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項超級工程如何成就美國的國運?

一項超級工程如何成就美國的國運?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337-改變美國的運河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位於美國東北部的紐約都是一座世界級城市,它是世界經濟中心,在全球的金融、政治、媒體、教育、娛樂與時尚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聯合國總部也位於該市。

近百年來,這座城市都象徵著世界財富的頂峰

經歷了多次金融危機的洗禮,仍然屹立不倒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ongquan Deng)▼

同樣位於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及周邊城市群,佔據了美國近六分之一的人口,是全美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密爾沃基、克利夫蘭、底特律、芝加哥等工業城市,通過一條窄窄的水道,將重型機械、鋼鐵、汽車等產品運送到紐約,再從紐約進入到大西洋進而輸送到全世界。

大西洋貿易是美國和紐約早期發展的重點

而大西洋西岸港口眾多

那麼經濟腹地就成為沿海城市的決勝關鍵

能坐擁五大湖腹地的港口,就能贏

(大西洋兩岸主要港口,橫屏觀看)▼

這條水道就是世界第二大人工運河——伊利運河。它的修建,讓紐約從一個港口小城變成了世界級大都市,也加速了當時剛獨立不久的美利堅合眾國向西部擴張的步伐。

這條運河的東起點就是:

大西洋沿岸-紐約-哈得孫河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Intrepix)▼

西進轉漕,仰此一渠

美國獨立之初,僅有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十三個州。1783年,美英簽署《巴黎和約》,確定了在密西西比河與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北美原住民居住的土地歸屬於美國。

地理上看,東海岸只是今天美國的很小一部分

如果美國當年沒有跨過阿巴拉契亞山脈

可能會永遠失去一統美國中西部的機會

一個破碎的美國是不可能Great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Shahrai)▼

這一年,華盛頓說出了那句著名的:「他們(印第安人和狼)都是掠食的野獸,僅僅在形狀上不同」。

於是在十八世紀末,美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一方面,西進運動伴隨著對北美原住民的種族滅絕行為;另一方面也為美國白人拓展了廣大的生存空間,對今天美國版圖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1795年英格蘭印刷的美國地圖

只是東海岸一群邊界不穩定區域的聯合體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I. Pilon)▼

1850年印刷的北美地圖

僅僅半個世紀,墨西哥戰敗,美國已成龐然大物

十餘年後,阿拉斯加也將被收入囊中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I. Pilon)▼

然而在早期,西進的交通對美國白人是個大問題。

高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阻隔了美國東西部的交流往來。當時如果想要從大西洋沿岸的東部區進入到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沿岸,只有極少數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間的畜力通道(the pack-horse trails)可供通行。

現在這些山間峽谷都開發出來了

但當年要過去還是非常艱難的

以及,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河流真是太稀缺了

(阿巴拉契亞山脈,田納西與弗吉尼亞中間段)

(圖像來自:google map)▼

這種通道要依靠馬匹在崎嶇的山間小道行進,進而發展為大規模的大篷車車隊,但相比更龐大的移民需求,畜力實在是運力有限,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又是陸上溝通美國東西部的主要方式。

雖然西進中的美國人對馬和馬車都很熟悉

但相比數萬數十萬人獲得廉價土地的強烈願望

還是太慢太慢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John C. H. Grabill 1849–1903 )▼

五大湖中的安大略湖通過聖勞倫斯河注入大西洋,但是當時這條水路掌握在英國人手裡,所以美國西部的大宗農產品如果想運往東部,就只能經密西西比河南下到新奧爾良,進入墨西哥灣,再繞行弗羅里達半島,沿北大西洋沿岸北上進入東部的港口城市。

這差不多把當時的整個美國版圖都走了一遍,不僅耗資巨大,時間浪費更是難以計數。

由於東海岸和五大湖之間沒有運河相連

這條水運線此時只是U形,不是環形,純繞遠

紐約的作用因此打折扣,新奧爾良則至關重要▼

這是商機,也促使了當時一些精明的美國商人在沿河谷地修建了私人公路。但私人公路收費不菲,從紐約州西部向該州的沿海地區運輸一桶麵粉的運費為10美元,而一桶麵粉的價格才2美元。同樣的,一磅鹽在紐約州沿海城市只售1美分,可在距離沿海300英里左右的內陸地區售價竟高達6美分。

紐約是一座城市

紐約州則是個伸向內陸的更大區域(而且比較冷)

內陸和沿海可以差異巨大

(冬季的美國東北部,圖片來自:NASA)▼

不僅是經濟上,在政治上東西部的割裂也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當時剛剛納入美國領土的西部地區白人居民大量是法國裔,對美國的認同感不強。

作為比較,魁北克在加拿大的獨特地位

如果美國從俄亥俄到伊利諾伊也成為法語區可還行?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Jacques Durocher)▼

1784年華盛頓從西部考察歸來後表示說:「我們與這一地區(西部)的人民有什麼紐帶聯繫呢? 如果他們西邊的西班牙人和北邊的英國人不是像現在這樣給他們設置障礙,而是通過貿易利益吸引他們並謀求某種聯盟的話,西部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將更疏遠。」

北美大陸的玩家不止美利堅一家

遼闊的中部也並不註定就屬於新英格蘭

在這場關於族裔和人口的賽跑中

美國人需要最快的速度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Shahrai)▼

出於儘快鞏固美國新領土、打破英國封鎖的目的,美國當局一邊鼓勵東部居民向西遷移,一邊計劃著修建一條連通五大湖區與大西洋的運河水道。

在當時,它是北美洲最長的運河,是合眾國最偉大的超級工程,也是美國精神的象徵。

開山劈嶺,匯流成河

修建一條運河是美國政商各界的共識,但是在哪修,如何修,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事情了。

那時新大陸落後的生產力不允許他們進行劈開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龐大工程,可選的只有兩條稍遜的路:

第一條路線就是在安大略湖與哈德遜河之間開鑿出一條溝渠,繞過阿巴拉契亞山脈,這條路線在理論上是最短的,施工難度最小。

從哈德遜河通向安大略湖路線(僅作方向示意)▼

但是問題在於,這條線路太靠近北方,那裡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建國之初的美國處處受英國掣肘,一旦再度爆發戰爭,英軍可以輕易地佔領這條美國東西交流的生命線。

於是第二條路線就成為了唯一的方案。那就是藉助哈德遜河的支流莫霍克河,向西修建一條貫通莫霍克谷地,從伊利湖東岸的布法羅(Buffalo)到上哈德遜(upper Hudson),連接哈德遜河和伊利湖的運河。

從哈德遜河通向伊利湖路線(也就是伊利運河)▼

1817年,柯林頓當選紐約州州長後,說服州議會批准貸款700萬美元,以建造運河。這條線路預期工程要比上一個方案複雜艱巨得多,因此當時的美國社會並不看好這項工程,並將其稱為「柯林頓的溝」(Clinton"s ditch)。

但州長還是頂著壓力讓這條運河動工了。

目標,就是通向這座遠方的大湖(伊利湖)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F photo)▼

當時的美國並沒有工科院校,運河總工程師本傑明·賴特帶領著他的自學工程團隊攻堅克難,逐步摸索著前行。

莫霍克谷地的最高處與哈德遜河約有150米的高差,為了讓船隻翻越高地,伊利運河上設計了83座船閘,藉助閘室內灌水或泄水來調整閘室中的水位,使船舶在上、下游水位之間作垂直的升降。

沿河遍設船閘,才解決這個高差問題(向右滑動)

(圖片來自:wikipedia)▼

最為艱巨的挑戰在運河西段工程。如果想要連接伊利湖,那就必須打通尼亞加拉懸崖這座看似不可逾越的天塹。

運河工程師在這段設計了十座船閘,每兩座並成一排,共有五個水平面,像階梯一樣把水運到高處。

曾經的五層水閘已經拆除(現在做泄洪用)

(圖片來自:wikipedia@Leonard G.)▼

當然美國人並不是在孤單地奮鬥。期間,歐洲各地爆發了民族國家革命和危機,大批來自德國和愛爾蘭的工匠背井離鄉,來到紐約州參與運河修建。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勞動力,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程技術。

伊利運河上羅切斯特附近的一座船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Hank Shiffman)▼

在伊利運河的建造中,能適應水體的硬性水泥、引水高架渠、高架渡槽等技術第一次被發明和應用。工匠們也在運河修建過程中,鍛煉成為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精純的工程隊伍,為美國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伊利運河上洛克波特附近的一座船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piroview Inc)▼

最終,運河於1825年10月26日完工,歷時八年。在一個盛大的儀式上,柯林頓和其他政要登上了位於布法羅的塞內卡酋長號,在運河上由西向東行駛。進入哈德遜河之後順流南下,最後到了旅途的終點紐約市。柯林頓把從伊利湖打的一桶水倒進大西洋,稱之為「水的結合」。

自此,五大湖與大西洋,就在美國境內連通了。

1855年出版,關於伊利運河洛克波特段插圖

(圖片來自:wikipedia@Herrmann J. Meyer)▼

紐約經濟中心地位的誕生

伊利運河的運營取得了立竿見影的豐厚回報,僅開通第一年的通行費收入就接近一百萬美元,並在之後短短的九年時間實現了盈利。

它還大大降低了從西部運輸大宗農產品的成本。運河船由騾子或馬拉著,能夠運載30噸的農產品,遠遠超過貨車,這使得從布法羅到紐約市的產品運輸成本從每噸100美元降低到每噸不到10美元。

1890年照片,穿行在伊利運河上的駁船

這一船運費可比以前陸運便宜太多了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運河還為希望向西遷移的東部人提供了通道。城鎮沿著運河線路拔地而起,小城市因它而成為大城市。

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區剛剛歸屬美國的時候,那裡僅有幾千名白人,到了1810年移民已經超過了27萬,1860年增加到693萬人,僅芝加哥城人口就有100萬。極大提升了美國政府對於東西部的整合能力,對進一步向西開疆拓土有著極大意義,

而且芝加哥在鞏固自己的水運地位後

馬上又要迎來波瀾壯闊的鐵路時代

並再次因優越的位置成為美國鐵路內陸樞紐

美國國內各地的經濟融合和因此飛速發展

(圖像來自Google map)▼

運河對美國民族主義精神的形成也有著重要影響,它表現出了對獨立於歐洲之外共和政體的樂觀自信。新建的運河城鎮,包括羅馬、尤蒂卡、特洛伊和錫拉丘茲,其名稱來源都是古希臘羅馬的古典城市。運河上的建築,也都是按照希臘和羅馬的建築風格設計的。

伊利運河沿岸▼

伊利運河的成功也促使其他州開始自己的運河項目,在伊利運河上接受培訓的工程師遍布全國,為這些項目提供專業知識。

當然,運河最重要的影響,是在其東端培育了紐約這座大城市。當時的紐約由於航運條件不佳,比費城和波士頓小很多。但在運河通航之後,紐約一躍成為了東海岸的水陸樞紐。

五大湖、密西西比、大西洋、伊利運河連在一起

使得美國東部形成一個環形水運體系

芝加哥、紐約、新奧爾良是其中最重要三個樞紐▼

1848年,連接五大湖區與密西西比河的伊利諾伊-密歇根運河建成後,更是幾乎讓整個北美腹地變成了紐約的後院。直到今天,紐約港依舊是美國中西部所有城市的大西洋母港。也因此,紐約成為了美洲經濟中心。而新大陸相對舊大陸的地緣優勢,使得紐約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只是時間問題。

如今的伊利運河在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已經比不上從奧爾巴尼穿過莫霍克谷地的鐵路,但它依然被認為是美國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伊利運河上鐵路橋遺址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Nicholas Piccillo)▼

2000年,美國國會指定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以承認該運河系統為北美洲最成功、最有影響力建設工程,並稱伊利運河具有「無與倫比的民族意義」,象徵著美國的國家精神。

參考文獻:

Erie Canal Written By: Frances C. Robb See Article History

Eriecanal.org

wikipedia.org/wiki/Erie_Canal

NPS New York State Canal System Special Resourse Study(r),1998

Official History of New York.Laws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Albany: Websters and Skinner,1807

《美國開鑿伊利運河緣起探究》,呂暢,南開大學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dibrova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蘇聯石油帝國是如何由盛而衰的?
沿海人民是如何餵飽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