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種群。關於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種,各國的科學家和考古學家一直在努力揭秘。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日前,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陳發虎院士和蘭州大學張東菊副教授領銜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在此之前,該成果還曾相繼入選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科學新聞》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夏河丹尼索瓦人是如何被發現的?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發現神秘人種的重要線索

冰河時代,曾有一個神秘的人類種群與我們的祖先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2008年,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阿爾泰山脈的一個名叫「丹尼索瓦」的山洞裡,人們首次發現了他們的「蹤跡」——一截指骨化石和兩顆牙齒化石。

兩年後,科研人員從這截指骨化石中提取到了古DNA,分析研究後發現這些化石來自4萬年前,主人是一個5—7歲的小女孩。最特別的是,她不同於此前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尼安德特人以及弗洛勒斯人,屬於一個「全新」人種。於是,依據發現地的地名,將其命名為「丹尼索瓦人」。

隨後,通過DNA檢測和比對,科研人員發現丹尼索瓦人的基因廣泛散布在現代亞洲人、澳大利亞土著人群和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亞人群中。「尤其是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群和夏爾巴人群,丹尼索瓦人可能給他們貢獻了一種名為EPAS1的變異等位基因。這一等位基因為其提供了適應高海拔缺氧環境的能力。」陳發虎說。

發現丹尼索瓦人的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海拔並不高,僅有700米,為何丹尼索瓦人化石里能檢測到這種適應高原缺氧的EPAS1基因?而且,除了這個山洞之外,此前在其他地方未曾發現過任何丹尼索瓦人的存在蹤跡。

各國的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答案。

2019年5月,這一謎題有了被解開的希望。陳發虎、張東菊團隊從來自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中的一塊古人類下頜骨化石上找到了新線索。這塊古人類右側下頜骨化石,長約12厘米,包括第一和第二臼齒兩顆完整牙齒。通過對化石進行測年、體質形態和古蛋白質等分析,研究人員確定其為丹尼索瓦人或其近親種,是一個青少年個體。

陳發虎說:「白石崖溶洞海拔3280米。只有長時間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才可能選擇出耐低氧基因。丹尼索瓦人可能最早生活在包括青藏高原以內的廣大東亞地區,在向青藏高原擴散的過程中,獲得了適應高寒缺氧的基因,然後傳給了現在的藏族人群和夏爾巴人群。」

當然,上述結論目前還只是在前期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邏輯推理,未得到進一步考古學的驗證。「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綜合運用環境考古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研究來追蹤EPAS1基因的來源。」陳發虎說。

判斷驗證古老化石的種屬

此次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最早「現身」還要追溯到1980年。

那年,有人在甘肅夏河甘加鄉的白石崖溶洞里意外發現了一塊人骨,幾經輾轉,這塊化石被交到了原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光榮手上。董光榮原本計劃與當時還在蘭州大學任教的陳發虎一起商量如何展開進一步研究,後來擱置了。直到2010年,針對化石的研究工作才得以正式啟動。

「光有化石是不夠的,我們要對化石出土的具體層位、地點和區域進行深入研究,才能獲得化石所代表的古人類更準確的時空生存信息。」陳發虎說。因為發現年代久遠,該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體出土地點和層位信息不得而知,關於化石發現地的信息僅來自於發現人所述。過去10年,研究團隊考察了甘加盆地的20多個洞穴,最終確定了白石崖溶洞為化石出土地點。

「由於該化石並非正式發掘出土,而且發現時間久遠,儘管出土地點確定,但仍無法獲得其埋藏地層信息,很難進行年代測定。」張東菊說。慶幸的是,化石外包裹著一層碳酸鹽。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鈾系測年,結果顯示該化石形成於至少距今16萬年前。

時間確定後,如果再能夠從化石中提取出有效的DNA,就可以從分子層面做出準確判斷,確定這塊下頜骨的主人是誰。遺憾的是,研究人員最終未能從樣本中提取出古DNA來。

張東菊解釋說:「在生物死亡過程中,細胞會逐漸發生自溶。在高溫和潮濕的條件下,DNA也容易發生水解、斷裂。此外,許多微生物也會污染吞噬DNA。即使在理想的寒冷環境下,能留存下來的古DNA也不會超過100萬年。」

為進一步確定化石種屬,研究團隊利用了古蛋白質分析。「人體中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及其結構同樣記錄著人類遺傳信息,雖然其解析度比DNA小得多,但其保存時間往往比DNA更長,因此對於判斷時間較長或出土於濕熱環境的古老化石種屬非常有效。」張東菊說。

很幸運,這次研究人員在化石中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特有的蛋白質。通過古蛋白質分析,研究人員最終發現該化石在遺傳學上與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以確定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稱為夏河丹尼索瓦人。

補上人類演化史拼圖的關鍵一塊

人類何時登上青藏高原和如何適應高原環境,一直是古人類學界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重點。

此前,考古學家認為青藏高原有明確記錄的人類遺址最早也就到1.5萬年前。2018年底,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和副研究員張曉凌在尼阿底遺址(海拔4600米)的新發現將人類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至3萬—4萬年前。

陳發虎說:「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的發現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提前至距今16萬年,向前推進了12萬年,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在人類演化史『拼圖』中拼上了關鍵的一塊。」

雖然新發現的化石僅保存了下頜骨右側,但已是目前發現的體積最大的丹尼索瓦人化石,為丹尼索瓦人體質形態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

「下頜骨的形態表現出一些古老性,更接近中更新世的化石人類,其下頜骨粗壯,低厚,尤其是缺少下巴頦。」陳發虎說:「通過下頜骨幾何形態測量,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原始性,包括變異在中更新世化石人類範圍內,而在直立人變異範圍的邊緣,更接近中國藍田人、周口店人。但相反的是,從牙齒排列的形態來看,與直立人有所差別,不像直立人那麼長,而更接近於中更新世尼安德特人和現代智人的一些標本。」

團隊研究人員透露,接下來還將對丹尼索瓦洞丹尼索瓦人和夏河丹尼索瓦人的交流、遷移、擴散問題,夏河丹尼索瓦人的遺傳特徵、體質形態特徵及文化特徵,夏河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上的時空分布、與東亞其他古人類以及現代人的關係等問題,開展進一步研究工作。

來源: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研究揭示內質網定位蛋白TMEM39A/SUSR2調控自噬活性的分子機制
機智如高粱,「實力」躲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