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特殊的春節,放棄各種「美好」計劃帶來的小情緒,可以這樣來應對

特殊的春節,放棄各種「美好」計劃帶來的小情緒,可以這樣來應對

文/學乃身之寶

昨天下午,微信群里一個同學留言說,本想一家人飛往上海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順便帶孩子去迪士尼(答應很久了)玩。

但是,一家人剛到機場,就接到通知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上海迪士尼關閉了,一家人只好返回家中,這讓我同學有些失落,特別是孩子,也有些難過。畢竟這次的旅行計劃籌備了很長時間,一家人也是難得有機會出來遊玩。

我想,像我同學這種情況的人會有很多,他們籌備和期待已久的春節計劃無法實現。雖說生命第一,安全第一,但多多少少會影響心情。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特殊時期,政府從大局考慮,取消相關活動,完全是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這點毋庸置疑。

今天的文章,我想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說,當我們遇到「事與願違」的事情時該怎麼辦,而這個特殊的春節那些計劃被迫改變的人,只是一個例子而已。

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過:「生活的樂趣主要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他分析說,如果我們可以確定每件事的發生,那麼也就失去了討論和發現的必要性。

換句話說,正是生活的不確定,才是我們生活的動力。我們可以在不確定的生活中,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從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這樣的不確定是必需的,也是很多人願意去接受和面對的。但是,當我們的計劃被打破時,想必很多人都是不悅的。這時,該怎麼辦呢?

就像我同學,期待已久的春節計劃因為疫情被迫取消,這時她要做的當然也是接受和面對,哪怕是被動地接受。先不說現在的疫情非常嚴重,就是因為其它原因不能按原計划進行,也只能接受。因為接受不確定性,是我們成熟和負責的表現。

當事實已經存在,仍舊不去接受,得到的結果就是失落、難過,甚至是氣憤。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沉沒成本,對應的心理學術語就是內耗心力,而接受不確定,就是在增強內力。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設計一個經典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

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的一個幼兒園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單獨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呆著,然後在桌子上發些他們愛吃的零食。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那些好吃的,還可以等工作人員回來多給一份獎勵,抑或按響桌子上的鈴,讓工作人員回來。

這個實驗大概15分鐘,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們的表現多樣,有的孩子等不急直接吃了零食,有的孩子等到研究人員多得到一份獎勵,有的孩子不到半分鐘就按了鈴。後來,米歇爾和其團隊又繼續當年的實驗,直到他們35歲以後,最後發現,那些能夠改變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對其今後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這樣的延遲滿足能力是孩子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而這又是孩子走向獨立和成熟的重要標誌。

對於成年人來說,延遲滿足,也是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能夠寬慰自己的方法。

就像我的同學,她寬慰自己說,沒完成新年計劃也好,省下好多錢,以後有機會再去,也是一種美好的期待。

雖說後來很多人對上述的實驗產生質疑,認為一個孩子的成功不能只看小時候的延遲滿足能力,但對於成人的我們來說,這種延遲滿足能力就是我們能否克制自己發泄情緒慾望的能力。

想想看,如果一個人非常情緒化,無法控制情緒,無法選擇適當情境發泄,那麼這個人就是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我的同學在得知一家人無法按原計划進行時,選擇馬上接受現實,雖然有些痛苦,但她用「在家過年省錢」的方式緩解了痛苦,並用延遲滿足來寬慰一家人,期待下一次旅行,這樣一家人就不會因為取消計劃而難過,反倒享受這一特殊的春節。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半杯水」的故事,它讓我們看到想法不同,會帶來不同的體驗,這說明很多事本身無好壞之分,是我們的想法導致的。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在《

》這本書中,用理性情緒療法的ABC理論(A指與情感有關的誘發事件;B指人對此所形成的信念;C指個人對誘發事件所產生的情緒與行為的反應),揭示出B處的思維方式是我們情緒控制的源頭。

就像被迫取消新年旅行計劃這件事,如果覺得取消就是壞事,那麼就會出現失誤和難過的情緒反應;如果認為取消未必是壞事,在家安心過年也是不錯的選擇,那麼就不會出現過分生氣的情緒。

說到底,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在決定著我們的情緒。換句話說,學會轉換思維,我們就可以積極看待當下的「不好」。

就像我的同學,她把這件事看作在「省錢」,那麼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新年還是會高高興興地過。

當然,這裡說的轉換思維方式,控制情緒,並不是要我們摒棄那些負面情緒,而是要學會把這些情緒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會因此而痛不欲生,或喪失行動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被迫取消新年計劃,有些情緒正常,但只要我們接受現實,具有延遲滿足能力,學會轉換思維,就可以調整好心態,開開心心地過這個特殊的春節。

其一,培養自己獨處的能力。

外出計劃無法完成,它給了我們獨處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正是我們了解自己的最佳機會,也是培養自己獨處能力的最好時機。

有些人喜歡熱鬧,特別是春節期間,各種聚會和飯局不斷,這讓他們有了刷存在感的地方,但今年的春節比較特殊,因為疫情,各種聚會和飯局都要取消,更多時候是需要獨處,這就是難得的機會。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審視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規劃自己的未來,而這實際上也是在培養自己的獨處能力。

其二,多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難能可貴。

對於一直在外打拚的年輕人來說,春節長假很難得,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好好陪陪家人。

我想,很多人自從外出讀大學,或參加工作後,很少和家人談心聊天,更多時候是自己忙自己的,在外是報喜不報憂,而這個特殊的春節,讓我們可以好好陪陪家人,在增進彼此之間了解的同時,也增強了彼此之間的親密程度。

其三,學會換位思考,讓自己更賦同理心。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個特殊的春節,自己過得並不愉快,比如有人過年無法回家、有人外出計劃取消、有人聚會無法參加,等等,但這正是我們學習換位思考的好時機。

想想看,我們只是放棄外出旅行計劃,而醫護人員放棄的是休息時間,甚至會付出生命;我們只是今年春節無法和家人團聚,而那些醫護人員、武警戰士、消防官兵、環衛工人等等,他們可能每年都無法與家人一起過年,春節對於這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最可愛的人,只是一個「概念」。衷心地道一聲「辛苦您啦」!

我們不能只顧自己這個「小家」,國家這個「大家」也需要我們,因為有國才有家;我們不能只愛自己的親人,還有擁有「大愛」之心,因為沒有大家,我們的小家很難安寧。

最後,希望每個人平安度過在這個特殊的春節,在感受自己小家溫暖和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和偉大。

願大家都健康、平安、自在!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關注和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性情緒療法 的精彩文章:

你的痛苦到底來自於什麼呢
想要管理好情緒,首先打破你的非理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