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成事的關鍵,在於定力

成事的關鍵,在於定力

_

_

_

_

保持定力,就是在應對複雜環境考驗中要沉得住氣、穩得住神,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01

心定

人生是場變化多端的持久戰,從開始到最後拼的永遠是定力。

記得《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中有一句話:

有定力的人,才能做出大事業。

關於定力,有一個經典的故事:

兩個和尚看見幡在風中飄揚,便引起了一場爭辯。

一個說:「看!風在飄動!」另一個卻說:「咄!這不是風飄動,是幡在飄動!」

「是風動!沒有風,幡又怎會飄?幡因風而顯,主因是風,所以是風動!」

「不,不,是幡動,」另一個爭辯道,「沒有幡動,又怎知有風?風因幡而顯,幡是主因,應是幡動!」

正在兩人爭論不休的時候,慧能大師恰巧經過,他斷然一喝:「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

慧能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現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人的起心動念。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出現,因此要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其關鍵就在人心是否已經去除差別妄想。

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凈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光明磊落,坦蕩無私

02

神定

人體的臟腑是有形的,而精神則是無形的。

古人認為,正是這無形精神調和著有形的臟腑。

所以,單看一個人精神的好壞,就能看出此人臟腑的盈虧。

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寫道: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

神志是否安定,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內在健康,也影響他人的外在觀感。

曾國藩以善於識人聞名,其中一個識人的主張,就是「觀神」。他說:

「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

曾國藩認為,觀神識人,可以看「神」的清濁。

神昏而濁,就如同一潭渾濁的水。

這樣的人精神渙散,整日都處在一種混混沌沌的狀態,說話辦事往往錯誤連連。

於己,會讓自己覺得生活乏味,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於人,也會讓別人覺得這個人天資魯鈍、辦事拖沓。

神清而朗的人,外表給人爽利、幹練的感覺,內里也是邏輯清晰。

這是因為他們身體健康,生命力旺盛,有足夠的思想力和行動力去處理問題。

然而,神的清濁不是定數,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調整。

神愈定,則愈清。這就要看個人所下的功夫。

03

體定

曾國藩崇尚道家養生思想,自稱為「君逸臣勞」。

他說:

「省思慮,除煩惱,君逸之謂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動,臣勞之謂也。」

「君逸」是「靜養」,「臣勞」是「動養」。

靜養即定心安神,動養則是讓肢體活動起來,也就是經常鍛煉。

曾國藩說:「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

既要有活潑潑的胸襟,又要有坦蕩蕩的心境。

《小窗幽記》有言: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

定力是一種意志力、一種明辯力、一種免疫力。

心有定力,則不役於物;保持定力,則篤定明志;涵養定力,則行穩致遠。

來源:網路

_

_

我知道你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羊羊 的精彩文章:

3套超好用晨練瑜伽序列,分享堅持晨練的你!
初學者瑜伽,掌握8個要點,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