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無聲告白》:一切苦難都會過去,你要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無聲告白》:一切苦難都會過去,你要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十點讀書原創

大家晚上好呀,我是梅也~

關於「愛」的話題,一直以來我們討論很多: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愛你,東南西北總順路;

有人說,愛一個人,就是對她好,去包容她,去寵愛她,把最好的都給她;

也有人說,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年少時,我以為最好的愛是前兩種,喜歡一個人,就得把一顆心全給他,就要毫無保留的對他好;

再後來,稍成熟點,我覺得愛應該是後種,陪伴即最大的深情。

但在看完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後,對於「愛」我又有了新的啟發,我認為這世上最好的愛應是: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

借用雨果曾寫過的一句話:

最大的幸福,就是確信有人愛你,有人因為你是你而愛你,或更確切地說,儘管你是你,有人仍愛你。

這世上最好的愛應是,我愛你,因為你是你。

愛不是對他人的束縛

《無聲告白》的開篇就講了一個悲傷的故事,剛剛過完十六歲生日的花季少女莉迪亞死了,而莉迪亞的家人還不知道。

他們不敢相信,看起來懂事聽話的莉迪亞會自殺,也完全不清楚為什麼莉迪亞會做出這個選擇。

可這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年輕時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職業女性,但因為結婚生子,放棄了學業,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正如很多父母一樣,沒能實現自己夢想的瑪麗琳,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到孩子莉迪亞身上,她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在莉迪亞身上。

嚴格控制莉迪亞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殷切敦促著莉迪亞,無孔不入,密不透風,緊緊的纏住莉迪亞,逼她成為一個優秀的乖乖的女。

書中有這麼一段關於莉迪亞的描寫:

「上個星期她沒通過駕照考試,讓全家大吃一驚,父親為此甚至都不讓她坐在駕駛座上」。

簡單幾句,其實能感受得到,整個家庭的氣氛很不讓人舒服,莉迪亞存在的價值好像就只有成績好壞,似乎成績不好,連大口喘氣的資格都沒有。

沒有人關心莉迪亞是不是真的開心,父親只關心她成績好不好,母親只關心莉迪亞能不能幫她實現她年輕時的醫生夢,一心掙脫這個家的哥哥內斯,

在離開這個家後也只管自己開心,而妹妹漢娜,在姐姐失蹤的日子裡,盤算的也是可以住姐姐的房間了。

這也是這個家庭悲劇的根源:

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子女身上,束縛子女一生。

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沒有愛,只有父母的期待,只有「你要爭氣好好努力,才對得起我的付出」的束縛。這也是現實大多數家庭存在的問題。

當代社會,「原生家庭」這個話題的熱度一直很高,關於家庭,伍綺詩也在書中寫過一句話: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這一句足以高度概括原生家庭的問題。

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子女身上,總以為規划子女的人生,讓子女走那條自以為很好的路,這樣就是對子女好,殊不知這種愛是極其自私,且令人窒息的。

這份太厚重的期待,不僅很難達到預期,而且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負擔,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庭應該成為孩子的庇護所,而不是拚命想逃離的牢籠;

父母的愛,可以是嚴厲的,但不應該是束縛的;

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那她應該是自由且被尊重的。這是《無聲告白》想告訴我們第一件事。

愛不是去犧牲誰

關於莉迪亞父母的婚姻故事,《無聲告白》中著重描寫了。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一名美國人,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在學業上也一直很努力。

直到大三時,她遇到詹姆斯,一個看起來很與眾不同的華裔教授。瑪麗琳愛上了他,勇敢的追求了他,詹姆斯也被她的美麗,以及純正的美國血液所打動,倆人很快的走到一起。

結婚時,瑪麗琳還沒畢業,但因為懷孕了,不得不放棄學業。放棄學業那刻,她也不斷安慰自己,等孩子長大了,就可以繼續自己的學業了。

但很快,她的兒子內斯出生,再接著女兒莉迪亞出生,她要照顧孩子,要做一名妻子,要做一名家庭主婦,忙碌的生活,讓她慢慢忘了自己的夢想。

很長一段時間後,瑪麗琳突然意識到自己活成了年輕時最討厭的那種普通女人,她想重回校園,再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一把。她下定決心,逃離這一切,離家出走,專心備考。

可這段備考時光並沒維持太久,僅僅九周,瑪麗琳發現自己懷孕了,不得不回家。

她的丈夫詹姆斯也希望她為了孩子,為了他的面子,留在家中。

至此,瑪麗琳的抗爭之旅到此結束,她徹底把自己的期待寄託到女兒莉迪亞身上。

後來,莉迪亞父母這場靠著犧牲換來的婚姻,也並不算幸福。

父親詹姆斯出軌女職員,母親抱憾終生,終於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這一系列的事實證明著,愛從來不是靠犧牲誰來成全的,最好的愛情應該是互相成全。

我支持你夢想的同時,也不會放棄我的夢想;你被我支持時,也請記得支持一下我的夢想。

尤其對現代女性來說更是如此,愛不該是犧牲,不論何時,不論你多愛一個人,也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

而且你要相信,一個只管自己歡愉,不支持你夢想的人,也並非是一個多麼值得另一半。這是《無聲告白》想告訴我們的第二件事。

愛是不放棄自己

提及「愛」,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愛他人,殊不知,在這個世上,我們愛的第一個人應該是自己。

在《無聲告白》中,關於莉迪亞之死,我們找了很多原因:

母親瑪麗琳把自己的期待,都寄託到莉迪亞身上,壓得她喘不過氣;

父親詹姆斯跟女職員的曖昧私情,被莉迪亞發現,她感覺父親的忠貞形象不再;

早就想離家的哥哥內斯,上了大學,離開家後,對妹妹莉迪亞漠然,不再關心她,也不再跟她談心,讓她好難過;

喜歡的男孩不喜歡莉迪亞,她很傷心;

好像全世界都不在意她,都對莉迪亞缺點關心,生活也沒那麼如意,所以真的好難過。

即便如此,也即使在這本書的各種評價里,大家都在罵原生家庭,罵莉迪亞的父母,同情著莉迪亞的悲慘境遇。

但我還是想說一句很噁心的話:

在這場悲劇中,莉迪亞也有錯,她最大的錯在於,她放棄了自己。

我也知道,年輕人眼中的一點悲傷,比天還大,但是能怎麼辦呢,生活給我們的挑戰永遠不會少,

即便此刻你不為家庭難過,定還會因為別的事煩惱,沒有人能完全萬事勝意大過完這一生。

更多的我們,是一邊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一邊想辦法再站起來,跟生活干一架。

我們也經歷過很難的日子,沒別的好的方法,都只是咬著牙堅持,堅持到很想放棄的時候,也還在堅持,只因為還想找個機會,干趴生活,哪怕一次就好。

我們都是這麼一點點長大,一點點變堅強,生活也就是這麼一點點被我們堅持下來的。

有時是很難,但正因為這份難,所以我們才總把愛掛在嘴巴。愛是支撐我們渡過難關的秘訣,愛自己、不放棄自己是支撐我們勇敢的活下去的秘訣。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那就不要輕易放棄自己,這才是對自己的負責。因為只有活下來,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這是《無聲告白》想告訴我們的第三件事。

我很喜歡書中的兩句話:

第一句是,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第二句是,「一切苦難都會過去,學會和自己和他人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前者告訴我們,要與這個世界對抗,做真正的自己;後者告訴我們,要和自己和解,自洽的活一生。

最好的人生大抵如此,找到自己,並愛上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民國往事:徐志摩和他的三個女人
你的時間,為什麼不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