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在寺院過齋前為什麼要先念供養再行堂?

在寺院過齋前為什麼要先念供養再行堂?

Yuquan monastery

在寺院過齋前為什麼

要先念供養再行堂

在寺院過齋時,僧眾排班,大家整齊有序地進入齋堂,齋堂內安靜而莊嚴。過齋,是出家人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寺院內用過齋飯的人一般都會注意到一點:就是用齋前要先「念供養」,然後才有人給我們行堂打飯,為什麼是先「念供」再「行堂」,而不先「行堂」再「念供」呢?《佛說辯意長者子經》中就專門介紹了這個規矩是怎麼來的。

寺院用齋為什麼要先念供再行堂?

一天,辯意長者設齋供養佛陀和僧團,佛和弟子們入座後,開始「下飯」(依次為僧眾們盛好飯)。這時有一個乞丐進來乞討,因為僧眾還沒有「呪願」(念供養),所以沒有人給他食物。

這個乞丐沒有要到飯內心就生起了嗔恨,心想:這些沙門沒有一點慈悲心,他們碗里明明有飯卻沒有一個人給我!這位長者供養他們,真是迷了心竅,我要是當了國王,就用鐵車輪把他們的頭都壓斷!

僧眾們呪願完,又有個小乞丐跑了進來,僧眾們都給他飯,他特別高興,心想:這些沙門好慈悲,看我貧寒可憐,給我這麼多飯,這些飯夠我吃幾天了的。這家長者供養這些大士,得福無量。要是我當了國王,我就連續供養佛陀和僧團七天,以報今日之恩。

佛陀是遍知者,前後進來的兩個乞丐所發的願佛陀都知道。所以僧團用齋完畢後,佛陀就對阿難說:「以後先『呪願』再『下飯』。」自此後,這個規矩便一直延續。

因為僧團用齋在沒有供養之前如果先讓一個人吃了食物,那麼其他食物就都成了「殘食」(他吃剩的飯),用殘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會非常損這個人的福報。

後來,這兩個乞丐一起流浪到了另一個國家,卧於道邊深草之中休息。剛好這個國家的國王剛剛去世而沒有子嗣繼承王位,國中相師說:「讖書預言『當有賤人應為王者』。」於是帶著很多人在國內尋找。相師看到道邊深草上有雲蓋,就說:「草中有神人。」大家就在草叢中找到了發善念的乞丐,然後請他為王,導從前後,回車入國。這個乞丐想:我本是個乞丐,怎麼能當上國王呢?一定是因為僧團施予我食物時我所發的願,佛的恩德才讓我成為國王的。於是他當上國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供佛及僧。而那個發了惡願的乞丐在深草中熟睡沒醒,被車輪壓斷了頭。

時至今日,乞丐跑進齋堂的情況很少,但這種情況卻很容易出現:比如,如果先盛好飯,一個初來寺院不懂得這些的人很可能不等供佛就自己先吃了。此時如再去制止,很可能引起對方的不理解,甚至因此生起嗔心。而先念供再行堂,不知者就沒有做錯的機會,這實在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

附原經文:

明日世尊與諸大眾,往到其家就坐儼然。時辯意長者子父母眷屬,前禮佛足,各自供侍。辯意起行澡水,敬意奉食。下食未訖,有一乞兒前歷座乞,佛未呪願,無敢與者,遍無所得,瞋恚而出,便生惡念:「此諸沙門放逸愚惑,有何道哉?貧者從乞,無心見與。長者迷惑,用為飯此無慈愍意。吾為王者,以鐵輞車轢斷其頭!」言已便去。

佛達嚫訖,有一乞兒來入乞丐,座中眾人各各與之,大得飯食,歡喜而去,即生念言:「此諸沙門皆有慈心,憐吾貧寒,施食充飽,得濟數日。善哉!長者乃能供事此等大士,其福無量。吾為王者,當供養佛及眾弟子,乃至七日之中,當報今日饑渴之恩。」言已便去。佛食已訖說法,即還精舍之中。佛告阿難:「從今以後嚫訖下食以此為常。」

時二乞兒展轉乞丐到他國中,卧於道邊深草之中。時彼國王忽然崩亡,無有系嗣。時國相師明知相法,讖書記曰:「當有賤人應為王者。」諸臣百官千乘萬騎,案行國界,誰應為王。顧見道邊深草之中,上有雲蓋。相師指曰:「中有神人!」即見乞兒,相應為王。諸臣拜謁,各稱曰臣。

乞兒驚愕,自雲下賤非是王種。皆言應相,非是強力。沐浴香湯,著王者之服,光相儼然,稱善無量,導從前後,回車入國。時惡念者在於深草中卧寐不覺,車轢斷其頭。王到國中,陰陽和調,四氣隆赫,人民安樂,稱王之德。

爾時國王自念:「昔者貧窮之人,以何因緣得為國王?昔行乞時,得蒙佛恩,大得飯食,便生善念:『得為王者,供養七日。』佛之恩德今已果之。」即召群臣,遙向舍衛國燒香作禮。即遣使者,往請佛言:「蒙世尊遺恩,得為人王。願屈尊神,來化此國愚冥之人,得見教訓。」於是佛告諸弟子:「當受彼請。」佛與弟子無央數眾往到彼國。時王出迎,與諸群臣稽首佛足,燒香散華,伎樂供養。佛入宮中即以就座,王起行水,供設飯食,須臾以訖。

▍版權聲明:

○ 本文為網路採集文章,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作佛事
天台宗四十二祖跡端定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