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與影像」精彩觀點分享交流(二)

「互聯網與影像」精彩觀點分享交流(二)

11月24日,在安徽省黟縣舉辦的2019第一屆互聯網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暨第十四屆黃山(黟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期間,來自「東道主」黟縣的代表、傳媒出版專家、網路平台媒體人、互聯網攝影「大V」以及由本報發起並在全國首批推薦的20家「醉美攝影旅遊目的地」的代表及相關業內人士,在活動舉辦地安徽省黟縣舉辦了以「互聯網與影像」為主題的研討會,以互聯網、攝影、旅遊、文化為切入點,就互聯網時代攝影的形態、樣態和傳播方式的改變,以及互聯網時代影像在推動地區文化旅遊經濟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具有開創性和頗具借鑒意義的分享交流。

在科技和互聯網發展的影響下,現代攝影行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以攝影企業為龍頭,以專業攝影為主體,以關聯產業為依託的完整的攝影服務產業鏈已經形成,互聯網的構建讓攝影人有了可以共享的「集體記憶」。

互聯網媒體變化中的影像傳播對策

文 / 嚴志剛

中國攝影家協會影像產業委員會委員、原今日頭條圖片運營總監嚴志剛

2014年我在新浪網工作的時候,與黟縣有過一次合作。當時我在做一個攝影視頻節目《拍照吧少年》,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黟縣一直把攝影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做得很出色,有非常多的亮點。2019第一屆互聯網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在黟縣召開,又引領了業界先河。

流量的變化。距離我上一次到黟縣,至今已經過去5年之久。對於整個黟縣的旅遊發展來說可能只是短短的5年,但是對於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來說已經進入一個巨大的發展階段。

我近期看了一篇文章,內容是介紹整個互聯網信息分發的演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傳統的紙媒、電視台、門戶網站等分類檢索,進入到以谷歌、百度為主的主動搜索,再到通過SNS社區和社交關注關係來進行信息分發,最具典型的代表是微信、微博,現如今已經進入到演算法推薦分發的時代,比如以今日頭條、抖音為主的FEED流產品(FEED是將用戶主動訂閱的若干消息源組合在一起形成內容聚合器,幫助用戶持續地獲取最新的訂閱源內容。FEED流即持續更新並呈現給用戶內容的信息流),會根據你的興趣特徵主動推薦你需要的個性化內容。所以,在這樣一個分發手段發生巨大變化並且疊加的背景下,黟縣做出這樣一個探索,我覺得是恰逢其時的。

從一百萬年前人類誕生開始,傳播就由以上四個環節組成——內容獲取(生產)、內容審核、內容分發,以及用戶互動。直到今天,這四個環節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就在最近2—3年里,每一個環節的內涵發生了本質變化,特別是在內容生產和內容分發環節。比如,在門戶時代,我們強調的是海量和快速;而在今天,我們更強調豐富與精準。

談及互聯網,講得最多的詞就是「流量」,但是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現實是,在今天的中國,「流量」已經呈現出幾方面的特點。首先,流量掌握在少數互聯網巨頭平台上,如BAT(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騰訊公司Tencent三大互聯網公司首字母的縮寫)。其次,最新梯隊TMD(互聯網企業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的簡稱,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組成的BAT相對應)。如果在一天的時間裡,我們除了吃飯、睡覺,剩下來的時間有12至14小時,基本上這6個產品已經佔據大家一半的時間。再次,流量被大量地稀釋,過去的中心化分發變成了去中心化分發,雖然我們都在看同一個客戶端,但是大家看到的內容卻都是不一樣的,像過去那樣報紙、電視上一個頭條全國人民都皆知的情況已經很少了,信息形成了一個一個的圈層。

信息的生產和分發產生分離。過去的媒體是自己組織生產、自己負責分發,如果我們要做一些宣傳推廣,會請各種媒體來幫忙,請到他們就可以了,因為他們負責生產、負責傳播。但在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負責生產內容的人沒有掌握分發平台,過去的傳統媒體現在沒有分發能力,雖然它們依然還具有生產內容的能力,但是平台流量卻變少了,也只能通過微信、微博或者今日頭條等去找流量。

與此同時,在這些平台上,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或大眾通過自己生產的內容,也可以幫助分發出去,因為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既是內容的生產者,也是內容的消費者,自媒體和傳統媒體,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更加有能力。

互聯網帶來的影像變化。現如今中國的很多景區之所以變得很有名,最早都是因為與影像有關。在十幾二十幾年前,有很多攝影師會把旅遊區的照片投到媒體發表,或者在互聯網社區發布,有些景區也因此舉「一炮走紅」。以前我到黃山、黟縣,會看到很多供學生寫生創作的基地,在創作基地里他們除了畫,還會用相機拍攝下周邊的美景,他們通過畫作和照片為當地帶來了「流量」。雖然在那個時期,互聯網的傳播方式還是以門戶網站為主,或是通過傳統的旅遊雜誌、網站進行傳播,其實這種傳播屬於自媒體的傳播雛形。所以我認為「鄉村旅遊 自媒體傳播」,是有著天然優勢的,只不過在那個時代我們主要以攝影師拍攝的內容為主,因為那時圖片具有很高的門檻,買相機很貴、攝影專業人才較少。

來安徽黟縣 暢遊「網紅」景區

過去,我們認為攝影是一種真實的載體,認為照片拍攝的就是我們真實所見到的美。進入數字時代、演算法植入時代,因為相機後期軟體所調節的照片帶來的變化,攝影不再是真實的代名詞,很多照片所表現出的「美」,會被大家認為是一種被虛構的「再造美」,攝影甚至更多讓人懷疑是「謊言」,這導致在傳播中的可信度打了很大的折扣。

以人為本,情感共鳴。分發背景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只局限在少數對攝影感興趣的人,要擴展更大的圈層。鄉村旅遊從產品角度來說不太具備重複購買性,大多數人在去過一個旅遊目的地之後,在短期內基本都不會再去一次。黟縣在鄉村旅遊方面做過很多努力,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來吸引大家短期內再到黟縣,形成旅遊產品的重複購買。重複購買性,對旅遊產品是一個挑戰,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競爭對手的出現,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壓力。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鄉村旅遊,競爭對手的出現產生了人群的分流。無論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在自媒體時代,攝影還是有著很多的優點,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自媒體的力量結合影像,形成自發性的傳播,流量的聚集只會越來越大。

由黃山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攝影報社共同主辦的2019「黟縣的朋友圈」全國攝影大展,首次採用微信朋友圈截圖與作品投稿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徵稿,充分利用自媒體的力量進行旅遊宣傳。圖為入展作品之一《畫里宏村》,苗地攝。

在今天,手機已經可以輕易地獲得影像,加上與互聯網的傳播結合,每個人都將成為流量的主角,過去是通過集中投放,獲取中心化的流量,今天我們要進行分散投放,獲取各種私域流量。自媒體有一個很大的優勢來源在於真實和共鳴,很多來自朋友的推薦,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在移動互聯網上來自普通人自身的故事,更能引發共鳴,讓人相信。

我曾經看到一個視頻,內容是一個農村的小夥子介紹一塊臘肉的生產過程,有一百萬的播放量。農村家庭做的一塊臘肉,卻能引起社會的共鳴,其原因在於那些背井離鄉在外面打工的人,那些曾經有過類似生活經歷的人,那些飽受工業污染擔心食品不環保的城裡人,都有著同一個願望,那就是想吃一塊原汁原味的臘肉。

過去我們在中心化的思路裡面,認為所有的媒體必須提供最好的、最專業的內容,但實際上很多人並不需要,我們每天在看朋友圈的時候,能夠引起共鳴的可能就是發生在身邊人隨手寫的一段貼近生活的話語,或是幾張照片。真實性讓看者有感而發,產生共鳴,這是自媒體時代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自媒體時代的思考。首先,我看到黟縣有非常多的活動和產品,自媒體的介入可能更利於當地文化品牌的傳播和推廣;其次,當地應該做好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人群的類型、年齡層次、到訪目的等,通過數據分析做出不同產品,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真正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再次,設置打卡點或者挖掘更多當地的網紅,也就是現在網路上常說的KOL(意見領袖),通過他們打造屬於當地的專屬IP;最後,講好當地的人文故事。

黟縣這10個攝影打卡地,集齊就有豐厚好禮!附贈打卡攻略

一個地方,風景美,當然很重要,但是能夠吸引人流連忘返的,往往是人的故事,只有人才能帶來長久的情感連接,才能把一個短期內無法復購的鄉村旅遊產品,變成沒事就想回來看看的生活方式。鄉村旅遊中,最美的風景是人,鄉村裡的淳樸、自然、真實的故事,在互聯網帶來的焦慮中,已經越來越成為流量的集散地。

鄉村文旅振興需要攝影「煽情」干預

文 / 劉凍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視覺文獻」實踐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劉凍

文化只有更新才能得到有效和充足的發展,否則將慢慢淡出世間,漸漸沉入歷史之底。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的放開,旅遊的時尚,人們已把可能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當作了一種奢侈品,而真正的奢侈品是有靈魂的。

這種「中國製造」的文化奢侈品,要能在傳統的內容中找到一些新花樣新亮點,讓它既尊重傳統又富有創新精神,這才能真正讓推動和傳播起到閃光作用。然而,推動和傳播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如何把鄉村民俗攝影與旅遊文化傳播緊密結合起來,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和探討旅遊產業發展,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旅遊者來到異地田野鄉村的目的是尋找民俗文化差異,也就是和自己日常生活習俗所不盡相同的地方,並想取得在這千差萬別文化要素中的共鳴之處,他們往往會對相近的民俗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對比。

這樣的推廣傳播利用,能讓外界一下認知鄉村,同時也給鄉村文化走出大山提供了一個新的文化台階:把鄉村風俗作為文化符號的一份子,跳出現有的「民宿文化旅遊圈」,用新的「鄉村民俗攝影」身份來推動整個文化的新建構新演變新拓展。

開街盛況 沈光洪 攝

2018「記住鄉愁」中國(黟縣)鄉村旅遊攝影大展入展作品

民俗文化是人們對鄉村獨特的文化現象遺存的概括,是大地上的民俗現象。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人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中,執著地守住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習俗。他們既保留其先民們的文化個性,又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鄉村文旅既有自己獨立發展、不斷豐富的歷程,也有其他外來文化的遺存,既有地域文化特點,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要想把這種地域文化傳播出去,除了正常的政府間的各類活動和旅遊推廣,還得進行有效的文化「煽情」。通過豐滿的語言和感性的行為,藉助鄉村人艱辛的經歷來調動人們的情緒,激發他們的感情,這就是「煽情」。

古村情懷 畢明 攝

2018「記住鄉愁」中國(黟縣)鄉村旅遊攝影大展入展作品

比如,台灣中部彰化縣有個鹿港小鎮,它們的宣傳詞是這樣的:坐三輪車走過「童年時光」,你一定聽過鄧麗君唱的《小城故事》,歌中的小城就是鹿港小鎮,羅大佑還伸著脖子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來懷念這個小地方。

「鄉村文旅」一旦利用了現代媒介手段的話,必將要向外來者推介這種表徵著傳統民俗的景象,這可能是傳統民俗文化在現代影像媒介社會中找到的一種生存方式,從而成為一種大眾媒介化的「新民俗」。

既然是傳播,就一定會產生效果。但是,在旅遊過程中,人際傳播的效果是難以測量的。村民們對自己的文化要特別注重與自省,儘快使一些本已消失的民俗文化習俗復活,重新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待之成熟後再轉向文化市場產生經濟效益。

同時,還要依靠各種傳播媒介,人際傳播雖然是面對面的傳播,但對於一些特殊的人際傳播,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之間的跨文化傳播,要用一種特殊的媒介將旅遊地的差異文化表徵和建構直譯過來,把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文化特徵、服飾特徵、民俗活動以及「新民俗影像」等展示出來。

明風徽韻 王軒 攝

2017「記住鄉愁」中國(黟縣)鄉村旅遊攝影大展入展作品

幾千年的地域,幾千年的故事,幾千年的歷史,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悠悠,過去的文明早已成為線裝的史書,時光倒流,幾千年前的風物在這裡被定格,人們以其遺存的古風和鮮明的特色為世人所驚嘆、震撼。所保留的民俗文化,是古代耕戰經濟的歷史遺存,「古風餘韻」將折射出它所演繹的全部文化內容與人本精神。

借船、舉旗、吹哨與壓艙石

文 / 吳硯華

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副主任、網路信息處處長 吳硯華

現在的互聯網時代,讓我們每個人都深陷在信息的海洋里,如何能夠在信息的海洋里發出聲音,讓別人看到,這就是我的工作目的。1998年,我進入中國攝影家協會工作,最早任職於《大眾攝影》雜誌,那個時候我感覺《大眾攝影》就是一條船,搭載這條船,我們就可以在大江大河中穿行,也能夠影響到兩岸所有的攝影發燒友人群。當我進入到網路時代的時候,感覺身邊是一片汪洋大海,任何一條裝滿信息的船都不會在其中突出奪目。

學會借船出海,重視移動端。在面對去中心化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好互聯網傳播?網站是我們的大本營,我們不具備打造大船的條件。除中國攝影家協會網自身的宣傳和推廣外,目前我們利用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今日頭條號等,這些現有分發平台發布信息內容。根據平台的多樣化,創造內容多樣化,打造融媒體、全媒體。

2018年8月,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影像見證40年」活動的話題在頭條號發布的內容閱讀量超過1億人次;同年年底的「第12屆中國攝影藝術節」話題,閱讀量也超過了1億人次。中國文聯相關協會的同事們曾說,「你們攝影活動的閱讀量能超過1億人次不大可能,只有電影家協會的當紅明星的熱門八卦才能過億。」但我們確實做到了,當然在這裡面我們運用了多種內容製作的技巧,也做了大量的超乎尋常的準備工作。

圖源:今日頭條「影像見證40年」話題頁

舉旗子、吹哨子。在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方面,除了圖文直播以外,我們還加入了活動的現場視頻直播,展覽導讀以及VR全景展示等。以「影像見證40年」活動的VR全景展示為例,閱讀量在200多萬人次,這種不受線下展覽時間和空間束縛的展呈方式得到了大眾的喜愛和認可。

圖源:720°VR全景在線展廳「影像見證40年全國攝影大展」

內容策劃的重要性。找到一條船,還要升起一面旗幟,吹響一聲哨子,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旗幟和哨子就是我們策劃的核心。以2019第一屆互聯網與中國攝影旅遊大會為例,從開幕到第二天我們共在新浪微博發送了11條微博,以及11個頭條內容。兩天的時間裡,閱讀量超過了10萬人次。

在黟縣期間,我與壩上景區的有關負責人聊天時,他們說,我們要給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減免門票,算下來一個人能省690元。隨即我就立刻發了一條微博,微博的評論區引來了大量的攝影人關注。這確實有點迎合廣大影友的噱頭,但是我們為了讓更多人對某個事件進行關注,有時候必須要做到「引人注目」。試想,如果我們發一篇新聞稿說黟縣正在舉辦一個什麼大會,那麼閱讀量一定不會太多,但是我們找准了影友能得到實惠的事情,把整個大的活動分為幾個有趣的點拋出去,不僅吸引了影友的閱讀,也引發了探討和評論,從而再次通過一個個自媒體將消息擴散出去,引得更多人群關注。

以今日頭條為例,根據大數據的採集分析,從而將用戶經常看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合,再根據用戶喜好,將內容推送至用戶的賬號。以此作為參照點,在推薦攝影作品的時候,除了作品博人眼球以外,最重要的還是關於圖片說明,這個圖片說明不能僅僅局限於圖片內容的敘說和介紹,還應該是引入社會話題參與其中,擴充到社會層面就會有更多的演算法推介,這樣才能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除了利用自身和其他平台推介之外,下一步我們將進入短視頻的領域,因為目前短視頻的形式在互聯網佔據的比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要。

永遠需要壓艙石。壓艙石是什麼?是有內涵、有深度,專業性、藝術性強的乾貨。2014年,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一篇郭現中的《疫苗之殤》報道攝影圖文,推送之初的閱讀量在1萬人次左右。2018年,疫苗事件的時候,此篇報道重新得到人們的關注,經過一系列的傳播後,閱讀量在300多萬人次。這篇報道攝影圖文是我們微信上最大的爆款,超過了訂閱人數的10倍之多。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壓艙石。

圖源: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公眾號

流量不完全等於影響力,影響力也不完全等同於價值。其實流量歸根到底還是要回歸到人本身。我們的微信號上有一個欄目叫「感光計劃」,這是一個與今日頭條合作的公益攝影師計劃,我們與5個基金會聯合,一起做圖文報道,自合作舉辦這個公益活動起,我們完成了1189個扶貧群體的幫扶,還有一個環保項目,各渠道捐款總額超過了3690萬。我們曾經幫助過一個叫做王岩的小男孩,那個時候他才5歲,開放性顱腦受損,「感光計劃」的圖文發出去之後,閱讀量420萬人次,5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共收到捐款98萬元,最終孩子得到了救治。

圖源: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公眾號

所以,有1億的流量和420萬人次的閱讀量,到底哪一個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呢?我們當然是追求流量的,但是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流量而生,雖然「感光計劃」的閱讀量不高,但確實幫助到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些有社會效應的東西才是我們的壓艙石,是我們不斷努力和積累的目標和方向。

攝影師說

加拿大攝影家弗朗索瓦 (Francois)

弗朗索瓦(加拿大攝影家):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音頻和圖像會越來越流行。互聯網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攝影師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分享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照片的售賣。如果我們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台,就可以迅速擴大自己的業務。

攝影網路大V嚴磊

嚴磊(攝影師):當下,人人都是攝影師,拿起手機照片隨手可得。想要比別人更優秀,拍攝的作品更吸引人的眼球,就要多拍一些創造性的畫面和場景。要學會利用互聯網進行視頻傳播,講好故事,同時也要「在場」。只有在場,才能記錄下更多不為常人所見到的特殊畫面。

攝影網路大V羅曉韻

羅曉韻(攝影師):網路的傳播量和轉發量是巨大的、驚人的,我的照片里都是我去過的地方,發生過的故事。我擁有社會責任感,關注生態變化,關注人類的生存變化,網路攝影時代,需要我們去這樣做。

攝影網路大V初曉璐

初曉璐(攝影師):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硬體速度提升,手機攝影擁有更加廣闊的用戶群體,每個人都能成為攝影師、內容生產者。隨著5G網路的發展,視頻拍攝領域將成為爆髮式的增長點,視頻拍攝和編輯的門檻會大大下降,今後將是一個視頻傳播的時代。基於照片地理位置信息的分享將會促進照片拍攝地旅遊資源的推廣。

本文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20年·第1期·9版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麼訂閱2020年報紙

前往郵局訂閱或撥打郵政訂閱熱線11185諮詢

登錄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訂閱

掃描中國攝影報在線訂閱二維碼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視覺長江——湖北省攝影作品展
新年第一講!中國攝影報長江專題攝影講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