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親人都很自私、沒人情味兒,請堅持做這3件事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親人都很自私、沒人情味兒,請堅持做這3件事

一個人性格、三觀、行為習慣的形成,和周圍人是脫不開關係的。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的話,我們不難發現,身邊的親人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若親人都很善良、友好,有著種種良好的品格,我們也會深受影響,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但若是親人都很自私、沒人情味兒、情緒起伏大,我們這時就需要為自己的性格而擔心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身邊的親人很自私,心理學家建議,請堅持做這三件事。

建立自身的邊界

一個人內心邊界感的建立,主要取決於幼兒時期與養育者之間的成功分離和獨立。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都帶著自己的痛苦和磨練。

我們在幼兒時期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往往比較親密,一方面是由於人類在幼兒時期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母性使然。

倘若一個人一直停留在與母親的無邊界共生狀態之中,這種狀態可能會逐漸演化到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係層面,形成一種沒有「自我邊界感」的狀態。

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在於「獨立自我」的存在,「自我」則意味著一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一個沒有獨立和主體的個體,隨時可能將面臨著喪失權利和尊嚴的危險,甚至任人踐踏侮辱。

家庭治療大師Minuchin提出,在一個人擁有健康親密關係的家庭中,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有足夠的「滿足感」,並且,每個成員都具備「獨立性」。

這種邊界感的建立絕不是漠不關心、遠離親人的體現,而是在相互融洽的氛圍中,彼此關心、尊重、理解,認同每個人所具備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

只有當我們改變不合理的邊界後,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才不會依附於他人的評價之上,會獲得更多的自我滿足感。

同時,

與原生家庭分離,才能使個體與家庭以外的人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一個具有主體性和獨立性的「自我」才會真正的成長和發展起來,並從中體會到作為人所應該具有的尊嚴和自由。

開始新的相處模式

很多時候,親人是自私的,會帶給我們消極影響,然而,親人不能被自由選擇。

因此,當我們與親人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和諧時,最合理的方式就是與親人開始新的相處模式。

首先,我們要尊重自己的立場,可以主動向親人表明對方的哪些行為和語言已經傷害到自己了。在這個過程之中,應該控制情緒,而不是用他們對待你的方式去攻擊他們,這很有可能會導致事態越來越嚴重。

新澤西蒙茅斯大學的哲學博士Alan Cavaiola曾說,「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這會直接性決定他們的行為方式。」

如果親人始終不肯改變自身的習慣,帶給你的感覺每次都一樣,那麼請重新審視你的期望值,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失落感很重要,不應該總想著該如何還擊對方,而應該集中注意力問自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應。

找尋影響自己情緒的觸發點,堅持自己的立場,改變自己的看法遠比讓別人做出改變要容易得多

讓傷害到你為止

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童年早期的經驗都將清晰地印刻在大腦之中,它雖沒有語言的編碼,但其影響可能伴隨終生。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口欲期主要學會區別我與非我,形成安全感,對應悲觀、退縮、猜疑。心理問題或不適應行為的本質是本能的釋放受到阻礙產生的變形,如:情緒極端、行為問題或各種身體反應。

在我們成年後,會擁有治癒內心創傷的能力,孩提時,身邊親人無形中影響我們的負面傷害,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是時候了,該走出來了。」

長時間面對冷漠的親人,孩子內在的心靈是非常渴望被重視的,但我們就不要再繼續效仿親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了,我們應該自覺承擔責任,用獨立自主的人格來面對親人。

如果你總是沉浸在過去的陰影之中,只會重蹈覆轍,不斷陷入惡性循環,也會影響著你的伴侶和後代。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些苦難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價值。你唯一需要做的是:讓傷害到你為止,為自己承擔後果,無人替你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科普:擇偶,其實就是在婚姻市場上匹配資源相同的異性
面試官:我褲子拉鏈開了,你應該怎麼提醒我?正確答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