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潤:我的人生演算法之「複利思維」

劉潤:我的人生演算法之「複利思維」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珮涵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707篇原創文章

今天的文章,是「我的人生演算法」系列裡的第三篇。(文章寫於2018年初。)

什麼叫「人生演算法」?

就是把同樣公平的機會,放在很多人面前,不同的人生演算法,會導致全然不同的選擇。

第一篇我們講了「概率思維」,第二篇是「邏輯思維」,今天我們來談談「複利思維」。

0

網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經典公式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能進步1%,一年之後他的能力會提升38倍。

相反地,如果他每天退步1%,一年之後,相當於所有的能力都消失殆盡了。

聽起來是不是既雞湯又警世呢?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是說一個人存一筆錢,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一年之後連本帶利再投資同一個項目,如此以往,大約7年後就可以達到本金翻倍的效果。

我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是因為雖然今天要講的是複利效應,但我們必須先破除一般人理解」複利」時,存在的邏輯謬誤。

多數人對上述兩個例子中的公式:(1 1%)^365 和 (1 10%)^7.2≒2 有很大的誤解。

我們如果把公式拆解開來,會發現複利公式中共包含三個變數,分別是:本金、收益率、期數,並各自對應著最普遍的三個謬誤。

1

期數謬誤

人們對「複利思維」最大的心理謬誤,來自於對「期數」的不合理預估。

怎麼個不合理呢?

就是「每天比前一天進步1%」這件事情是極不合理的。

也許有人會說,可是我一天可以背5個單詞啊?

一天背5個,一年下來能背1,825個單詞,那是線性的增長,而非指數級的增長。

這裡的錯誤,就是把本來應該用加法計算的事情,用次方去計算了。

這個公式的最大謬誤,是用「天」為單位,產生對期數的過度高估。

我們把期數拉近現實來看,比較合理的演算法,應該是用「年」為單位。

用「年」作單位後,你發現要達到365次方,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人礙於壽命的物理極限,要達到年複利的365次方,那得靠10代人的傳承,才能完成這項使命。

365次方的確是非常美好的想像,可惜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我們先舉個比較普遍的例子。

拿現在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大約1.5%為例,1.5%已經幾乎是無風險利率了,雖然還是有可能產生銀行倒閉的風險,但因為風險很低暫且不論。

假設一個人從大學畢業後22歲開始投入1塊錢放銀行定存,存到60歲退休,且利息持續滾入本金,38年後,根據複利效果,他當初的1塊錢存款會變成1.76元。

是的,你沒有看錯,38年的總收益只有76%。

這個結果可能會讓許多人大失所望,但我們必須認清現實。

複利的速度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樂觀,因為我們很容易把期數想多了。

你以為你隨便一下,就能乘上365次方,但事實上一輩子,你可能才乘了38次方。

2

複利效果謬誤

回到一開始舉的7年翻番的例子,這裡假設的是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率,7年後的複利效果是 (1 10%)^7.2≒2, 收益率約是100%。

7年翻倍,聽上去不錯吧?

那麼如果你不用連本帶利的邏輯呢?

如果你只是本金放在那,用單利去算,7年總共獲得的收益是10%乘以7,也有70%,和100%其實差不了太多啊。

所以不要過度地把成果都歸功於利滾利,以7年為期,你大部分的收益,還是來自於你本金基本利息,而不是利滾利。

太多人把複利當成是一個快速致富的通道。

切記,複利效應不是暴富效應,複利效應,恰恰是一個極度仰賴長期的概念。

複利需要足夠長的時間醞釀發酵,可能是一輩子,也可能是幾代人的時間。

總之,複利效應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短期之內是絕對無法體現的。

3

收益率謬誤

我們每個人都幻想能夠達到巴菲特的收益標竿,也樂觀地相信自己有可能做到。

的確,有些眼光非常獨到的基金經理人有辦法維持長達20-30年間,年化收益率30%以上,整體算下來是2,600倍的收益。

看到了嗎?複利效應真正誘人的地方,是收益率。

高收益率才是複利效應的核心。

巴菲特真正令人折服的地方不在於他徹底貫徹複利效應,而是他有辦法維持30%的收益率長達30年。

講一個小故事。

巴菲特在2005年時立下一個賭局,說你們這些自信的金融專家,別整天瞎得瑟,我出100萬美元,你們隨便挑5隻基金,如果它們的10年收益率能跑贏大盤,就算我輸。

沒有人敢接受挑戰。

直到2008年,美國職業投資經理人Protege Partners公司的總裁泰德?西德斯,站了出來,用精心挑選的5隻基金挑戰巴菲特。

結果呢?

今年正好10年了(本文寫於2018年),賭約到期,標普指數增長了85.4%,而西德斯挑選5個基金的10年總收益率為:8.7%、28.3%、62.8%、2.9%、7.5%。

其中表現最好的62.8%,用複利公式換算為年化收益率,也就是5%而已。

所以你現在明白,長期穩定高收益,幾乎是天方夜譚。

複利公式的核心,「高收益率」,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存在。

你看到別人贏,並沒有看到別人輸;你看到短期贏,並沒有看到長期輸。

在複利效應要求的真正長期內,高收益率幾乎無法實現。

再者,這場賭局中獲勝的「標普指數」,用複利公式換算為年化收益率,也就是6.36%而已。

而且這6.36%還得歸功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十年來的經濟復甦,要是再碰到一次金融海嘯,是否能有同樣的收益率都還未可知。

4

打開複利效應的正確姿勢

那麼,什麼才算是正確地理解複利效應呢?

每每講到複利效應時,人們很容易把它跟一個詞聯想在一起,那就是「財富自由」。

我們可以結合複利效應,把財富自由簡單用公式理解為:

這個公式簡單來說,就是只要非勞動收入,大於消費慾望,就達到了財富自由。

基於這個公式,我們就得到了下列三種「財富自由」的方法論:

1. 「無欲無求」式財富自由

佛教認為慾望是導致痛苦的根源,當賺錢的速度跟不上慾望膨脹的速度,你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所以人要學會降低慾望,從免費的資源比如陽光、空氣、與家人的交流中,體會快樂與滿足,只要吃的上飯,就是財富自由。

2. 「三生三世」式財富自由

如果不想降低慾望,怎麼辦呢?

那就用時間換。但是你要對「時間」,有充分的耐心。

理論上,只要你每期收益扣除通貨膨脹後是正的,你放的時間越長,最後獲得的回報就越高。

但是,這個時間的長度,可能要三生三世。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說「窮不過三代」,只要存放的期間,打破人類壽命的物理限制,不以一生為單位,長期積累下來,你絕對能夠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給後代。

為你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的財富自由而努力吧!

我能理解複利效應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可是我一定要存三生三世嗎?

我難道不能在我這一代就享受成果嗎?

當然可以,但前提是儘可能越早開始越好。

多早?

從你6歲拿到5,000塊的壓歲錢開始,存到76歲,假設你能獲得連續70年平均每年5%的年化收益率(你要理解,這已經是神一樣的投資者了),70年之後收益率可達到30.4倍,即15萬。

不想三生三世,就「用壓歲錢養老」。

只要你每年比前一年多要一些壓歲錢,退休之後,也夠生活不少年了。

3. 「第一桶金」式財富自由

現在你已經理解,有多大的收益率,就有多大的風險。在很長的時間內,期待低風險的高收益,是不現實的。

我們下面假設,你和有勇氣和巴菲特打賭的西德斯一樣,能在幾十年內,持續獲得5%的年化收益率。

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他選的另外4支基金更加慘不忍睹。

那麼,我們來算一筆賬,你到底怎樣才能財富自由?

讓我們以終為始,從退休後的人生規劃倒推回現在。

假設我希望退休後每月至少要能有5萬塊錢來涵蓋看病、出國旅遊等消費,代表我每年要有60萬的凈現金流入。

這60萬不是本金,是按5%收益率投資得來的投資收益,那麼,60萬除以5%,我的本金至少得有1200萬。

那我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存錢呢?

大學剛畢業時,能存的錢很有限,大概要等到工作7-8年後,才有辦法損益兩平,所以我從30歲開始存吧!

怎麼存呢?

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想盡辦法省吃儉用,在30歲時,存到第一桶金,之後就不存錢了,單靠利滾利。第二種則是我每年定期存入固定的金額,持續投入30年。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30歲時要存多少錢,用5%的年化收益率,利滾利,滾30年能獲得1200萬呢?大概是300萬。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你30歲的時候,300萬存款從哪裡來?只能來自於你的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也就是複利公式里的本金,是財富自由的最大權重。我們看世界富豪榜的前100名,其中90名以上,都是靠第一桶金獲得財富自由,而不是靠利滾利公式。

全球首富比爾蓋茲今天的財富大約800多億美金。

很多人說,這800多億美金已經不是來自微軟股票,而是來自投資了。

是的,沒錯。

但如果他當年沒有賣掉微軟股票去投資的話,他的財富會有2900億美元。

創造財富,而不是靠財富自己創造財富,才是獲得財富自由的真諦。

人生建議:早期靠本金,後期靠複利

好的,理解了真正的「複利公式」,以及獲得財富自由的三種方法:「無欲無求式財富自由」,「三生三世式財富自由」,和「第一桶金式財富自由」後。

最後給大家幾點建議:

1. 儘早存到足夠的本金。

獲得財富自由的第一重要的事,是培養賺錢的能力,靠本金、而不是靠複利,你都沒有本金,哪來的錢生錢呢?

2. 努力做到穩健高收益。

找到高收益的投資不難,識別背後的風險很難。你看中的是別人的利息,別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3. 讓時間證明它的力量。

要有把壓歲錢當成養老金的足夠耐心,認清複利效應從來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4. 降低自身的貪念慾望。

他買了車,我就要買遊艇;我買了遊艇,他就要買專機。慾望是無法填平的,只能降低。

做到以上這幾點,你才能離財富自由更近一些。

————

昨日文章:《劉潤:我的人生演算法之「邏輯思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