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戰爭中,我軍總共建立了多少個野戰兵團?一個兵團有幾萬人

解放戰爭中,我軍總共建立了多少個野戰兵團?一個兵團有幾萬人

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902期。三大戰役開始,國民黨軍進入了被殲滅的高峰期,強如廖耀湘、邱清泉、黃維等兵團,也是整兵團整兵團地被我軍打掉,一輸就是十幾萬人,可謂兵敗如山倒,所以很多朋友對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的兵團建制印象較深。其實不光國軍陣營,我軍也是有兵團這一單位的,並且是戰爭後期主力部隊的重要組織形式。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解放軍在40年代後期一共建立了多少個野戰兵團,一個兵團有幾萬人。

這要分兩個時期來講,即49年軍改前後。49年之前的兵團由野戰軍主導,沒有全國統一的數字番號,區域特點比較強建立兵團的主要目的是本區域的作戰需要;而49年三大戰役勝利,中央軍委主持了兵團建制的編成的和完善,目的是在400-500萬人的總兵力背景下,升級部隊管理,保持組織和作戰效率。先來說說軍改之前。兵團是戰時建制,成規模的現代軍隊進入戰爭狀態時,通常會設置兵團單位。由於解放戰爭前期我軍軍事力量並不龐大,處在120-200萬人的規模時,往往是軍區(野戰軍)直轄各個軍,很少出現兵團一級。值得一提的是,那時軍也不叫軍,師以上的管轄單位是「縱隊」,也是我軍的特色。

而兵團少不代表沒有,比如陝北地區的「西北野戰兵團」,47年成立,開始時人數甚至不到3萬人,可以看出只是一個軍的規模,但很快就發展成著名的西北野戰軍,屬於兵團的升級。再比如華東地區,48年3月建立了蘇北兵團,這屬於區域作戰需要,下轄兩個縱隊,兵團同樣不超過5萬人。再看看華北,華北的各個兵團規模相對較大,華北1/2/3兵團都下轄三個縱隊,總兵力超過20萬人,後來這三個兵團適當改編後,轉化成了解放軍18/19/20兵團。而在東北戰場,東野入關時也有了兵團建制,但仍是地方性的,比如48年11月入關打密雲程子華兵團。到這個時候,距離軍改就已經很近了,成體系的兵團番號呼之欲出。

從1949年起,我軍四大野戰軍及華北軍區有了全軍統一的兵團建制,共計19個。一野部隊分為1/2/18/19兵團(18和19兵團為華北調撥而來),二野則擁有3/4/5兵團,三野下轄7/8/9/10四個兵團,兵力最多的四野則包括12/13/14/15兵團(四野每軍和每師的人數多,一個軍是一野同等部隊的兩倍規模還要多)。華北調出兩個兵團後,剩下一個20兵團拱衛京畿。這才16個,剩下的3個兵團是哪裡來的呢?由於在解放全國的進程中,很多國內黨部隊是大建制起義的,保留了原有的部隊體系和完整性,陳明仁的21兵團、陶峙岳的22兵團、董其武的23兵團,都得到了改造和延續,有獨立的兵團番號。如此一來,組成了解放戰爭後期我軍的19大兵團,除了起義的兵團外,到建國前後我軍各個主力兵團平均人數在10萬人以上,多的達到15-16萬。兵團是戰時建制,解放後逐步撤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戰爭 的精彩文章:

淮海戰役,蔣介石為何不用薛岳孫立人,卻用軍事能力一般的劉峙?
解放戰爭:一個軍完爆國軍一個兵團!一個師16000人,誰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