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超震撼!網友深度揭示哲科思維,為創新和發展提供認知基礎

超震撼!網友深度揭示哲科思維,為創新和發展提供認知基礎

人類的邏輯有兩種:歸納法和演繹法。

1

歸納法的漏洞

歸納法是人類最基礎、最常見的方式,藉助感覺和經驗來獲取並積累知識。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由一定程度的關於個別事物的觀點過渡到範圍較大的觀點,由特殊具體的事例推導出一般原理、原則的解釋方法。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一般,都存在於個別、特殊之中,並通過個別而存在。一般都存在於具體的對象和現象之中,因此,只有通過認識個別,才能認識一般。

歸納法有個經典的案例:在歐洲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在亞洲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在非洲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天鵝都是白色的。從目光可及的一些個案推出一個普遍性的共案,從特殊到一般,從個別到普遍,這就是歸納法。

99%的人類日常知識建立在歸納法之上,如今常規科學的主要研究方式也是歸納法。

休謨是經驗論者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相信一切知識始於目光可及的經驗。但休謨第一個發現了歸納法的問題:即使所有的前提都正確,結論依然有可能錯誤。因為歸納法是對經驗的簡約處理,而人所能接觸的經驗太少了,受限於個人的時空範疇。

比如,我們並不能把全世界所有的天鵝一個個排查,看到底是不是白色的。但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我們就無法證明天鵝都是白色的。不過,如果有一天看到一隻黑天鵝,我們可以證明「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結論是錯的。因此,歸納法只能證偽不能證明。

每個人的經驗都來自於歸納法,所以必須承認我們的認知有可能是錯的。卡爾波普爾關於科學做了一個非常硬的定義,判定是否為科學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有可證偽性。

2

演繹法的漏洞

歸納法是從具象到抽象,演繹法是從抽象再到抽象,也就是從已知的知識推演出未知的知識。人類1%的知識來自於演繹法,那1%可能是最重要的。哲科思維的重要特徵是假設與證明,先有一個假設的前提,然後用它去邏輯推演,這就是演繹法。

關於演繹法,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過非常有名的三段論:大前提是所有人都會死,小前提是蘇格拉底是人,結論:蘇格拉底也會死。

這個推論如果前提是正確的,結論一定正確。由此可見,演繹法能夠證明,只要前提正確,結論一定正確。不過,演繹法並非無懈可擊。演繹法必須要保證前提的正確性。

這些推演其實來自於我們的經驗:之前的那些人都死了,所以推論所有人都會死。如果演繹法的前提不來自歸納法,那只有一個辦法:前提必須是另外一個更高鏈條的演繹推理的結論。問題又來了,如何保證更高鏈條的前提的正確性?這件事不能無限去推演,必須有一個自確定的元起點,天然真實,可作為後續所有推理的基石。假如有這麼一個東西,就可以保證演繹法後續所有的結論都是可接受的。

這個自確定的元起點叫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我們做邏輯推理的地基,像蓋房一樣,想把樓房蓋的越高,需要往下挖的越深。有了第一性原理,就能保證推理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3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首創者是亞里士多德,他花了大量篇幅在寫第一哲學。第一哲學提出,每個系統,在剝離了具體的表象之後,都存在一個不能被刪除或違反的邏輯基點,這是整個系統存在的前提,它就是「第一性原理」。任何一個系統一定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一個根基性的命題或假設,不能預設,也不能被違反。

廣義的思維模型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具象模擬。

比如洋蔥模型,立刻知道洋蔥一層一層地剝。這些是具象模擬,這是第一層思維具象模擬。

第二層次,思維模型。

比如顛覆式創新,4P原理,波特五力,再來抽象化為思維模型。

第三層次,第一性原理。

屬於學科底層的基本道理,比如說物理學機械論,生物學進化論,哲學裡面的遞弱代償。

第一性原理是演繹推理的元起點,是所有思維模型得以成立的元根據,第一性原理支撐和定義了一個系統的邊界。第一性原理並不是只有一個系統,它有層級之分,有子系統和大系統。很顯然,不同系統裡面的第一性原理之間也有層級關係。

舉個例子,開普勒行星定律是天文學某一個領域裡面的第一性原理,但它只是牛頓萬有引力的一個子原理。而牛頓萬有引力又是從相對論裡面推導出來的一個子原理。每個系統裡面都有第一性原理,但是系統和系統之間是有層級的,所以第一性原理也是有層級的,每個都有自己的適用範圍,都有自己的邊界。這也是為什麼芒格稱之為多元思維模型,以及提出能力圈的概念。某個第一性原理是適用某個系統的,但另外一個系統未必適用。所以,一定要學習各重要學科的重要道理,了解其中的第一性原理。

4

第一性原理的結構

第一性原理的結構是什麼?第一性原理建立在一條或者幾條邏輯奇點之上。

邏輯奇點是不證自明的事實,或者是更大系統的第一性原理。邏輯奇點這個詞是我們解開第一性原理的那把鑰匙。奇點這個詞來自於宇宙學。所有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都相信宇宙大爆炸,但宇宙大爆炸之前狀態是什麼?沒人知道。既然不知道,就假設為奇點狀態。整個宇宙論建立在宇宙有一個奇點假設之上。但是,我們對奇點狀態沒有任何信息。換句話說,奇點是一個所有物理學家共同認可、不證自明的假設。

如果沒有這個假設,就沒有所有宇宙理論的後面一切。邏輯奇點也是這個意思,它在系統里不需要被證明,只能被接受,類似於數學裡不證自明的公理。

明白邏輯奇點有兩個用處:

1)建立一個系統,幫助我們找到這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找到了第一性原理,就可以建立這個系統。那麼如何找到這個系統第一性原理?答案是找到它的基礎假設,找到它的邏輯奇點,這個方法叫做公理化方法。

2)打破一個系統邊界,打破系統的第一性原理。

一旦把這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打破了,這個系統的邊界自然打開。那麼如何打破一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答案是,把第一性原理下面支撐它的那個邏輯奇點打破了,這個第一性原理就打破了,我們稱之為奇點下移。

5

邏輯奇點下移

奇點下移就是,原來有一個邏輯奇點不可解釋,但後來找到一個新的邏輯奇點,可以解釋原來的邏輯奇點。於是被解釋的邏輯奇點被打破了,這叫邏輯奇點的下移。舉個例子,如果有朝一日,有一個人能對宇宙的奇點進行解釋,這個人的成就將會超過愛因斯坦。他講重新開啟一個全新的物理學轉向。

目前看,100年以來,沒有出現一個物理學家的成就超過愛因斯坦。大家現在仍在愛因斯坦的系統之內來解題。如果想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只要把大爆炸的奇點解釋一下。把愛因斯坦的那個物理系統奇點打破了,就把邊界破了。這種事在物理學中不多,但在社會和歷史中卻屢見不鮮。

比如說歷史上的遠古時代,人們對這個世界最終的解釋是神、上帝。神和上帝是遠古時期人們對這個世界解釋的邏輯奇點。到了哲科時代,人們用自然現象解釋宇宙如何起源,用理性和經驗代替了神和上帝,於是神和上帝的邏輯奇點被打破了,這就叫邏輯奇點的下移,這個時代就從神學時代變為哲學時代,變為了科學理性時代。

當我們對哲學時代的觀點進行數據化計量,就是科學時代,這樣又把哲學的邏輯奇點打破了。

總結,思維模型的立與破。立是建立系統,找到它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是公理化。然後是破,想建立自己的系統,必須打破此前的系統。下面以歐式幾何與非歐幾何的例子來講解公理化方法的「立」與「破」。

6

歐式幾何的立與破

公理化這個方法論起源於歐式幾何,歐式幾何的創始人叫歐幾里得,他有一本書叫《幾何原本》。歐式幾何龐大的幾何學建立在5個公理之上,演繹推理出467個命題。這個系統依據幾個難以證明,但是看起來相當正確的假設,這幾個假設就是不證自明的公理。

1)兩點之間必可連一條直線。這證明不了,必須接受。

2)任意線段能無限延長成一條直線。

3)給定任意線段,可以以其一個端點作為圓心,該線段作為半徑作一個圓。

4)所有直角都全等。

5)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相交,並且在同一邊的內角之和小於兩個直角和,則這兩條直線在這一邊必定相交。

這幾條不能被證明,只能當作自明的邏輯奇點,到今天人們也不知道,歐幾里得是怎樣挑出這5條公理的。從那麼繁雜的系統裡面,挑出這5個基石,然後推導出所有一切,特別令人震驚。

推演每一步必有交代,根據的是哪個公理。就跟計算機運算一樣,歐幾里得的巨大貢獻,絕對不僅僅是建立了幾何學,他其實是一個哲學家。他創造了一種演繹法的思維方式,從為數不多的公理出發,推導出整個系統,建立了一個邊界,建立了一個後來經後人推導出的龐大的平面幾何系統。

建立系統的時候,與其從枝杈下手,不如從根本點下手,這個方法論影響了後世很多科學家。比如說笛卡爾、牛頓。

打破一個系統只需要把它的公理戳破。公理破了,系統就破了,歐式幾何也是這麼被打破的,也就是邏輯奇點的下移。歐式幾何從公元前300年,一直到19世紀,在2100年時間裡都無人質疑過,沒人想過他建立的邏輯奇點是有漏洞的。

但是後來,一些數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反常點,這個反常點就是剛才說的第5公理。數學家們覺得這條有問題,但也說不出來是什麼問題。歐幾里得推導了很多命題都沒有用到這一條公理,大家懷疑這條是不是多餘,試圖用前4條公理推出第5條,但沒有成功。

直到後來,有兩個人發現歐式平面幾何有一個重要的隱含假設:這個世界是平直空間,即歐式幾何的前提是平面世界。我們講點、線、面,是因為我們的頭腦被設置成了一個平直空間,點、線、面只能在一個平面內進行。而真實的情況下,宇宙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點、線、面可以向無窮個方向發射,延展。這兩個人,一個是俄羅斯的羅巴切夫斯基,另外一個是德國數學家黎曼,他倆幾乎同時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們放棄了第5公理後,純粹利用邏輯推演,居然推出兩種非平行、非平直的空間,打破了原來平直空間的邏輯假設,從而建立了新的非歐幾何。要知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的空間幾何就是黎曼幾何。沒有非歐幾何的出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能還要晚些出現。

所以,從歐式幾何到非歐幾何,是邏輯奇點從平直空間下移為非平直空間。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下移跨越非連續性。

7

各學科的第一性原理;三個偉大的人。

幾千年以來,人類真正的知識幾乎全都是由第一性原理組成的。第一性原理足以構成人類知識的殿堂級寶庫。為整個人類貢獻了第一性原理這樣知識的人叫思想家,或者叫科學家。我們簡單梳理一下4個學科:物理、生物、政治、經濟,這4個領域的大咖們是如何用公理化方法建立閉環系統的第一性原理的。

1)牛頓力學

牛頓和達爾文都是工業時代以來的科學家,更是思想家。他們跟笛卡爾一樣,都是用普遍懷疑的精神,用公理化方法推導出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建立近代和當代的世界觀。人類有史以來,世界觀級別的思想家有且只有三個人。

第一個亞里士多德,2000年以前建立了西方全部世界觀體系的根基。

第二個牛頓,他開啟的科學革命,引導了工業革命,推動了工商業革命。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迄今為止,還是西方和全世界主流的世界觀。牛頓建立的自然時間,目前依然在使用。牛頓22歲時,全部思想就已形成,把思想表達出來成書時,完全用的是歐式幾何的表達方式。牛頓全部力學建立在兩條邏輯奇點之上:引力與慣性。

第三個達爾文,他的進化論或者演化論世界觀,引領了一個時代,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新的世界。《聖經》中的上帝創造世界、上帝造人等理論第一次被瓦解了,人類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可能來自於類人猿,如果再往前,人類的基因可能是從一條魚身上進化而來的。

2)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上所有物體都是由土元素構成,土元素有一個內在的性質,要向宇宙中心運動,而宇宙的中心是地球。所以一鬆手,物體下落,物體之所以要運動,會向下,這是內在秉性造成的。

這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奇點。這個邏輯奇點在維持了一千多年以後,被牛頓打破了。牛頓認為物體之所以運動,不是因為內在有這樣運動的傾向,是因為有一個外力推動了它。而物體之所以會下落,蘋果之所以會從蘋果樹上掉下來,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是因為萬有引力在作用。

比如一本書之所以會落下來,是因為地球對這本書有一個引力。牛頓新的邏輯奇點打破了亞里士多德原有的邏輯奇點,於是亞里士多德原有關於運動的理論破了,被牛頓的力學代替。引力是牛頓的基石假設之一。

亞里士多德還有一個靜止的原理,他說靜止是物體的狀態。物體即使運動,最終一定會停下來,靜止才是物體的本質狀態。而牛頓說,運動的物體將一直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讓它靜止下來。如果沒有外力,它將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牛頓的觀點與日常直覺是相反的,因為日常經驗告訴我們,物體在運動了一段時間後,就是靜止下來了。慣性定律是極度反直觀的原理,因為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物體會永遠運動,運動最終都會停下來。而牛頓說因為物體有慣性,物體本身就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除非有外力作用於它。我們今天聽熟了慣性這個詞,但在最初,是極其震撼的。當時的人們,幾乎沒人明白慣性是什麼。

整個17世紀,最難發現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牛頓會反常識提出這個道理——求助哲學。牛頓相信古希臘的德謨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論,他用原子論來解釋整個宇宙。在原子論里,原子處於真空當中,原子很小,真空極大,也就是說原子和原子相撞的機會幾乎沒有。

「當原子在虛空里被帶向前進而沒有東西與它們碰撞時,它們一定以相等的速度運動。」與之類比,每一個星球可以被比作一個原子,整個宇宙星球和星球之間是大量真空。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由無限原子組成的世界。根據原子論的宇宙觀,在無限宇宙當中,由於空間太大,單個原子一旦運動起來,不會受到任何阻力,此時會永遠勻速運動。如果真的那樣,那地球不知道早就流浪到億萬光年之外了。

其實,是原子論啟發了牛頓。牛頓完全從哲學而不是從直觀感受中獲得了慣性定律。慣性定律提出以後,根據假設演繹法,就得出牛頓的第一性原理:萬有引力。慣性 引力,最後推演出萬有引力。

而這就是奇點的下移,奇點邏輯的打破和革新使得整個邊界打開了。兩千年時間,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和知識分子活在亞里士多德的邊界之內。只有牛頓跳出這個邊界,找到了新的邏輯奇點。正是因為他跳出來了,我們整個人類才有了今天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工商業文明、信息時代,才有了現代化的鐘錶來計算衡量時間。

3)達爾文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有兩個邏輯奇點。

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所有的物種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言外之意就是上帝把物種創造出來之後,就沒有新物種了。一切物種(人、動植物、無機物等等,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達爾文在上船考察之前是相信上帝的設計和存在的,但他本人又是一個科學家,具備有可證偽性精神。他必須得遵從自己的觀察和實際經驗。

他把搜集到的標本拿回英國考察,的確被發現有新的物種產生了。於是,他發現了物種進化論。但達爾文對科學的研究並沒有到此為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點是很多中國人所不具備的精神要素,達爾文所處的時代,中國和中國人正躺在天朝大國的美夢裡,沒有人去探索事物的本來樣子,更沒有人去追問為何事物會如此),他要為進化論找到一個解釋它的機制。在5年遠航期間,他發現了第一個機制,也是第一個假設,遺傳變異。

遺傳變異不是一個詞,是兩個詞,應該分開來理解,第一個詞是遺傳,遺傳是在繁殖過程當中,把原有基因原樣不動地拷貝到下一代裡面去;所謂變異,是在遺傳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基因發生變異,出現了不一樣的基因突變。

在達爾文時代,其實沒有基因這個詞,憑當時的科技水平,達爾文當然不知道基因運作的機制,他說我不知道遺傳的機制是什麼,但我堅定相信有遺傳這件事情的存在。但至於為什麼有了遺傳變異能產生新物種,他還是找不到其中的原理,跟牛頓一樣,這時候達爾文又一次求助於哲學(由此,可想而知,西方哲學的傳統給後來的眾多科學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不知有多少寶貴的理論基礎)。

1837-1838年是達爾文一生當中在知識上最活躍、最亢奮的時期,他貪婪閱讀各種書籍和雜誌,不僅有地質學、生物學還有大量哲學和形而上學的,這段時間達爾文急劇地轉向了不可知論。

所謂不可知論,是指認為所有重要的知識人類還未了解,過去所有的洞見都可以被打破,憑藉目前人類的知識和認識能力,我們是無法真正認識宇宙萬物的存在之根本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哲學上的預備, 1838年9月28日達爾文閱讀了《人口論》,裡面提到人口的繁殖跟競爭的關係,他突然頓悟得到了他的第二個基石假設,四個字,生存競爭,優勝劣汰。

資源稀缺會導致競爭,每一代繁殖都會有遺傳和變異,適應的基因被選擇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下去,久而久之這些變異的累積會產生新物種。然後達爾文的假設演繹法由此形成了(猜想下,當達爾文發現這點時,他應該是興奮得徹夜無眠的。這就好比一個生意人,突然接到了一個上億元的生意訂單)。

我們再描述一下,遺傳變異,生存競爭,兩個邏輯奇點形成達爾文的第一性原理:物種的自然選擇。

牛頓和達爾文是近代和當代最重要的兩個科學家和思想家,他們的理論推導過程如此簡潔,他們的思維方式深受歐幾里得和笛卡爾的影響,完全是這種普遍質疑、公理化方式,找到公理後,系統內的第一性原理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而這個第一性原理一旦找到以後,整個學科就建立起來了。所以達爾文以後的學科不用他親自去建立,他找到自然選擇之後,後代的科學家們開始圍繞著這個第一性原理工作,系統就出來了。

當我們講管理的時候,管理的底層邊界是牛頓的機械論。可是當我們講創新的時候,創新最底層的邊界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一定要學習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個生物學思維一定會為創新打開無數大門,這就是第一性原理,同時也是哲科思維。對於現代的哲學領域和科學領域,如果不具備哲科思維,我們就無法敲開未知領域的大門,只能呆在原來的領域轉圈圈。

8

關於哲科思維

了解哲科思維前,先梳理下西方歷史的發展脈絡:

古希臘文明——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工商業文明,不難發現,每一節點的躍升都源於人類思維認知的極大突破,終究其背後原因正是西方最具革命性的——哲學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那麼,哲科思維到底是什麼呢?哲科思維是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合在一起的總稱,也是唯心和唯物融合一體的思維。哲科思維起源於古希臘2500年前,狹義僅指哲學。它的內涵和要點是假設和證明,也就是說先哲們為了解釋眼前的世界,於是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同時為了驗證假設而運用邏輯思維建立證明系統的思想體系。

從本質上看,哲科思維源於西方哲學。哲科思維首先從「深刻懷疑」開始,對懷疑的問題提出種種假設,最後為驗證「假設」而建立了嚴密的邏輯證明體系。主要是三個步驟:懷疑、假設、證明。可以看出,西方哲學主要是邏輯推理、看問題本質,其指導了科學研究的思維,西方哲學和當代科學的思維是一脈相承的。

從廣義看,哲科思維是由神學、哲學、科學這三個看上去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甚至互相抵觸的學科共同構築的,三者一直在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係中發展進化。如果沒有古希臘的哲學思脈,就沒有西方工業革命的根源——科學思維。 從這點看,哲學是科學之母。哲科思維是跨界思維,是連接萬事萬物表象和本質的思維,是「道」的思維。(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東方哲學家中,除了老子、墨子和朱熹具備一定的哲科思維外,其他哲人基本都忽視了哲科思維,或者說從他們的哲學理論和思想中,始終沒有發展出哲科思維,就算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儒學創始人孔子那裡,也是極度缺乏。今天,或許只有王東嶽的哲學首次觸及到了這些,給東方的哲學認識體系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哲科思維是如何影響西方歷史進程的? 古希臘柏拉圖學園哲科思維起源於古希臘,蘇格拉底是其奠基者,而後,他的學生柏拉圖創辦了柏拉圖學園,那裡講授的都是哲學、科學、數學等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無用」的哲科知識。然而這裡卻聚攏了古希臘乃是當時全世界一流的學者,其中就包含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濃密的綜合學科的交流和交叉環境下,古希臘成為歐洲的文化和科學的發源地。

哲科思維的現代啟示意義:

通過跨學科去學習經典,通過哲學、科學、宗教學、生物學、物理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個體的大腦和人類最傑出的大腦聯結在一起,這是個體進步最快的方式。組織或系統如果將自身看做一個由無數大腦連接的集合體,構建基於同一價值觀的認知體系,則會更加高效,對外的適應能力也會更強,這樣容易打破獨立大腦帶來的認知邊界。

邊界之內,是人們已學到的知識,也就是存量;邊界之外,是那些未知的、陌生的知識,也就是未來的增量。把這些增量一步步轉變成存量,認知邊界就會逐步擴大。哲科思維的重要作用,正在於此。

結語:

我們聽過太多關於創新的陳詞濫調,太多關於創新的豪言壯語,也知道創新很重要,知道創新是發展的源動力,但是應該怎麼做?如果打破邏輯奇點,實現第一性原理的再發現?我們卻不得而知。

不過,可以洞見和知道的是,牛頓捕捉到蘋果墜地的一瞬,其靈感閃現後的苦思冥想和實踐摸索才是創新之路的開始。現代社會,具備哲科思維正是實現創新的關鍵。用哲學來追問終極;用科學來假設驗證。在實踐和歸納中找到方法。以哲科思維為根基,以科學演繹為推手,找到萬事萬物不變的第一性原理,然後才可以展開一系列的創新和應用,這才是以上內文所提煉展示給我們的閱讀精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大師論《金剛經》,太給力了,連讀三遍不過癮
《道德經》:人貴有自知之明,成長就是不斷了解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