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孤獨狀態,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心理學:孤獨狀態,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對於人類這種社會性群體動物, 「孤獨」一詞彷彿違背了其自然屬性。

孤獨,在眾多文學作品和藝術中,被當做是一種高貴、有氣質的行為。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曾說過:「大把的庸人才能襯托起一個強者。」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真正靜下心來思考,如佛家常講的「入定」,即是先讓煩躁的心平靜下來,進入孤獨的境界,才能有所感悟和升華。

因此,孤獨能使人理智,將人帶入到更高的思想層面。

孤獨是我們的出廠設置

心理學常常說到一個詞「心理動機」,動機是個體能動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具有發動行為的作用,能夠推動個體產生某種活動。

通俗來講,你內心深處是喜歡與周圍什麼樣的人進行交流,是想和他們熱絡往來,還是平淡交往。

他們的言行舉止、話題是不是真的有趣,能夠真正吸引你去與他們進行溝通。如果你內心認為他們不太符合你的觀念,不能吸引你,那麼進入孤獨狀態,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逐漸變得喜愛獨處,享受孤獨。因為你不用去顧及他人的感受,也不用刻意為了尋找話題而強裝歡笑,更不用生硬地融入他們的生活圈。這時的孤獨,能夠讓我們感到安全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個體用事情的聯結代替了與人的聯結,才能安心做事,享受孤獨。

享受孤獨的人,往往能夠找到其他方式來擁有自己所愛的對象,比如:讀書、旅行、音樂等,或者用自己的文字方式記錄情感。

現實中,這類人對於分離和融合有著特別的感受能力,也能夠避免注意力的轉移。

因此,很多藝術家會主動尋求孤獨的狀態,以此來完成自己的作品。

精神分析大師弗羅姆·瑞茨曼曾說,

「孤獨是一種我們會不計代價想要去避免的東西。我們的潛意識能夠為了逃避它,會做出許多超出我們想像的事情來。」

但是,對於喜愛孤獨的人,孤獨感是他們存在的基石。

孤獨的升華

在精神分析論文集中寫到,孤獨這種情感狀態的出現,意味著個體是健康的

從發生機制來看,社會文化與更高的孤獨感有關。比如:在獨裁、專治等環境下,那些與主流意識形態不相符的人,更能夠感到孤獨所帶來的好處。

主動性的尋求孤獨是一種自我救贖,從而讓自己對情感、自身的衝動和慾望有著全面的控制力

存在主義哲學家保羅·薩特提出,孤獨是人類屬性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徵,它是被一種存在於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需要」和「對人世本質的虛無的覺察」之間的矛盾所激發的。

人們越來越喜歡獨處,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將抱怨的時間轉變為思考、夢想、創造的機會,用孤獨去驅散內心的迷茫。

熱愛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點燃了無數的火焰,自立自強、自給自足。即便有朋友接近他們,也會被感染。他們既能不斷充實自己,也能溫暖他人。

這樣的人大多是樂觀的,他們不用依靠誰;也是具有包容性的,他們能夠客觀地看待事情的變化,不需要太多的陪伴。

人生態度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中寫到,

「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孤獨和獨處,會呈現人最真實的狀態,這種狀態的自己才是最真實最原始的自我,生命的醜陋和不堪、人生的瑕疵和輝煌都可以原原本本地對自己展現,不存在任何的修飾和虛假。

能夠真正體驗到孤獨狀態樂趣的人,一半是來自經歷,一半為天賦,人生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暗含著個體的認知變化。

自然界更是將萬物呈現在人的感官世界中,耳聽得為之聲,目見得為之色,在心靈的感受上,每個人對孤獨的領會程度卻是不同的。

如浩瀚山河,孤獨的人便會感慨:浪花淘盡英雄。

在孤獨狀態中的人,長久以往,他們的感受能力必定高於常人,也會體會到怡然自得的快樂。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孤獨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永遠在不要公共場合表揚一個人,原因有兩點
既然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是會偏心?心理學家的解釋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