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南宋的釣魚城,何德何能可以擋住蒙古36年?上帝折鞭處不是開玩笑

南宋的釣魚城,何德何能可以擋住蒙古36年?上帝折鞭處不是開玩笑

前言

農業生產的增長率和穩定性遠大於游牧生產的增長率,因此農耕文明的世界相對富庶,游牧文明儘管也在隨著時間發展著,可發展的程度相對緩慢一些。十九世紀以前的東亞各國便是最好的證明例子。北方游牧政權貧瘠落後,南方農耕證券富庶先進,明明同處一塊相連的土地,雙方存在、交往和發展都有著巨大矛盾。游牧政權常年常年在馬背上的生活習俗,讓他們水到渠成般擁有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騎兵部隊,儘管貧瘠,但在某些關鍵的生產技術和軍事技術方面差距並不是很大,甚至高過農耕民族一些。遍觀歷史,游牧世界曾向農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的衝擊浪潮,對中國更是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十三世紀是第三次衝擊,最後一次衝擊,也是範圍最廣的衝擊,這次游牧世界的天選之子是蒙古人,附庸是突厥人。根據古氣候學家的研究表明,十一世紀氣候逐漸變冷,十二世紀加劇轉寒,十三世紀末轉。北方本就是苦寒之地,氣候又如此轉寒,不僅是人生存不下去,牛羊馬等牲畜也是十難存一。因此游牧民族只能拚命往南邊鑽。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相繼南下,軍事上呈進攻態勢步步南逼,最終由蒙古人結束這一切,將游牧世界和農耕世界合二為一。

南宋毫無疑問是被滅亡了,可他臨去世前依舊留下輝煌的一筆,讓後人感受到這個士大夫王朝也是存在有眾多血性男兒的。

蒙古鐵騎的進攻——南宋朝廷的防守

釣魚城之戰,又稱「蒙宋攻守釣魚城」,時間跨度長達36年之久,這場戰爭名聞中外,是中外軍事史、宋蒙關係史、川渝地方史等諸多領域經久不息的熱門話題。釣魚城之戰已經不是簡單的戰爭,不屬於純粹的軍事史,相反是種類繁多、涉及各個方面的「雜史」,軍事史、晚宋史、 建築學、 兵器史、 戲劇、 文學、 民族史、 歷史地理學等。南宋寶祐四年、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古大軍沿著嘉陵江南下,順江由上至下進攻重慶。南宋局勢已有崩壞之跡,西面戰局至關重要。

當時能夠支撐起四川抗戰局面、擔負庇護重鎮重慶的,只有位於重慶北面的釣魚城。釣魚城坐落於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會之沖,控扼由三江展開的扇形地區,既可阻止蒙古軍長驅直入,庇護重慶不被威脅;又可連著結渠江,組成一道封鎖開達、夔峽之路的防線。南宋末年川東地區最著名學者陽枋曾作詩描述釣魚城的戰略地位:「吳門捍蔽重夔渝,兩地藩籬屬釣角。自昔無城當蜀屏,從今有柱壯坤輿。」可謂上天賜予南宋的西面「萬里長城」,宋人不死此地不破,許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未來結局也差不多是如此。可惜獨木難支,僅憑一個釣魚城是不可能完成「南宋不滅」的理想。

雙方在釣魚城僵持36年、大半個世紀,蒙古大汗蒙哥在此戰中被飛石砸中不幸去世,曾留下「日後攻下釣魚城,當屠盡城中之民」的遺言。可在1279年,釣魚城最後一任守將王立開開城降元。當時文天祥被俘,十餘萬南宋軍民包括七歲小皇帝、大臣陸秀夫等忠臣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殉國,海上都是屍體。俘虜之身文天祥親眼目睹慘狀,失聲痛哭後作詩:「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釣魚城已算是神州大地唯一的一座宋城,用「一片孤城萬仞山」形容再合適不過,孤城是釣魚城,萬仞山就是蒙古人的勢力範圍。釣魚城可以再堅守,可南宋已經滅亡,堅持沒用了。一城敵一國,失敗是註定的。

南宋與蒙古抗爭四十餘年,最終以失敗告終,而釣魚台則為南宋在西面戰場爭取來36年時間,拖了他們36年時間。面對舉世皆敵的處境,釣魚城珠江王立開決定開城門投降,不過有「不可殺城中一人「的條件。蒙古人同意了,直接忽略了昔日蒙哥汗的遺言。全城軍民放下武器停止抵抗,釣魚城這才落入蒙古之手。釣魚城能堅守這麼多年不被攻破有許多原因,這裡筆者拿幾方面來述說。

防禦無雙釣魚城

釣魚城之名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傳說三江洪水泛濫,莊稼盡毀,百姓無食物充饑,天降巨神在高山山頂垂釣,得來鮮魚饋贈災民,百姓以此活下去,巨神留下足跡處的石台被稱為釣魚台,築城修寨於此得名「得名」。釣魚城是典型的城寨,這在宋蒙戰爭期間非常常見,尤其是四川一地,修建頗多。釣魚城即是山城也是水寨。坐落在三江之間的釣魚城可控扼水道,防止蒙軍由支流進入長江,然後順江而下。而且大江大河浪高水急(某些季節浪高水急地根本不能行船),對釣魚城起屏蔽作用,極大減少了釣魚城的防禦,減少了所需的防守兵力,更可以在蒙軍封鎖陸地的同時藉助水上交通線去其他城池進行支援或物資共享(前提是蒙古並未建立起強大的水軍)。

釣魚城坐落在四周孤懸的山頂上,憑藉地理優勢以山築城,使得防禦體系迅速搭建起來,防禦力還不俗。釣魚城:「其山高千仞,峰巒岌岌,聳然可觀,城牆高二十四仞。」最高的城牆有六七十米,最低的也有二三十米。釣魚城三面環江, 城牆下皆懸崖峭壁, 地勢十分險要。就是說釣魚城只需要守住一小塊上山的地方即可,而且那塊地方可同時同行的人數不多,令人多勢眾的蒙古大軍發揮出人數優勢和騎兵優勢。早在蒙古大軍來襲之前,釣魚城已做好充足準備,城中有田地可耕種(因山城頂部平坦),有樹林可用,有泉水可飲(「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泉水春夏秋冬足備」,最高處的泉水,沒有下毒的機會),不幹種種條件足以供給眾多百姓士卒,完全具備長期堅守的生活條件,全城上下自成農業文明體系。

釣魚城的建築材料頗為講究,就地取材用條石壘築,比較起尋常的夯土版築更為堅固。釣魚城結合山地地形,呈階梯狀分布特點,設有內城外城,從而加大防禦的戰略縱深。有內外城之分的釣魚城,在城門處也煞費苦心的進行過一番設計:設有九道城門(目前看到),城門較窄小,寬度和高度都在一點五米之三米之間。蒙古人數十萬大軍攻釣魚城,先不說騎兵不能用的問題,光是這城門就讓其頭大難以下手。蒙古大軍還未來到四川之前,周邊州郡人口全數遷入釣魚城內(幫忙守城修城),因此釣魚城可以說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釣魚城在城池建設中,還沒忘記城防,建立起獨特的城防設施體系,新創一字牆和耳城等防禦工事,炮台也是準備好(彈藥是大石頭,城內一點不缺),炮轟城外,心急如焚來到現場督戰的蒙古大汗蒙哥就因此而死,「為炮風所震,因成疾」。礌石等防禦器材更是一應俱全。更難能可貴的是,釣魚城是統一規劃,不存在不搭配、餘地不足等情況。總體而言:釣魚城的所有一切都是為防禦服務。

釣魚城作為防禦城的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堪稱無解,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館,特意製作了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明人鄒智的評價十分中肯:「向使無釣魚城,則無蜀久矣。 無蜀,則無江南久矣。 宋之宗社,豈待崖山而後亡哉! 」

守城36年成功的其他原因

政治方面:蒙古王廷政局動蕩,內部政權頻頻更替、派系鬥爭不斷,政治根基動搖,不能全力攻宋,進而還在分兵西征。蜀地官員大都是精明能幹、廉潔奉公、大宋無私的,分得清輕重緩急,具有非同尋常的戰略眼光和戰爭嗅覺。

經濟方面:蒙古政權雖建立統一的蒙古帝國,可整體上還處於奴隸社會,只碰到了封建社會的邊緣,經濟體系以原始的游牧經濟為主,征服廣大漢地卻不知道收取賦稅,財政收入不夠穩定且不夠多。反觀釣魚城的戰略所需物資,本就地處有「天府之國」美譽的蜀地,南宋朝廷還從東南各州源源不斷地調來各種錢糧資源供應。

氣候方面:蒙古人難以適應蜀地熱帶濕潤氣候,夏季酷熱難耐、疫病流行,大量蒙古人生病,因而蒙古大軍攻城是有季節性的,一般是春夏出動、秋冬回營。你來我往,時間漸漸過去。

軍事方面:蒙古軍隊戰略和戰術上的失敗,長期將戰略重點放在西線——蜀地,蒙古立國的騎兵優勢在蜀地,尤其是釣魚城下蕩然無存。蜀地崇山峻岭山高路險,自古有「車不得方軌,馬不得成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明知道攻不下,蒙古軍隊依舊死磕。況且蒙古人的佔領是以殺戮和掠奪為主,不得人心。

文化方面:這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地方,蒙古人的文化偏見和種族歧視(看不起南宋人,動不動就是打殺),還有蜀地人文精神的支撐。巴蜀人有著不畏艱險、質樸豪爽的性格,更是民風彪悍、以武為能事

總結

釣魚城是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西方學者認為,堅守釣魚城所帶來的影響直接影響著歷史(主要是蒙哥大汗死於釣魚城下),蒙古人侵略穆斯林世界的步伐被迫停止,蒙古帝國全面收縮(回來爭權奪利或是趁機分裂出去,不聽中央調令),所以他們說釣魚城是「上帝折鞭之處」(蒙古大軍是被西方人視為上帝之鞭)。小說電視劇《神鵰俠侶》中的襄陽之戰其實發展在釣魚城,而楊過打死的蒙哥汗其實也是釣魚城守軍所殺,當時主持這場戰爭的將軍王堅卻被史書可以忘記沒有列傳(元人沒立),楊過和郭靖的原型正是王堅。

釣魚城戰役創造了以山城設防擊敗蒙古鐵騎的奇蹟,這一戰役對當時整個戰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導致蒙古整個戰略計劃的破產,直接使南宋王朝免遭亡國之禍,對延長南宋統治起了直接作用。足見釣魚城的防禦力有多強,帶來的影響有多大。釣魚城,上帝折鞭處,絕不是玩笑之語。

參考文獻:《宋史》《四川五十二年的抗蒙戰爭》《略論南宋末年四川軍民抗擊蒙古貴族的鬥爭》《中國築城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防禦治療 的精彩文章:

陰陽師SSR雲外鏡技能速報:515防禦系式神,鏡像血條無法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