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八大菩薩到四大菩薩,求智慧你知道拜哪位菩薩嗎?

八大菩薩到四大菩薩,求智慧你知道拜哪位菩薩嗎?

之前小編寫了很多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有人質疑難道除了這些故事,就不能談談其他的民間傳統文化嗎?

當然可以,民間傳統文化是一棵大樹,孕育出豐碩的果實,其中任何一個分支,都足以投入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學習。今天就說說拜佛的一些民間學問。

說到拜佛,中國人有一個傳統,那就是「遇廟則入,遇神則跪」。實際上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不是虔誠的佛教信徒,用胡適先生的話說,「中國人的信仰從來不固定某種宗教,而是追求實用主義的跪拜神佛。」

簡單的說國人對佛教的崇拜,集中反映在對菩薩的崇拜上,從印度的繁雜的菩薩中選出了四大最具代表意義的菩薩,建立了一套完整信仰體系。

有趣的是,印度佛教從頭到尾都沒系統準確指出到底有多少菩薩,即便常說的八大菩薩也有很多版本,其原因在於印度文化內部的分歧差異,導致印度佛教也具有多元性和雜亂性,不同的典籍中對菩薩的名字也都存在重大的分歧。

其中最常見的版本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臧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除益障菩薩、地藏菩薩。

但即便如此,中國人依然認為繁瑣,佛教傳到中國再次得以簡化,從這八大菩薩中揀擇出了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位菩薩,確定了不同的分工,成為極具中國特色的「四大菩薩」。

中國人怕麻煩,喜歡把一些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減少由於職權交叉帶來的不確定性。以中國人特有「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思維模式,避免了菩薩之間可能因為分工不明帶來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讓信仰變得更加簡單易行。

這種改進並不是佛教專業人士刻意的推進,而是在一個漫長的過程,直到明代才沉澱確定下來。

文殊、觀音、地藏、普賢這四位菩薩的地位確定來源民間傳說,其職責定位是由老百姓認可確定的,根據不同的需要,拜不同的菩薩,最終達到「有求必應」的目的。

簡單的說,文殊菩薩代表「知」,觀音菩薩代表「情」,地藏菩薩代表「意」,普賢菩薩代表「行」。最終和儒家傳統文化「知情意行」緊密結合在一起。

以文殊菩薩為例。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短暫的,總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人看不透就會產生苦惱,而解決的方法只有樹立「正智」,增長心智。

文殊菩薩代表著智慧,這是一種不同於凡間智慧的永恆智慧。其前提是看破財色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白萬物緣散緣滅,放下自己內心的執著,最終獲得內心的安寧與平靜。

放下不等於不生活,活在當下的關鍵是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這一切都是由文殊菩薩負責教導世人。所以求智慧,求學業,求領悟最終拜文殊菩薩。

相比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的知名度略微小一點,但在佛教體系中,他的位置始終位於第一位。這就就是為什麼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被尊為「金色世界」的原因所在。

在有些人看來,菩薩們似乎都一個模樣,其實不然。文殊菩薩具有顯著的外貌和動作特徵。

1.童子相,這象徵著純潔的心靈。

2.騎著青獅坐騎。

3.頭戴五佛寶冠,寓意佛家五種智慧。

4.身體微微右傾。

5.因為象徵智慧,所以大多手持書本(有時也手持寶劍,寓意斬斷一切無明愚痴、五毒煩惱)。

與文殊菩薩有關的有三大節日,分別是農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薩出家日。臘月二十二文殊菩薩的成道日。農曆四月初四文殊菩薩的聖誕日!

不管你是否信佛拜佛。佛教有一點非常好的,廣發善心廣行善業,多行善不作惡。善惡到頭終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民間故事:柳財神不認壞人,吃一塹長一智
民間故事:太師兒子傷天害理,縣官判罰一棍,結果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