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偷渡陰平的成功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與姜維改了漢中防禦是否有關?

偷渡陰平的成功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與姜維改了漢中防禦是否有關?

眾所周知,三國最先滅亡的是蜀漢,蜀漢政權亡於一次軍事冒險行動——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而後主出降之後,蜀漢的大旗就算倒了。那麼,為什麼鄧艾的這次軍事冒險行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呢?按理來說從陰平到成都,理所應當有重兵防守啊。

蜀漢後主劉禪

不少讀者朋友應該都曾看到這種說法「那是因為姜維擅自改動了漢中的防禦,因此給了鄧艾可乘之機。」言下之意就是鄧艾的成功源於姜維的策略失誤,換句話說姜維的軍事行動才是導致蜀漢滅亡的真兇。這種言論阿生是不同意的,在阿生看來,偷渡陰平的成功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與姜維改了漢中防禦毫無關係。

影視劇中的姜維

首先,熟讀三國歷史的讀者朋友應該都很清楚原先魏延留下的漢中防禦戰略是錯守諸圍:

第一道防線在漢中外圍布置各防禦據點,修建要塞。由興勢圍負責防禦來自儻駱道的敵人,以黃金圍和赤板圍,負責防禦來自子午道的敵人,三圍之間又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據點相互呼應。第二道防線則分別修築了漢、樂二城形成掎角之勢,負責支援各據點。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漢中郡治南鄭,其整體戰略思想是利用蜀道天險,山川之固,達到拒敵於國門之外的目的。

這種防禦模式堪稱完美無瑕,錯守諸圍的方式也確實起到了較為顯著的作用——魏延布置好錯守諸圍戰略以來,魏國直到錯守諸圍戰略取消為止,都沒能突破第一道防線,魏國兩任大將軍,一個曹真,一個曹爽,都受挫於興勢。

諸葛亮形象

當然了,這也許與諸葛亮的英明領導有關係,但不得不承認,魏延的這種防禦模式確實能夠有效針對軍事強盛的魏國的進攻,然而讀者朋友其實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種防禦模式具有極強的被動性,他缺乏主動進攻的機會,利用地理優勢來阻攔敵軍,對敵軍的拒遠遠大於對敵人的殺。

舉個例子,曹真當年就因為地理環境的劣勢,以及天雨連綿而無奈班師,雖然也算損傷慘重,曹真本人也在不久之後染病離開人世,但這也反應出蜀軍在這種防禦模式之下無法主動追擊的弊端——試想一下,若是此時追殺,蜀軍面臨的環境豈不是和曹魏一樣凄慘?

所以當蜀漢執掌軍事的人變成膽子特別大的姜維之後,防禦模式逐漸轉向積極進取——主動放棄漢中諸多據點,以此來誘惑魏軍逐步深入,在勾引魏軍深入之後進行大規模殲滅,繼而揮師北伐。

魏蜀之戰

這種策略類似於後世的關門打狗,但又有不同,畢竟那個時候時代落後,士兵素質跟不上近現代人的素質,當然了,這是題外話了。總之,在姜維看來,錯守諸圍的策略已經過時了,於是在蜀漢後期,姜維修改錯守諸圍為斂兵聚谷:(講道理,這種策略大有後世毛主席的十六字游擊戰的風格神采)即收縮漢中兵力,放棄守衛外圍,而將兵力集中在內圍。假如遇到敵人進攻,則退守漢、樂二城,以重兵鎮守陽平關堵住敵人,不斷騷擾敵人,而敵人久攻陽平關不克,又沒有糧草,這個時候必然思考撤退,這種時候漢、樂兩城守軍再出來,追擊敵軍。

這種策略在後世被許多讀者朋友抨擊不顧國力,荼蘼錢糧,但實際上,如果站在姜維立場之上,大家其實也很理解他的這種行為——魏強而蜀弱,此消彼長之下最後的結果不言而喻。所以啊,休養生息是不合理的,不斷騷擾曹魏,乃至殺傷曹魏主力有生力量才是合理的。

自打諸葛亮的「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北伐進取中原,興復漢室就成為了姜維的使命。因此,姜維修改漢中防禦戰略,絕對不能算錯誤的行為。

那麼,蜀漢的滅亡能不能歸咎於姜維呢?阿生認為是不可以的,首先,姜維已經提前預料到了魏軍的進攻路線,上書後主,讓後主給予張翼和廖化更多兵馬,讓他們率軍鎮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然而後主沒有聽從,這才導致陽安關失守,魏軍長驅直路漢中盆地,直逼劍閣關。而陽安失守,是因為蔣舒叛變,不然魏軍很難攻破易守難攻的陽安關,假如後主聽從姜維建議,有著張翼坐鎮陽安,陽安又怎麼會失守?錯的是誰?還不明顯嘛!現在都吹蜀後主無辜聰明睿智,現在再看,還覺得他無辜睿智嘛?還是那句話「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寵幸黃皓的蜀後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防禦治療 的精彩文章:

早期航母注重大口徑火炮防禦:火力不輸重巡洋艦
大連女子深夜遭暴打:與其教女性自我防禦,不如教男性別當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