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給孩子「貼標籤」是對孩子的殘忍,要慎重

給孩子「貼標籤」是對孩子的殘忍,要慎重

「婷婷,你有些偏科哦!」

三年級第二學期散學典禮這天,班主任余老師在給婷婷發了獎品後,這樣對婷婷說。

婷婷現在四年級,自三年級以來,每次考試的時候,數學和英語、科學的成績都有90分以上,但是語文卻總是在60的邊緣。

余老師說婷婷「偏科」,這句話就像是預言家的預言,在整個四年級都得到了驗證。

余老師的這句話,很顯然,給孩子貼上了一個「偏科」的標籤。

心理學上有一個「貼標籤效應」,也叫「暗示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克勞特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來一群人,讓他們進行慈善捐款。有些沒有捐款的人被告知:「你不是一個慈善的人」,也就是說被貼上了「不慈善」的標籤;另一些不有捐款的人則沒被貼上這一標籤。

然後,克勞特教授再次組織這些沒捐款的人進行了一次捐款,這一次大家都捐款了,但有意思的是:那些被貼上「不慈善」標籤的人,所捐的錢比那些沒被貼上標籤的人要少得多。

那些被貼上「不慈善」標籤的人肯定在想:「反正我是一個不慈善的人,我可以少捐一點。」就是這個標籤,讓人們陷入一種負向循環,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標籤所說的樣子了。

心理學上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貼標籤效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影響特別明顯。

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信任家長和老師,把他們的話當真理,所以這種情況下的負面標籤的破壞力更大。

生活中,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的父母太多了。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父母評價自己的孩子說:「他很膽小」,「她有點內向」,縱使孩子們一開始抗拒被貼在自己身上的負面標籤,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膽小的、內向的,但是隨著父母或老師的重複評價,孩子們會陷入「自證預言」的心理模式,慢慢的就真的變得「膽小」、「內向」了。

其實,貼標籤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自己已經給孩子貼了標籤,並且正在傷害著孩子。

在童年,父母貼的標籤,往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我現在依然記得,小的時候,我是比較調皮的女生,喜歡跟男孩子玩,喜歡爬樹,然後鄰居說我是個「假小子」,其實我是不承認的,但是,他們總是這樣說。後來,我只好收斂自己的性格,但是人生少了很多樂趣。

有人會說,給孩子貼個負面的標籤,對孩子不好;那我給她貼一個積極正面的標籤,孩子是不是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呢?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誇獎孩子「你很棒」,「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這樣孩子是不是就越來越棒,越來越聰明呢?

孩子剛開始聽到這樣的誇獎的時候,確實會感到很受鼓舞,做什麼事都好象激情滿滿,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變得退縮,不敢接受挑戰。

比如家長經常誇孩子很聰明,孩子為了保持父母給自己的評價,不敢去做稍微有難度的事,怕失敗,怕做得不好時父母會失望,怕他們難過……

我有個堂姐成績一直很好,大家都說她一定能考上「清華北大」,可是,堂姐在高考前一個月,突然就崩潰了。她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把書全部給撕掉了……後來,當然也沒有參加高考。直到多年後,鄰居們議論起她的時候,都還是感到很惋惜。

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而是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孩子、理解孩子。

經典育兒書里有一句經典的話:孩子,所有的孩子,他們的優點需要被承認,缺點需要被忽略或改變。希望我們都成為能發現孩子優點,忽略孩子缺點的父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益養微康,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給孩子過生日,不是讓家長相互攀比,這些意義為人父母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