺的牙口一直不好,所以以前媽媽會煮兩鍋飯,一鍋硬一點的,一鍋軟一點的,專門給爺爺吃。現在媽媽不用煮兩鍋飯了。有時候,在學校食堂吃到一碗口感軟軟的米飯時,我還是會忍不住想到爺爺坐在飯桌旁邊,抿著嘴、用假牙努力吃飯的樣子。

「人真的是很矛盾,

克制了口腹之慾後會不開心,

敞開了吃看到體重秤上的數字更會抑鬱。

健康的身體,只有認真吃飯才換得來!

小蝸牛,28歲,北京

初中以前不怕胖,可以一次盛滿滿一碗,東北的燉菜總是有油汁,和著米飯一起吃特別香。也許當時的那碗飯口感並沒有好到離譜,家人做的飯也時干時軟,但是因為可以不加思索的吃到夠,現在想來,就顯得格外滿足。

小時候吃飯真的是什麼香吃什麼,帶著肥油的五花肉永遠會被從土豆燉豆角中挑出來一口吃掉。一日三餐在東北也是米飯配菜。

後來長大了呢,就開始為了保持身材克制食慾,不敢吃太多油炸花生米,粗糧成為主食,什麼都不加的大米飯極其偶爾才吃一次,每次量也只夠吃兩口。最後發現人真的是很矛盾,剋制了口腹之慾後會不開心,敞開了吃看到體重秤上的數字更會抑鬱,最後在翻來覆去折騰中糾結和痛苦。

參加這次調查是因為在兩周前應該到訪的大姨媽竟然出走了。回想起過去的一個月,我吃的跟國家運動員似的,少油少鹽,粗糧高蛋白,一個月沒有碰大米飯和豬肉,但是也並沒有節食,吃到很飽並不會餓。

本以為這是一次健康的飲食結構調整,沒想到身體情況最終教我做人。這兩天,我開始重新在主食加入讓人魂牽夢繞的米飯,主動迎合自己的「中國胃」。希望勸回姨媽。食物在不用考慮它的熱量的時候真好吃。其實也許太過極致的健康也會讓你的身體狀況走向極致。所以現在,我覺得大部分健康 偶爾滿足自己的狀態才是最讓我滿意的了吧!

「我可以說是太習慣米了,

把它當成空氣一樣的存在。

吳小姐,33歲,廣東廣州

粵語里有句話叫「唔臭米氣」,也有寫成「唔湊米氣」,就是不接近米氣、沒問過米味道的意思。這句話是想要比喻這個人還不怎麼懂人情世故,有點幼稚。因為我們都知道,剛剛出生的孩子先吃奶,然後再開始吃粥和米飯的。一個人要是米味道都沒聞過,豈不是還是個嬰兒嗎?

這句話大概也可以明白廣東人心目中對米的重視程度吧。我從小就吃各種米製品,白粥、腸粉、米飯。腸粉是我最愛吃的菜,白粥是曾把我從感冒發燒肺炎的噩夢裡拯救出來的食物。我可以說是太習慣米了,把它當成空氣一樣的存在。

直到後來我一個人出國,去英國讀書了。大家都知道英國沒什麼食物是真的,我讀書的地方是一個英國海邊小村,更加沒什麼餐廳。我這個人又懶,從小被擅長做飯的父母照顧得好,一點做菜技能也沒有,也不喜歡。所以到了英國,就每天吃意粉、速凍餃子、漢堡度日,無好無壞。

我記得剛去英國第一年的春節,我發燒感冒了。英國看病就是這樣,需要預約。留學生的話就到社區診所去約醫生,約不到就等著,等到醫生來看病了可能自己也好了。我那時候也是沒有立刻約到醫生看病,就只能自己一個人在宿舍里躺著,望著天花板,心裡就想喝一口我媽媽煮的又軟又滑又香的白粥,簡直太想了。

後來一個同學好心跑過來看看我如何了,我就請她幫我煮一碗粥。我看著她拿著勺子在鍋里攪攪攪、攪了老半天才好不容易煮出來了一鍋粥。我一吃,哎,不行,和我媽的水平差遠了。但是朋友也是真的用心,而我也好不容易喝上了粥,心裡還是不勝感激。

當時我們聊起來各自心目中的一碗美妙的白米粥,我朋友跟我這個做菜白痴普及說,煮一碗好的粥很花功夫。要想煮出一鍋綿軟、油亮的粥,米好是其一,要提前泡過;然後要用小火熬、同時一刻不停地用勺子勻速攪拌一個多小時才行。

啊,媽,這麼多年來,你真的辛苦了。

「一碗飯如何才能吃得有滋有味?

那是一家人在一起鬧哄哄、熱騰騰的味道。

顧先生,41歲,上海

其實我記得我小時候是不太喜歡吃米飯的,因為那時候的米不像現在的米,都是軟軟的白白的,很容易入口。記憶里,小時候家裡吃的米有種米殼沒有脫乾淨的、硬硬的。而且每天吃的也並不是新鮮大米,有時候是陳米,有時候是新米和陳米混在一起煮的。

我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我不吃米飯,可能是胃口不好、也可能是小時候不開竅吧。那時候我媽媽就給我做「糖泡飯」,就是把煮好的米飯泡些開水,加一勺糖進去,我才願意吃。後來我長大了在國外吃到一種叫「米飯布丁」的食物,是用牛奶煮米飯,加糖,一下子就讓我想到小時候我媽媽給我煮的那種食物。挺懷念的。

小時候家裡條件還不是很好,不可能像現在有這麼多吃的,每天去餐廳吃,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算不愛吃米飯,每天能吃的也就是這些東西。我記得那時候我媽用來煮飯的是高壓鍋或者鋁鍋。高壓鍋一下子可以把飯燜熟的,但是用鋁鍋的話,就還要「烘飯」,把鍋子轉來轉去的,讓裡面的米均勻加熱,不然就會出現某一部分的米變成「夾生飯」。

現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夾生飯」是什麼滋味了,市面上各種高級的電飯鍋能用很短的時間煮出一鍋香噴噴的米飯。而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不太擅長做飯的母親手裡,總是時不時會做出「夾生飯」的。

所以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米飯也可以很好吃,是大概上了幾年小學之後的事情了。依稀記得可能是在一本作文選刊的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寫得是北京通州的一家小飯館裡,兩個河北的勞工在對話,其中一個人說:「好吃的米飯啊,只要蹭點鹽就好吃。」

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就留在我腦海里了。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還有「好吃的米飯」這一說。有一次我太太,那時候還是女朋友,在家煮了一回朋友送的東北大米,讓我覺得特別好吃。不知道是因為那時候的戀愛光環還是怎樣,畢竟那時候我一個人住很久了,大部分時候都是自己吃吃便利店、爸媽家帶回來的剩菜或者下館子,突然有個姑娘來煮了碗熱騰騰的飯,怎麼能不好吃,哈哈。

只不過她也就表演了那麼一次。結婚後二人世界,各忙各的工作,又很少在家裡煮飯吃了。直到我們有了孩子,最近老婆開始擔心孩子總是愛吃披薩、漢堡、麵包,都忘記米飯什麼味道了。她居然重新開始在煮飯了。看到她下了班還要在廚房忙忙碌碌的樣子很辛苦,我也開始帶著女兒一起進廚房試著幫她打打下手。女兒現在已經會淘米了,我也學會了怎麼用電飯鍋快速煮出一鍋飯。倒覺得,這一碗飯吃得更有滋有味了,那是一家人在一起鬧哄哄、熱騰騰的味道。

「三代人生活,大家大到生活習慣不一樣,

小到對一碗好吃的飯的要求也不一樣。

老徐,63歲,江蘇南京

要光說米飯的話,我小時候,家裡前後都是農田,一年兩季水稻,用鋼盅鍋子煮、用農村的大鐵鍋煮,出來的飯,噴香油亮,那真的是好吃,什麼都不用放,光吃飯就香。

那時候吃飯,都是一大家子吃。肉要靠搶,連最後的湯汁也要靠搶,但越是搶來的就越是好吃啊、越香啊。現在的孩子們可能從來不會餓肚子,選擇也多得不得了,但是他們可能也少了我們那時候好不容易吃上一口肉一口飯所產生的那種巨大的滿足感。這種享受美味的記憶,是長大之後吃再多好吃的都沒有辦法替代的。

我現在為了帶剛出生的外孫,和老伴住在女兒家裡,我們一家六口。雖說也是一大家子,但是能湊齊吃個飯可真是不容易。女兒女婿工作太忙了,今天這個加班,後天那個應酬,看著他們天天吃外面的飯菜,真是讓人操心。好不好吃在其次,外面的食物油大、口味大,哪裡能有家裡的飯菜吃得叫人安心、舒心?更何況他們一邊吃飯,一邊還要社交、還要談生意、還要玩手機,能好好、專心吃飯嗎?

難得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倒也挺讓人頭疼的。大外孫女6歲,喜歡吃蛋炒飯。所以老伴兒總是會在冰箱里冰一碗冷飯,專門用來炒飯。女兒女婿和我吃普通米飯,老伴腸胃不好,消化弱,往往會另外給自己煮點粥備著。這飯吃得可叫一個麻煩。需求多樣化。

三代人生活,每代人經歷的事情不一樣,大家大到生活習慣不一樣,小到對一碗好吃的飯的要求也不一樣。但老伴兒總還是說,就算麻煩,也好過天天放他們在外面吃,或者叫外賣,或者在家有一頓沒一頓吃零食。一方面,成天累月的,肯定要把胃吃壞了。另一方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家啊。

在我們這次的問卷調查中,受訪者心目中對一碗完美米飯的標準各有不同:

@吳:小學的時候,老媽用新買的超貴的電飯煲煮了超市裡最貴的米,老爸做了一桌子菜的那一次。那飯特別香。

@靜靜:我感覺新鮮飯都好吃,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時候吃過灶頭上煮的柴火飯,很有嚼勁,香噴噴的!奶奶還會趁水煮開、香味飄出來的時候先盛出一碗米汁兒,絕了!極香極好喝!

@思維明:大概是許久不回家 ,深夜到家時媽媽拿剩飯加了很多料炒的神仙炒飯吧!

@李佳惠:軟乎乎的、小時候外婆煮的米飯。

@劉穎哲:每一粒米都不是和別的黏在一起,水分剛好,吃嘴裡會感覺甜。

@JJJJJJ:和家人一起,聊聊天、喝喝酒,吃吃小菜,最後在就著菜吃碗飯,飽飽的,這才是完美的一頓飯。

@小宇:我希望每天能有一個小時,自己在家做點新鮮飯菜,而不是總是對付地吃點外賣或者泡麵,這就已經是完美了。

每一碗被端上桌的米飯都來之不易,背後凝聚的是做飯的人對一個家所付出的時間和愛。

人間煙火有千萬種盛開的姿態;每家每戶的那一碗好吃的飯,自然也有千萬種味道。能夠滿足我們當下人的生活節奏和方式,真正讓我們能夠花比較短的時間、少的精力,卻能夠藉此找機會好好坐下來吃一頓安心飯,才是我們這個時代,對一碗好米飯真正的需求。

美的正是了解到每個中國家庭對「一碗米飯」不同的需求,研製出了新九曲壓力燜香電飯煲,希望為千萬家庭帶來一碗香甜好米飯。

新九曲壓力燜香電飯煲精心研發三大功能,致力於解決中國家庭對米飯的不同需求:

18分鐘煮出一鍋好米飯

只需要掌握好時間分配,不用早起也能很快吃上早飯。下班也不用急匆匆趕回家,到家後同樣很快就會有熱騰騰、香噴噴的米飯。

一鍋兩煮,眾口能調

功能原理是通過上鍋與內膽分離,上下兩層同時蒸煮。下鍋的飯是煮出來的,米飯偏軟糯,適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吃;上鍋的飯是蒸出來的,米飯偏勁道,適合小孩、成人吃。這個功能非常貼心,不管你是喜歡吃軟糯的還是勁道的,一次就可以全部做好!不需要反覆兩次操作,省時不費勁。

45分鐘熬出營養米油粥

原本要手不停地攪拌,才能辛苦熬出的油亮米粥,現在用45分鐘就可以輕鬆熬出來了!讓養胃養身變得更簡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2019年的最後一天,我想和你好好聊聊這兩個字
不需要「完美無瑕」,殘缺的木頭也能做出驚艷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