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樹人為什麼叫「魯迅」?

周樹人為什麼叫「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據統計,周樹人使用的筆名有150多個,有的研究者甚至認為多達170個。但最有名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就是「魯迅」。

「魯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誌第4卷第5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首次使用的筆名。

1907年,他在日本留學時,曾在學生辦的《河南》雜誌上發表論文《文化偏至論》,署用筆名「迅行」,即取自勵前進奮發之意。許壽棠《亡友魯迅印象記》載,1920年年底,魯迅曾當面對他說過:「因為《新青年》編輯者不願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

1、母親姓魯;

2、周魯是同姓之國;

3、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這是「魯迅」筆名來由最權威的解釋。

魯迅的孫子名周令飛,這個「令飛」就是魯迅曾經用過的一個筆名。1907年至1908年間,魯迅在日本東京《河南》月刊上發表《人間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摩羅詩力說》時,就署名「令飛」。他的兒子周海嬰,因為在上海生的嬰兒,故名周海嬰,好像就很隨意。

他在寫《俟堂專文雜記》時還用過一個奇怪的筆名叫「宴之敖者」。這個名字因1923年8月他與周作人夫婦反目成仇,被逐出家門而起。對於這個筆名,他自己的解釋是:「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游也,從出從放);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這個名字更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魯迅的小說名篇《鑄劍》,在這篇小說里,那個同暴君拚命的黑色人,名字就叫「宴之敖者」,為幹將莫邪的兒子報了弒父之仇。在小說里,宴之敖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們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復仇。」如果你知道了羽太信子與魯迅的這一層關係,這一段恩仇錄,那麼我們忽然發現,以前寄託於宴之敖身上的反封建思想,此時落實於對羽太信子這個女人的仇恨,黑暗的、深入骨髓的、咬牙切齒的,讓人不寒而慄,那種情緒,你從文字營造的黑暗氛圍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正應了魯迅那句名言:「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聰明的寇準為何會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