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武漢疫情背後:作為一名漂泊在外省的武漢人,如何進行心理自助?

武漢疫情背後:作為一名漂泊在外省的武漢人,如何進行心理自助?

自湖北省武漢市出現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以來,疫情迅速爆發,傳染性被認為超過了SARS,一時間引發全社會的緊張情緒。

大家對來自武漢的人員、車輛有明顯的抵觸、恐懼心理,在很多人眼中,武漢人成為了「怪物」、「攜帶者」,武漢人甚至是湖北人就應該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出現在其他省市就是災難。

在這樣異樣的眼光下,那些漂泊在外省或者是呆在家中的武漢人,應該如何選擇堅強?其實,這個階段,心理自助是關鍵。

首先,面對類似的重大突發事件時,人們往往會感到焦慮、不安,既「應激反應」,這是面對突發情況、生活變化、壓力源等事件的一種正常心理現象,不必過於恐慌。

但是,過度的應激也會給人體免疫系統帶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1974年,加拿大生理學家Selye研究發現,應激狀態的持續能擊潰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

並且,應激反應往往存在三個階段:

1、警覺。在最開始面對壓力事件時,會出現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等生理變化。整個人處於緊張、格外謹慎的狀態,容易被周圍環境的各種微小信息所影響,情緒也處於喚醒中。

2、阻抗。在第一階段的某些癥狀消失後,身體會動員許多保護系統去抵抗導致危機的動因。此時全身代謝水平提高,肝臟大量釋放血糖,給予身體充足的能量以應對危機。

3、衰竭。長時間的高喚醒狀態後,人體內的儲存能量近乎耗竭,會感到麻木、疲憊。由此可見,適當的應激是我們身心的正常反應,是應對突發變化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長時間處於應急狀態中,會讓身體的能量衰竭,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負面情緒、身心壓力,因此我們要盡量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應激狀態。

進一步來說,應激心理反應會帶來焦慮、憤怒、內疚、恐懼、抑鬱,以及習得無助等情緒。行為層面,主要表現有攻擊、退縮等。對於應激的應對,常分為「問題應對」和「情緒應對」兩類。

採用問題應對的人會自認為有能力改變當前所面臨的處境或挑戰。比如,做出佩戴口罩、定期消毒、規律作息等實際行動,來應對自己所面臨的情況;而情緒應對多見於當事人認為自己已無力改變具有威脅性環境,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需要消化各種負面情緒。

對於大多數武漢人而言,這兩種應對方式均會存在,他們需要的是正視自己的應激反應,在做好基本措施防護的同時,也要學會適當為自己的心理釋放壓力。

對於那些正處於疫情中心(武漢市及周圍城市)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而言,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容易過度疲勞、緊張,甚至耗竭,焦慮不安、否認病情、失眠抑鬱等。會恐懼自己的病情發展、擔心家人健康。

這時,周圍的人包括親朋好友要理解他們出現的這些情緒都是屬於應激反應。

此外,除藥物治療外應當給予這類人心理危機干預,如樹立積極恢復的信心,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持與關心,避免吸煙、喝酒等不適當的應激方式。正如近期有心理團隊志願馳援武漢,為當地民眾做心理疏導。

對於其他人而言,可能也會因為「信息過載」而造成自我的過度恐慌心理。例如,我們可能會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數字媒體上,刷朋友圈、刷微博、看著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不寒而慄。更有甚者會瘋狂採購,囤積物資。

這個過程中,越是感到焦慮,越會忍不住不斷了解相關信息,最終發現自己已經難以負荷,讓自己的恐慌心疼越來越嚴重。

這也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害怕錯過)的焦慮心理所帶來的影響,要知道,過度的焦慮並不能實際解決問題。

特別對於那些本來就具有敏感、易緊張人格特質的個體而言,不如學會放鬆、適當減少對焦慮信息的關注,反而對自己的健康更加有利。例如,將自己的擔憂傾訴給家人、朋友。讓他們成為你的支持者,幫你度過難關、緩解焦慮。

也可以通過「積極暗示」,看一些充滿希望、正能量的新聞,對自己和有關部門保持信心,告訴自己平常謹慎出行、積極應對疫情、規律作息增加免疫力等措施能有效降低風險。

然後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使身心鬆弛,暫時緩解心理壓力。比如,可以聽音樂、看電影,在家健身、打遊戲等,把自己的注意力從焦慮源上挪開。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原生家庭階段有過這兩種經歷的人,羞恥感強烈,骨子裡自卑
心理學:骨子裡不快樂,自卑的人,原生家庭階段都有這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