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戰爭後,原國軍將領面臨幾種待遇?態度決定命運,有人關27年

解放戰爭後,原國軍將領面臨幾種待遇?態度決定命運,有人關27年

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882期。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的將領不下5000人,戰敗之後逃跑成功的還不到三分之一。這也意味著,除了戰死沙場和去台灣(也有少數像李宗仁、馬步芳等人到了海外國家)兩條路之外,大部分人最後還是留在了大陸。這些曾經的國民黨將領,建國後都有哪幾種不同待遇呢?態度決定命運,我們今天來了解下。

第一種是最佳待遇。以主動起義的傅作義、馬鴻賓、陳明仁等人為代表。傅作義建國後是水利部長,屬於中央政府高官,且有實際的管控領域和較大權責;馬鴻賓擔任甘肅副省長,也不必多說;陳明仁為21兵團司令,55年還評了上將軍銜,手裡是有較大兵權的。以上都是建國後仍然非常成功且有實權的原國軍將領。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只要是主動起義,基本都有非常好的待遇,連傅作義的主要手下董其武、孫蘭峰等人也有很好的安置,再比如四川的劉文輝等人,也是類似情況。這些人不管是掌軍還是從政,在建國後地位都不低。可見中央當時對於國軍起義將領多麼重視和寬厚,即便其中一些是迫於壓力選擇起義,也同樣被視為有功之人。

第二種是次一級待遇。建國之後雖然沒有很實際的權力,也不再具體掌兵,但仍然可以擔任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職,給予他們一定的政治地位。這種情況以鄭洞國將軍為代表,他是48年在長春被圍後選擇投誠的,其實當時是半推半就,士兵主導的行為,算不得起義,連投誠都勉強。這樣的投誠人員肯定無法獲得傅作義、陳明仁那種拜官封將的待遇,卻也是受到友好對待及尊重的。鄭洞國後來當過水利部參事。就連49年李文這樣被迫在四川投誠的原國軍兵團司令,政府後來也是給予其自由的,只不過他利用這種自由竟然又跑回了台灣陣營,這是後話了。

第三種就是改造。這種情況多半是內戰時期堅持和我軍對抗到最後時刻,當了俘虜的國軍高官。不排除有個別一被抓就態度極好,獲得了自由(如區壽年、邱維達等)。大部分還是要進管理所進行改造的,這也是為數最多的一種情況,當時的管理所主要有東北撫順、北京功德林等地,關押了大批曾經叱吒風雲的原國民黨將領,隨便一個都是中將、少將軍銜。如王耀武、廖耀湘、邱行湘等人,總數多達上千人,不勝枚舉。

這裡面的人也並不意味著沒有了前途,畢竟很多都是曾經抗戰有功的將軍。只要改造態度好,反省內戰罪責,是可以提前釋放的(最快1959年)。但個別極端頑固分子如黃維、劉鎮湘等人,卻只能在裡面呆到1975年,才重獲自由。可見態度的重要性,關了27年才回到社會,都是兩鬢蒼蒼的老人了。除了改造,其實還有最差的一種情況,就是在建國後的鎮反中被槍決,比如原桂系第7軍長李本一、44軍長陳春霖等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戰爭 的精彩文章:

解放戰爭:國軍起義的22萬部隊,組成了哪3個野戰兵團?最後如何
解放戰爭:國軍最死硬的一仗在什麼地方?此戰令華野損兵6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