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不要抱怨深度閱讀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不要抱怨深度閱讀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唐一(富書主筆)

來源:富書(ID:kolfrc),轉載請加微信fushujr

你的進階,藏在那些讀不懂的書里

01

你的進階

藏在那些讀不懂的書里

這個假期, 許多人因為疫情而只能待在家裡。

除了長肉、看劇、吃吃喝喝,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想最好就是利用這難得的空閑為自己充充電。

疫情總會過去,它對我們的人生,影響總歸有限。

但是你是懶是勤,未來卻會看得分明。

所以,請利用好手上的時間,讓自己變得更有力量吧。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買了一大堆書回家,希望從書本中獲取知識,過了一段時間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多少長進。

讀了經濟學的書,面對投資抉擇,依然猶豫不決;

讀了管理學的書,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還是不懂如何處理;

讀了心理學的書,自己有了負面情緒,照樣沒辦法控制...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的閱讀習慣所導致的。

很多人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進行篩選,將那些能夠即時吸收的知識保留下來,而將那些不能理解,或者比較複雜的內容過濾掉。

這符合人的本性,我們都希望獲得即時的閱讀快感,不希望在讀書中體會知識匱乏的恐慌。

可是長此以往,會導致我們的閱讀遭遇瓶頸。

作家畢飛宇說:讀讀不懂的書不愚蠢,迴避讀不懂的書才愚蠢。

很多時候,真正有價值的閱讀,往往是去看那些「看不懂」的書。

02

深度閱讀

才能看到未知的世界

畢飛宇曾在文章中寫到,他看了很多遍霍金的《時間簡史》,但?「沒一次有收穫」。

每一次讀《時間簡史》,他都讀得極慢,有時候為了一頁,他會耗費幾十分鐘,總覺得自己是在旅行,窗外是皚皚的雪峰,離他非常遙遠,怎麼爬也爬不到。

或許你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讀?

畢飛宇的回答非常有詩意:

我清楚地知道,我這輩子都不可能登上去。

但是,浪漫一點說,我為什麼一定要登上去呢?

再浪漫一點說,隔著窗戶,遠遠地望著它們「在那兒」,這不是很好么?

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個體,我們所經歷的生活,是極為普通的生活。

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少人有著獨特的思維,他們的思想深不可測,超越一般人的理解。一本本看起來艱澀的書,就是他們智慧的結晶。

畢加索有一個特殊的愛好,他愛看愛因斯坦的書,他說:

當我讀愛因斯坦寫的一本物理書時,我啥也沒弄明白,不過沒關係,它讓我明白了別的東西。

是否能讀懂,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打開這些書,試圖用自己畢生所學去了解他們卻依然徒勞無功時,你會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只是滄海一粟,外面還有個如此廣闊的世界。

電影《一一》裡面有一句話:「電影的發明,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讀書,特別是讀有深度的書,何嘗不是如此?

讀經濟學的書,我們能從宏觀的角度,解讀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

讀哲學的書,我們能探尋人類存在的意義;

讀美學的書,我們能了解審美的本質。

如果你因為自己看不懂,而不去了解這些偉大的智慧,那你就錯失了睜眼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的機會。

正如畢飛宇所言:

一個人所謂的精神歷練,一定和難度閱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人這一輩子,除了腳踏實地,偶爾也要仰望星空,哪怕星空離我們遙不可及,但我們知道,星空就在那裡,對我們而言,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03

深度閱讀

帶你走出思維舒適區

小時候,我爸教我下象棋,但我學會之後,總不願意和他下棋,最喜歡和鄰居和我同歲的小孩下棋。

和我爸下棋,他的棋力比我高得多,他總能兩三下就贏我;但和鄰居的小孩下棋,兩個人水平差不多,大家你來我往下得熱鬧,我還總能贏幾盤。

後來,我爸和我說:「如果你想有進步,就要不斷和高手過招。」

和高手過招,很容易就輸,但在輸的過程中,你能不斷看到別人下棋的高招,自己的水平也能提高。

但和自己水平相當或者更低的人下棋,下來下去都是一個樣,不會有多少進步。

讀書就好比下象棋,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讀者和寫作者之間的「過招」:

寫作者拋出自己的思想、文字;讀者見招拆招,不斷理解寫作者的思想,這就是勝利。

如果只是待在舒適區里,天天看自己看得懂的書,你自然可以「百戰百勝」,但對自己水平的提高,卻是毫無益處。

你面對的,只是一個你早已無數次戰勝過的對手,你沒辦法超越自己,達到更高的層次。

久而久之,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你的大腦不能再接納有深度的思想,你只能理解最普通的思維方式,自然只能過著最普通的生活。

IBM首席執行官羅睿蘭曾說:「成長和舒適不能同時存在。」

避難就易是人的本性,在困難和容易之間,我們總是選擇後者。

殊不知,更舒適的道路,意味著停滯,你不逼自己跳出舒適區,看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正如作家張佳瑋所說的:

任何知識的汲取和欣賞都是需要投入學習成本的,閱讀也是一種技巧,需要錘鍊。

別指望世上的一切都是知識的稀粥,熬好了讓你不用咀嚼就可以吞下去。

04

深度閱讀

「量變」也會引起「質變」

現在你讀不懂的書,不一定將來也讀不懂,如果某一天突然明白了自己過去讀不懂的書,那就是一次成長。

李笑來在一次分享中,曾提到一個必須學會的閱讀本領:

一本書,只要必要,即便是讀不懂,也要讀完。

在他看來,讀不懂沒關係,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不理解的部分就如陽光下的堅冰一樣,慢慢在減少。

總有一天,量變會產生質變,隨著你閱歷、學識的增加,你過去讀不懂的書,終於在某一刻理解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頓悟」。

而且,讀書的作用往往是「潤物細無聲」,它內在的智慧,會慢慢作用在你的身上,對你產生影響。

作家楊照就有類似的經歷,他初中時開始看哲學家黑塞的書,每天五點半起床,一行一行,一字一字地讀,但就是讀不懂。

往往早上讀完,晚上問自己今天到底讀了什麼,腦子裡一片空白,完全記不住。

但他就是不服氣,覺得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這些陌生的字眼會變得豁然開朗。

幾年之後,他到了高三,那時候他已經放下了黑塞的書,有一天他無意中在書架上翻出了黑塞的《彷徨少年時》,看到上面有一段話: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于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他只要不違反別人規定的禁令就行了,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鬆。

還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套自己的法則,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楊照嚇了一跳,這就是我自己的信念啊!他繼續翻下去,書中故事的情節他已經非常陌生了,但書中的道理,他卻是再熟悉不過。

當年沒讀懂的《彷徨少年時》,依然一字一句進入了他的大腦,影響了他的感受。

他感嘆:

少年時代最大的珍寶之一,就是極度善感的心,隨時吸收,隨時感應,就算對於看來陌生、疏遠的東西,也不要輕易拒絕。生命擁有比我們想像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不同的東西。

05

3點建議

助你度過這個假期

那麼,如果想從閱讀的舒適區中走出來,獲取更大的進步,我們應該怎麼做?我有幾點建議給你。

第一、??多讀點「略難」的書

所謂「略難」,就是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思想層次沒有達到讀這本書的要求,書里有不少東西弄不明白。

當然,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知識深度和學識不一樣,所謂「略難」很難明確定義。

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這本書讀起來不好懂、費腦子,需要你苦苦思索、查閱資料才能理解,這本書就是「略難」,就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畢竟,童話通俗易懂,看著不費勁,但人這一生不是活在童話世界裡,不可能只讀童話。

多看點自己費力氣才能看懂的書,這對於自己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

二、多看一些自己專業之外的書

很多人看書,總有一種局限性:愛看和自己專業有關的書,或者看一些對自己的職業有用的書。

不可否認,現在社會飛速發展,「實用性」是不少人看書時必須要考慮的事情,他們對於和自己無關的書,往往不會花時間精力去讀,甚至會將其稱為「閑書」。

有人曾在知乎上提問:「看閑書真的有用嗎?」

在他看來,看閑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擴展一個人的視野,但因為缺乏目的性,能記住的信息也偏少,看閑書除了很有趣,真的有用嗎?

作家張佳瑋如此回答:

你也說了,『看閑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擴展一個人的視野』、『很有趣』,如果這還不叫有用,那什麼叫有用?

讀書,就應該像吃飯一樣,營養要均衡,儘可能讓自己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了解不同的領域。

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局限在自己的天地之中,培養出廣闊的視野,對世界和社會有更深度的理解。

三、閱讀,不忘思考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和思考,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不少人讀了書,只看懂了文字,卻沒有用大腦去思考,自然不會在自己的心中留下多少印象。

麥肯錫諮詢公司日本分公司的前任社長大前研一有一個讀書的「1:3法則」:

讀1小時書,就要花3小時去思考裡面的內容。

每讀完一章或者一段,你最好停下來,整理一下剛才讀過的內容,問自己幾個問題:

剛剛這部分,到底表達了什麼意思?

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書中所描述的情況?

以後我的生活如果遇到了書中所描述的情況,我應該如何應對?

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書本才能從文字變成你頭腦中的智慧,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以後面對困難時挺身而出,給予你應有的指導。

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成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閱讀也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通過書本來獲取知識,那請走出閱讀的舒適區,去挑戰那些自己讀不懂、沒讀過的書。

只看那些你能讀懂、喜歡看的書,你就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天地,永遠得不到進步。

前幾天,嫦娥四號飛船順利抵達月球背面,這是人類飛行器有史以來首次抵達月球背面。

這個計劃,一開始遭到了無數人的質疑,很多人都說嫦娥四號在正面登陸就算了,但「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總指揮兼設計顧問葉培建院士卻堅持要在月球背面登陸,他說:

先不要講什麼科學意義、技術帶動,單從邏輯學上看,落到月球背面的科學意義就是一句話:背面沒去過!

這何嘗不是我們讀書的原則:我們看那些沒看過的書,就是因為我們沒看過!

因為沒看過,意味著一個新的天地,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開始。希望大家都能多讀自己沒讀過、讀不懂的書,因為只有一次次的磨礪,才能讓你得到真正的成長!

請記住,不要害怕深度閱讀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作者簡介:唐一,富書主筆,90後職場老司機,專註於個人成長和職場心得,多篇文章全網閱讀量過千萬,立志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現居廣州;知乎@唐一,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書(ID:kolfrc),轉載聯繫授權fushujr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部分圖片來源:2019「大美祖國」全國攝影作品徵集活動

部分圖片作者:文子的風采

掃描下方二維碼,學習更多國學知識

點擊下方小程序報名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劉鑫微博被封事件反思:比作惡本身更可怕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
王陽明教你如何把心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