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學才藝輕易放棄?很可能是遇到這個「坎」了

孩子學才藝輕易放棄?很可能是遇到這個「坎」了

有一頭老驢掉進了一口枯井,農夫想方設法施救卻救不起來。眼看著老驢在枯井裡絕望哀嚎,農夫為了不讓辛苦勞作一生的老驢痛苦太久,便找來鄰居一起填埋枯井。老驢意識到農夫的決定,一開始大聲嚎叫,聲音凄涼。但讓人驚訝的是,老驢後來不嚎了。農夫心想老驢可能被泥淹沒了,他難過地往枯井裡看,驚訝地看見老驢每一次都把落在身上的泥土抖掉,然後重新踩在土堆上面。最後當泥土差不過填到井口時,老驢踩著泥土也到井口,神氣地離開了枯井。

倘若這頭老驢只是一味地害怕,什麼也不做,那麼它的命運大概是永遠被掩埋於枯井之下。但其實「害怕」是個矛盾的東西,既會促進行動,也會阻礙行動。

在物質貧乏的環境下,「害怕」會驅使行為的產生。例如原始人的最重要目的是讓自己生存下去,當他們走在森林裡,突然聽到草叢有聲響,瞬間的恐懼會讓他們撒腿就跑。因為在大概率的情況下,如果他們稍微遲疑一會兒,草叢中的野獸可能會撲出來把他們吃掉。

有一位親戚,2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小時候家裡特別窮,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因為害怕餓死,才10歲多,一個人包了幾塊饃饃就離家,到幾十公里外的一間師範學校報名上學,因為那間學校包食宿。恐懼感讓他一個孩子硬著頭皮摸黑往前走,走了兩天一夜終於到了目的地,他也因此成為當地唯一外出讀書的孩子。再後來,他真的當上了老師,把他的母親也接了出去。據說要不是因為他當時接得及時,否則他的母親差點也被餓死。後來老人家兒孫滿堂,晚年幸福。

多倫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有兩位心理學者Tanjim Hossain和John List曾經到中國的某家工廠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跟一組工人說,完成當周的生產任務將得到80元獎金;與此同時,他們對另一組工人說,那一周他們有80元獎金,但如果不能完成當周的任務,將失去80元獎金。結果,害怕失去的這組工人把任務完成得最好。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損失厭惡」,恐懼讓他們做出了比平時更好的行動。

害怕,有時對物質貧乏環境下的人是有好處的,能促使他們為改變自身的生存環境而採取行動,但到了物質不值得一提的現代,卻經常會給人帶來焦慮情緒,容易讓人畏縮不前。在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的人格模型中,有一種強迫人格叫「害怕改變」。事實上這是一個人呆在舒適區太久了,不捨得改變,也不敢改變,害怕不確定或害怕不完美,他們內心的「害怕蟲」讓他們在舒適區「掩耳盜鈴」,遲遲不踏向改變區,妨礙了他們進步。

記得我家阿瓜在學會溜冰後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一直溜著他熟悉的姿勢和步伐。他的拿手動作是背著手、踩著滑輪慢慢地在旱地上滑,因為很熟悉了,他完全也不用擔心會滑倒。後來,老師教了他一個新的動作,需要他兩手張開保持平衡,身子在滑輪上快速滑翔。阿瓜嘗試了一下,差點摔倒,這可把他嚇壞了,他拒絕學習新動作,只維持舊動作,一遍又一遍地在旱地上滑,完全不想自我突破一下。

回到家後,我給他畫了3個圈圈,我分別把它們稱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然後我丟給他一隻蘋果,他坐在椅子上開始吃起來。

我說:「舒適區,就像你坐在椅子上吃蘋果,很舒服,毫不費勁,但蘋果很快會吃光;學習區,就是蘋果在樹上,需要你踮起腳尖才能摘到,雖然有些累,但你能摘到越來越多的蘋果;而恐慌區呢?就相當於讓你在懸崖邊摘蘋果,很危險,稍不留神就會掉下懸崖。你覺得哪種方式最好?」

阿瓜說:「當然是踮起腳尖在樹上摘,有源源不斷的蘋果,還不用擔心危險。」

我說:「你最近溜冰的情況,就相當於坐在椅子上吃蘋果,很舒服,毫無壓力。害怕讓你一直停留在『舒適區』,你不敢走到『學習區』,所以你進步得慢。你的內心有一條『害怕蟲』。」

阿瓜說:「那我把『害怕蟲』關起來,我應該怎麼做呢?」

我說:「還記得教練教你張開手臂學習滑翔的動作嗎?就反覆練這個動作,一直到你不再害怕摔倒為止。」

第二天,當我們再次來到練習場地,我看到阿瓜把手放在額頭上,輕聲地說:「害怕蟲,今天我要踮起腳尖摘蘋果,摘到了我請你吃。現在我們要勇敢練習……」那一刻,他就像在與一個老朋友說著悄悄話。

雖然偶爾會摔,但慢慢地,他摔倒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臨回家的時候,他興奮地跑到教練面前,要求教練過幾天再教他一個新動作。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聽說阿瓜有一位小同學與他差不多同時間開始學溜冰,但是小女孩滑了幾次,摔了幾次屁股後,就再也沒碰過溜冰鞋。

人生,不正是克服「害怕」,在學習區里一次又一次戰勝挑戰的過程嗎?只不過有些人很輕易地就向「恐懼」投降而已……

關鍵字:害怕恐懼、幼兒心理、親子互動、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親子關係疏遠的徵兆?如何讓家庭變得溫暖?
育兒困惑:專註力差,反而創造力好?孩子適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