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你和父母的關係,早已決定了你的命運

心理學家:你和父母的關係,早已決定了你的命運

你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你的童年經歷是怎樣的?

你能記起的人生第一件事情是什麼?

發展心理學已經證實,在兒童5歲左右,人格就已經完成了基礎構建,之後整個人生的發展只不過是在這個人格模式上的重複和調整。

正如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所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你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的童年,進而決定了你的命運。

那些「有毒」的父母

孩童時期,我們的一切需求都要依仗父母,而父母的一些行為就像毒藥一樣,摧毀著我們的人生。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想要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足夠好的,對於小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足夠好」的感覺。

父母可以有情緒,但是總的來說要有「穩定的好」。父母「有毒」的行為並不是偶爾心情低落,對孩子發脾氣,而是一種習慣性、持續性的行為。

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她在代表作《原生家庭》中,為我們列舉了幾種「有毒」的父母類型。

1、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的父母總是害怕不再被子女需要。他們希望孩子永遠都不能獨立地生活。一旦子女掙脫他們的操控,他們就會感到極度的痛苦,人生彷彿失去了意義。

這類父母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都給了孩子,所以作為回報,孩子就必須要聽我的,否則就是不孝順。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宋倩就是典型的操控型的父母。

她把女兒卧室和客廳之間的牆改成透明玻璃,方便隨時監視孩子學習。參加冬令營等小事都要替孩子拿主意,最後,女兒被逼成了中度抑鬱。

女兒說:「我覺得這個家就像監獄一樣。」

操控型的父母致力於挫敗子女的每一個決定,如此一來,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很不成熟,他們就能永遠地主宰孩子的人生。

2、言語虐待型父母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孩子的自我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對他的評價是怎樣的。

虐待型父母有兩個主要特點:言語偏激、辱罵頻率高。

有的父母經常侮辱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甚至是作為人的價值,說什麼「笨成這樣,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不知道我生下來你幹什麼玩意兒!」這些都屬於言語虐待。

還有就是辱罵的頻率,把一件小事翻過來覆過去地念叨,即便你說的都對,孩子也承受不了一天到晚地批評。

3、身體虐待型的父母

在孩子不停地哭鬧、挑戰父母權威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都會忍不住打兩下屁股。

身體虐待型的父母通常不是因為孩子犯錯而懲罰孩子,這種父母往往是主動找茬。

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矛盾、對社會的不滿,隨便找個借口就對孩子拳腳相加。

這樣的人有很多是自己成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們既痛恨自己的父母,又把自己父母的做法作為榜樣,將暴力視作解決問題和發泄情緒的唯一手段。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

很多人以為自己成年後,有了穩定的工作和金錢後,會嘗試脫離父母的影響。

在物理空間上,我們的確可以脫離父母,搬出去就行了,但是在心理空間上,我們也許一直活在父母的束縛之中。

蘇珊·福沃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問你自己——假設你接下來需要跟父母在一起待上一個月,你有沒有立刻覺得心裡彆扭、不舒服?

如果你對父母總是有很強烈的消極情緒,頻繁地感到內疚、害怕、憤怒、難過,那麼基本可以肯定,你仍然活在父母的束縛中。

想要徹底脫離束縛,最重要的就是將自己心中的一切向父母表達出來。

你要告訴父母,你已經完全明白了他們過去對待你的方式。你還要告訴他們,對此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的做法怎樣影響了你的生活,以及今後你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

總之,這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新規則的制定。

很多人會恐懼這樣做,或者會感到羞愧,如果你無法當面開口,寫信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可以的。

你可以在信中反覆修改語句,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表達清楚。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童年時,我們無法選擇,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選擇把命運握在自己的手裡。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哪個年齡段的女人,最需要男人?心理學家答案很一致
心理學:真正的高情商不是精明圓滑,而是把自己當「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