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跑到吐是跑者極度自律的表現?高級黑還差不多……

跑到吐是跑者極度自律的表現?高級黑還差不多……

慧跑原創出品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近日,一檔大電影《緊急救援》即將在春節期間開播,在發布之前,其中最小的主演徐洋自爆其跑步經驗,稱自己跑步是吐出來的,意思是在跑著跑著就吐了,吐了之後又接著跑,後來就不吐了。

這樣的經驗引起了小編的注意,而且作為公眾人物,曝出這樣的經驗對大眾跑者而言可能只是跑後笑談,但對於對演員有盲目追捧情結的粉絲,難免會成為粉絲的模仿對象。

那麼,這樣的跑步能力提升經驗為何不能成為模仿對象,我們站在跑者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跑者說自己跑到吐,比如練間歇跑的時候,或者是馬拉松比賽的時候,跑步都能跑到吐,在很多跑者眼裡是一種極度自律、自我嚴格要求、刻苦認真的體現。

似乎只有跑到吐,才有效果,這就是所謂No Pain No Gain(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那麼我們真的該對跑到吐點贊嗎?

其實,跑到吐是錯誤的,這不是對於跑者的褒獎,而是對於跑者的高級黑!

一、為什麼會跑到吐?

間歇跑以強度大而著稱,訓練過程較為艱苦,甚至可以說十分痛苦,間歇跑時感覺心肺快要爆炸、腿跟灌了鉛似的,肌肉特別酸脹有種難以言說的痛苦感,度秒如度年,這都是跑者對於間歇跑的真實感受。

間歇跑之所以比較累,是因為間歇跑是以最大攝氧量或者接近本人最大心率的強度進行訓練時,身體主要以無氧糖酵解方式供能,在這個過程中,糖無氧分解會產生乳酸。

乳酸是一種酸性物質,當它在體內產生的速度大於清除的速度時,就會在體內大量堆積,從而讓你迅速感覺疲憊不堪。這是間歇跑訓練很累的根本原因。

所謂最大攝氧量是指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群參加的長時間劇烈運動中,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達到本人的極限水平時,每分鐘所能攝取的氧量就稱為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

間歇跑時,你基本上就能達到最大攝氧量,所以間歇跑訓練本質就是以最大攝氧量強度進行訓練。這也就意味著,間歇跑時你必須要達到最大攝氧量所對應的強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但反過來看,沒有達到最大攝氧量強度,甚至超過最大攝氧量強度,其實就不是間歇跑訓練。

沒有達到強度沒效果,這點很容易理解,但超過最大攝氧量強度的訓練同樣也會沒效果,很多跑者就不以為然了。

不是越累越好嗎?

當然不是!

累當然是間歇跑最核心的特徵之一,但這種累應該是個人能夠承受的累,而並非越累越好,或者速度跑得越快越好。

一些跑者片面理解間歇跑的「累」,把自己練到吐,這不僅並不會帶來額外的訓練效果,反而認為增加了痛苦和受傷風險,為什麼間歇跑並非越快越好?

間歇跑訓練通常採用多組500-800米的訓練模式,間歇跑只需要你以最大攝氧量強度進行訓練就可以了。

超過這個速度,片面追求快,其實你將間歇跑訓練變成衝刺跑(又稱為重複跑)訓練了。

而且速度過快,儘管你第一組或者第二組完成得不錯,但速度越快,糖酵解分解速率越快,乳酸堆積越明顯,這會導致你在間歇休息時心率下降不足,同時血乳酸清除也不足。

後面幾組心率進一步上升,血乳酸進一步上升,這時你就會明顯掉速,因為你在頭一兩組奔跑時消耗了過多的體力。

儘管你後面幾組跑得很痛苦,但其實你都沒有以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強度進行奔跑,而是以低於最大攝氧量強度進行的訓練。

如果你的訓練是以極端痛苦作為訓練目的,那麼恭喜你,你達到目標了,但如果你的計劃是提升你的最大攝氧量,對不起,你完全錯失了目標,這時越痛苦越沒效果。

所以,有些大神聲稱跑間歇跑要跑到快要吐了,才有效果,這完全是一種誤導,間歇跑應當是感覺很累但能承受,不會有吐的感覺,這時的間歇跑才是恰到好處的間歇跑。

間歇跑時如果跑到感覺快要吐了甚至嘔吐不止,這是運動負荷超過身體承受能力,身體反應過大的表現,我們把這種情況稱之為「過度緊張」。

這裡的過度緊張並非是指心情緊張,而是一過性的負荷超過心血管系統承受能力,引發身體過度應激的一種現象。

在某些危急的情況下,這可能會誘發心律失常,這是我們偶爾看到馬拉松賽場發生一些悲劇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跑到感覺要吐,一定要停下來休息,至少要明顯降低運動強度。

二、馬拉松跑到吐通常是胃腸不適的表現

馬拉松比賽,論絕對強度,肯定是沒有間歇跑強度高的,但為什麼馬拉松比賽中我們也時常看到大眾跑者嘔吐,甚至專業運動員有時也會這樣,馬拉松比賽跑到吐通常是胃腸不適的表現。

由於胃腸道不適而引發嘔吐、腹瀉、胃痛,並因此引起退賽,在馬拉松比賽中可謂比比皆是。

2004年,英國長跑女王拉德克里夫對於雅典奧運會金牌志在必得,由於大量服用治療腿傷的消炎藥而影響消化,因為非甾體類抗炎葯具有刺激胃腸道的副作用,導致她在馬拉松比賽中因腹痛被迫於36公里過後棄賽,5天後又在萬米比賽中止步於第17圈。

對於拉德克里夫這樣的久經沙場的老運動員尚且會在馬拉松比賽中因為胃腸不適發生各種意外狀況,更不要眾多大眾跑者了。

為什麼消化系統容易在馬拉松比賽中掉鏈子?

跑者也許會奇怪,跑步與消化系統有什麼關係呢?

這裡面學問可就大了!

跑步時全身血液循環明顯加快,心跳能達到安靜時的2倍甚至3倍,呼吸頻率也較安靜時大大加快,這說明心肺系統需要加速工作中來滿足氧氣供應的需要,血液的流動速度自然也顯著加快。

為了滿足肌肉收縮需要,血液會集中流向肌肉,由於跑步是一項全身運動,所以全身肌肉的血供都會明顯加強,而全身的總血量是有限的,這時為了滿足肌肉血供需要,流向胃腸道這些內臟系統的血液就會明顯減少,這被稱為血液的重新分配,可以理解為消化系統不需要那麼多血供,把省出來的血供交給肌肉。

運動時血液重新分配,運動系統血流增加,消化系統血流減少是運動時自然的生理現象,有利於運動,但如果運動時間過長,強度過大,胃腸道長時間血流不足,就可能會有潛在的隱患產生。

舉例來說,胃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胃酸,對食物發揮一種分解消化作用並吸收水分,胃酸是種強酸性物質,PH值僅僅為2-3左右,大家可以想像,胃分泌胃酸排到胃腔中。

為什麼胃酸不會腐蝕破壞胃壁本身呢?

那是因為胃壁有一層胃黏膜屏障,所以正是因為胃黏膜可以中和胃酸,才不會「大水沖了龍王廟」,導致胃酸破壞胃本身。

任何影響胃壁血流的因素都會對胃黏膜功能產生影響,削弱胃黏膜屏障,長時間大強度運動所引發的低血流灌注,導致胃壁血流減少,有可能削弱胃黏膜保護屏障,嚴重的甚至引發應激性潰瘍,這是為什麼有些本身患有胃潰瘍的人群,長時間跑步後胃部不適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對於大多數胃腸功能正常的跑者來說,並不用擔心應激性胃潰瘍,其發生概率較低。

但在跑馬時,由於胃血流減少,胃黏膜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胃腸消化吸收功能較弱這是明擺的事實,但馬拉松比賽我們又特彆強調補給,一方面要喝水要吃,一方面喝下去的水和吃進去的東西能不能有效消化吸收,這時就容易產生矛盾,處理不好,胃脹、胃痛、腹瀉、嘔吐、胃部各種不適就容易產生了。

所以跑馬時胃排空、少量多次地進行補給,有效減少胃腸負擔,就可以減少長時間劇烈運動可能引發的胃腸不適。

三、旗幟鮮明地反對跑到吐

如果說對於跑步不太懂,把自己練到吐還情有可原的話,片面追求訓練效果,故意追求極限強度,以追求「吐」的感覺而進行的訓練,這樣的訓練和做法就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

訓練不是越累越好,我們能做的是無限接近個人生理極限,而不是超越生理極限,打個比喻就是無限接近天花板,而不是捅破天花板。

超越自我,突破極限這種說法可以當做雞湯用來勵志,但真要這麼干,就是錯誤的!

因為超過身體最大承受能力往往意味著很大的受傷或者發生其他意外的風險。

四、總結

訓練需要全力以赴、需要刻苦認真,這些都是必須的,但這並不等於說勤奮就要練到吐。

好的訓練是負荷恰當,能夠刺激身體同時身體也能夠承受,跑到吐就意味著負荷量過大或者強度過大,超出了身體承受能力,這樣的訓練是危險並且錯誤的。

慧跑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 丨 搜狐號 丨新浪微博丨 企鵝號

大魚號丨 一點資訊丨百家號丨簡書

知乎 丨 趣頭條 丨 飛聊 丨 豆瓣

抖音 丨西瓜視頻 丨 喜馬拉雅丨 嗶哩嗶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跑 的精彩文章:

裝備測評:ALTRA DUO 1.5 高緩震輕量競速跑鞋
足底筋膜炎的病因:預防和康復的訓練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