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攝影美學 | 如何讓攝影作品更有畫面感?

攝影美學 | 如何讓攝影作品更有畫面感?

視覺恆常在攝影藝術創作中主要涉及的方面就是構圖中的「均衡感」。視覺恆常與習慣的感覺有關,所以畫面的布局首先關注的是,使人在心理上有一個舒服的感覺。

《共鑄輝煌》 秦大唐攝

眾所周知,「平衡」是物理學上有關力的概念,它表示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各種力可相互抵消,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對稱」是平衡的一種特例,我國美學家王令中說:「對稱是物理學中有關力的概念,它表示以中軸線為基準,在形狀與體量上的完全對等,或者是以中心點為基準的上下左右之間的完全一致。」

「對稱」在攝影藝術創作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攝影家徐和德說:「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包括社會生活中不少常見事物也往往會呈現對稱的形態,將左右對稱的物體攝入畫面也容易給人以穩健、穩定的感受。」對稱的畫面具有明顯可見的構圖特徵,具有莊重、穩定、標準的外形,但對稱的畫面往往顯得單調、僵硬、缺少靈活性,因此美學家更提倡「准對稱」和「均衡」,而不是對稱。(准對稱比對稱作用效果更好,准對稱是攝影均衡的特殊表現)。例如,攝影作品《共鑄輝煌》表現的兩個建築物,看似左右對稱,實則高度、色彩、外形都不一樣,這是准對稱,也屬於均衡,其比對稱更有意境。

本章主要論述攝影藝術創作中的均衡,關於准對稱在《攝影美學Ⅰ》第 6 章有論述,讀者可以參看,此處不再贅述。攝影藝術創作中所強調的平衡與物理力學概念中的平衡既有相 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為了區別,攝影藝術創 作中稱其為「均衡」。

攝影藝術的均衡,與物理學的平衡和對稱 不同,平衡和對稱有形與量的對等平分之意, 它是根據槓桿原理保持的一種不等量、不同形的平衡,均衡感源自生活的視覺心理,是一種形式感受和心理感受,是視覺心理上的「體與量的相當」;平衡和對稱注重規矩、整齊;而均衡則注重布局搭配,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和機動性。

西方美學家阿恩海姆說:「觀察者經驗到的這些『力』可看作活躍在大腦視中心的生理力的心理對應物,視覺觀察到這些力的作用與發生在真實物理對象中的作用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阿恩海姆在這裡肯定了人的心理力與物理力的同一性,也就是說,在人的心理上和感覺上,也有一架力的槓桿存在。這種心理力就是攝影美學中的均衡感,它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①心理的天生要求。

②生活體驗和視覺記憶的積累。

《海灣之夏》秦大唐攝

為了說明,現舉一個例子。請看攝影作品 《海灣之夏》,圖中只有兩個因素:海中大型的礁石和飛馳的遊艇,礁石處於畫面的左上方,飛馳的遊艇處於畫面的右下角。這兩個因素外形完全不一樣,體量大小更不相同,但畫面很「平衡」,這就是槓桿原理和習慣感覺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畫面中缺少任一因素,不但會令人感到畫面失衡,還會令 人感覺槓桿偏離。

《游在什剎海》秦大唐攝

所以,朱羽君教授說:「均衡是人們對一件藝術作品整體的一種穩定、均稱、流暢的感覺,是人們欣賞藝術作品時的一種心理要求。」例如,攝影作品《游在什剎海》表現的是在北京什剎海游泳鍛煉的人,游泳的人在畫面的下部,北京鼓樓和鐘樓在畫面的上部,畫面中的這兩個因素既不等量,又不同形,但畫面有一種自然的穩定感,給人一種流暢和舒適的視覺感覺,這就是均衡的效果。

文章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

《攝影美學》三部曲

來源:微信 作者:潑辣修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