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楊爍吼孩子又上熱搜: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楊爍吼孩子又上熱搜: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文 | 魚白 · 主播 | 亞楠

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別把你的創傷,複製到孩子身上

大家晚上好呀,我是梅也~

前段時間, 「小包總」楊爍又上了熱搜。

他帶著兒子參加綜藝節目《一起出發吧》,完美演繹了一個「暴躁、易怒、打壓孩子」的父親形象。

在選房子環節時,節目組在所有房子里,刻意安排了一間最 「差」的房子。

偏偏,兒子楊雨辰就選中了這個 5 號房。

楊雨辰說,5 是他的幸運數字。

選好房後,楊雨辰就迎來了自己的噩夢。

房子地處高海拔區域,空氣稀薄,體力消耗極大。

節目組的人提醒楊爍說:「孩子小,不舒服可以抱一下。」

但楊爍把一切辛苦,全都歸因於兒子選錯了房。

「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

「下次你選幾號?」

「1 號。」

「下次 1 號在最遠。」

當著孩子的面,他對節目組說:「不要管他,他自己選的。」

幫兒子洗腳時,兒子沒說「謝謝」,他就怪孩子不感恩,自己白付出了。

他一邊表揚別人家的孩子,一邊貶低自己的兒子不如人家。

整個錄製過程中,7歲的楊雨辰壓根不敢和爸爸親近,他小心翼翼、一臉害怕的模樣,讓很多人心疼。

我們不禁感慨,為什麼楊爍會用這種「打壓」方式對待自己的兒子呢?

這背後的原因,和他的原生家庭有關。

楊爍說,小時候他是被父親打大的。

曾有一次他又被父親打了,連椅子都被打壞了。

父親的嚴苛暴力,讓他害怕,而他又在無形中,把自己的遭遇,複製到了兒子身上。

國內創傷治療專家施琪嘉教授說過:

一個人早年遭遇的創傷,沒有妥善處理,即使現在看起來相安無事,但遲早會發作,要麼傷害他人,要麼傷害自己。它還會縱向傳遞給孩子,養出受傷的小孩。

自己痛過,就該懂得,不要再把這份痛,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有句話說:「所有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窮其一生,也未必能走出傷害。」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曾在節目上爆料說:「我沒有安全感,很難相信別人。哪怕這個人再熟,我都沒有辦法特別百分之百地把自己的心交給對方。」

在他的記憶里,家不是溫馨的地方,而是冰冷的戰場。

父母總吵架,別人的家裡歡聲笑語,自己的家裡劍拔弩張。

父親喜怒無常,動輒為了一點小事就要打他,他一直戰戰兢兢,活在恐懼之中。

姜思達說:「爸爸說過我是他最重要的人,但我沒有看出來。」

他知道自己膽怯、自卑,還自我厭惡,卻又無力改變。

面對鏡頭回憶往事時,他控制不住情緒痛哭起來,就像多年前那個被父親打罵後慌亂的小孩。

如今的他,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有了多少粉絲、拿了多少獎項,都無法彌補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挫敗。

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口,日久經年,仍難以癒合。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童年幸福,成年後容易重複幸福,而一個人童年不幸,成年後也會重複不幸。

而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要用一生來擺脫原生家庭。

你並沒有錯,別讓原生家庭傷害你

今天呢,梅也就要為大家推薦美國心理學家貝弗莉·恩格爾的經典作品《這不是你的錯》。

《這不是你的錯》中有一個觀點我很喜歡:

童年期遭遇過父母虐待或漠視的人,可能一生都會活在羞恥的陰影下。

這裡說的虐待不只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虐待。

被虐待的孩子普遍會認為:「如果我聽話一點,爸爸就不會打我了。」

「爸爸媽媽之所以這麼對我,是因為我不值得被愛。」

當他們遭受傷害又無力自保時,就會產生羞恥感。

這份羞恥感,會給它們帶來很多傷害:

第一,自我評批和自我責備。這裡不是指正常的反省,而是過度的自我反省,不允許自己犯錯,一旦犯錯就拚命責怪自己。

第二,自毀行為。比如用香煙、酒精傷害身體,有數據顯示,在濫用酒精和藥物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都在童年遭受過虐待或漠視。

第三,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明明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成就,但總覺得自己不配,認為他人不會喜歡真實的自己。

第四,喜歡取悅別人。是一個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對別人的讚美和認同有強烈的上癮感。

第五,重複虐待循環。有數據表明,在美國受虐婦女收容所中,有90%的女性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或漠視;而另一些則是通過羞辱、貶低自己的伴侶和子女,依靠施虐來擺脫自己的羞恥感。

當我們無法從原生家庭中得到尊重關愛,當我們遭遇到父母的虐待或者冷漠,我們就會自我否定,甚至自我傷害,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讓這份傷害,代際循環,讓悲劇繼續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這才是最令人恐怖的地方。

換句話說,曾經的受虐者,變為如今的施虐者。

誠如書中所說:一個人的命運,根源在原生家庭。

每個遭遇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是無辜的,是沒有錯的。

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原生家庭的傷害,就活在羞恥感中。

扔掉羞恥感,從原生家庭的沼澤中走出來,我們才能自我治癒,避免悲劇在新生家庭中再次上演。

擺脫原生家庭,讓人生重新上路

東野圭吾說過: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無法選擇,發給你什麼牌,你只能盡量打好它。

央視主持人董卿,提及兒時父親對她嚴苛的管教時,也曾落淚。

從小到大,父親對她十分嚴厲,從來不會表揚她,只會說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忽略了她內心的感受,導致她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

長大後,董卿逐漸理解了父親的苦心,她說,如果沒有父親的嚴加管教,她也學不會堅持和忍耐,也不會有強大的內心和今天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也曾被原生家庭傷害,請換個態度,自己勇敢走出來。

在《你並沒有錯》中,貝弗莉·恩格爾推薦了一個方法叫自我悲憫,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擺脫羞恥感。

它包括五方面: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自我鼓勵

這五點歸根結底,就是接納自己,愛自己。

而自我理解,是接納自己的首要一步。

試著列出那些讓自己感覺最羞恥的事情,比如酗酒、被人虐待或者虐待他人,再去尋找事件背後的源頭:

你打罵孩子,是因為你曾經遭受父親的暴打。

你酗酒,是因為自己的母親酗酒。

當你意識到這些讓你羞恥的事,都情有可原時,你才不會苛責自己,你才會認識到錯誤並且承認,你已經傷害到自我和他人。

有了自我理解,我們才能自我接納。

我們才能敞開心扉,接納自身的缺點和過錯,對自己說:我承認我不完美,但我接受這樣的自己,我原諒自己,我會越來越好。

如果原生家庭傷害了你,告訴自己,你並沒有錯,拋棄羞恥感,放下傷痛,善待自己。

因為曾經被家傷害過,我們更值得被全世界溫柔以待。

別讓過去的時光,左右你餘生的幸福。

請收拾好你的心情,帶上你的人生,重新上路。

-圖片來源-

部分來源於視覺中國

-作者-

-主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皮囊》: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民國最強四姐妹: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富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