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法媒:洗衣服產生的纖維微粒已成海洋主要污染源

法媒:洗衣服產生的纖維微粒已成海洋主要污染源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道法媒稱,從極地冰蓋到水下10公里處的馬里亞納海溝,洗衣機吐出的合成纖維微粒正在污染世界各地的海洋。

據法新社2月1日報道,過去一年來,世界已經意識到使用瓶子、吸管和一次性手袋等一次性塑料的危害,因此有數十個國家通過立法限制或禁止使用它們。

報道稱,這些可見的廢物有很多最終會流入大海。它們會聚集到渦流中,把海龜、燕鷗等野生動物緊緊纏住,並像死亡的水母一樣懸浮在水中。

但是專家說,迄今為止,海洋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滌綸、尼龍和丙烯酸纖維的微小顆粒)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引起注意。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伊莫金·納珀說,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的大部分衣服是用塑料製成的」。

她說:「我們會經常洗衣服,每次洗滌都會有大量纖維脫落下來。這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主要塑料污染源之一。」

她還說:「我們如何消除這麼小的東西?」

英國埃倫·麥克阿瑟基金會2015年的一份報告估計,每年有50萬噸纖維微粒流入水道,而每年新生產5300萬噸的紡織品。

據加拿大「海洋智慧」組織說,美國和加拿大的普通家庭每年向環境中釋放超過5億顆纖維微粒。

報道稱,這些纖維微粒的絕大部分(無論它們是否合成纖維)都會在水處理環節受到攔截,但仍有將近900噸流入海洋。而在欠發達國家,有很多纖維微粒沒有受到攔截,從而加入到流入海洋的塑料洪流中。

海洋生物學家說,塑料微粒對海洋微生物的危害,與購物袋對海龜造成的危害是一樣的。

科學家近期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減少洗衣服時掉落的微污染物的數量——除了降低洗衣頻率之外。

非政府組織荷蘭「塑料湯」基金會的活動人士勞拉·桑切斯說:「洗衣服時,可以通過降低溫度來減少影響。紡織品在30攝氏度以上更容易分解。」

她又說:「液態洗滌劑比洗衣粉好,因為洗衣粉有摩擦效應。還有,不要使用烘乾機。」

報道指出,少買衣服同樣很重要。有研究顯示,衣服第一次洗滌時釋放的纖維微粒最多。

總部設在斯洛維尼亞的「星球關愛」公司的創始人莫伊卡·祖潘表示:「這種情況是我們可以制止的。」

她說:「汽車有過濾器,洗衣機也應該有過濾器。從現在開始,生產出來的每台機器對環境都應該是無害的。」

義大利聚合物、複合材料與生物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員弗蘭切絲卡·德法爾科說,處理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對服裝製造、洗滌和污水凈化等每個環節分別採取專門的解決辦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法媒:智能家居設備標準有望統一
美專家:以旅行限制對抗疫情是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