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在生活中修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在生活中修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不論環境如何,

潛心於內,善自用功。

即便光陰磨人,

人追求真理的精神,

當如英國文學家Tennyson《雄心》中描述的:

光陰與命運頹唐了幾分壯志,

終止不住不老的雄心,

去努力,去探尋,去發現,

永不退讓,永不屈服。

馬克斯·韋伯的一句話也是足以勵志:

靈魂不經過寂寞和清苦之火的鍛打,

完全煉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來。

所謂寂寞和清苦,

是學修過程中最富尊貴的挑戰,

充實而悲壯。

知識,充實自己心間的感覺雖然很棒,

但卻不能容許自己靈魂無法安放的困窘。

曾幾何時,懷著高遠的夢想,

遊歷書山學海之中。

驀然回首時,

原來知識的積累與哲學體系的建構,

並非生命終極的歸宿,

更不是靈魂的安放賴以為基礎的堅實平台。

佛法教理,是讓我們明白:

通過「觀心」的方法,來擴大並深化生活。

你沒有觀心的力量,

你就時不時地會埋沒在自己世界的

思想上、見解上、情緒上。

觀,就是意味著超脫出來,

客觀照見自己的言行舉止、所思所想,這叫做觀。

我們通常說「客觀」,

也有這層解放自我的含義在其中。

因此對任何事情,如果客觀一點,

事情就好辦多了,清晰多了。

倘若不客觀,主觀意識重,

就會連續產生「我執」、「法執」,

從而帶來各種的後續問題。

很多經典都在告訴我們,

修行無非對治我們這顆妄執之心。

「制心一處」,正念觀照;

「無事不辦」,無事,即是貴人。

尊者的心,是安分的。

凡夫心,若不制伏,就不安分,

心猿意馬,引領我們到處狂奔亂跑。

也因心靈不安,

我們才會到處去找書、找經典讀,

無非就是為了圖一個安心。

如惠可祖師找達摩祖師,

就圖一個安心。

通過讀書、學習,聽解釋、看解析,

理論通達了以後,

我們說:「哦!原來如此!」

內心世界的困惑就消解了。

不僅僅是到此而已,

接下來要去親身體驗,修行實證。

修行,就是讓自己的心安穩,

將自己的心安頓,住第一義而不動。

心安頓下來之後,

才能夠有更大的觀照智慧產生,

就是有止靜,才可觀自在。

必須得透過心地培養和禪修訓練,

才能習慣成自然,

去除人我之見、粗重習氣,

從而建立安定祥和的心靈。

人生的腳步,常常走得太匆忙,

所以我們要學會:

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

沉下來平靜如海,定下來靜觀自在。

心境平靜無瀾,萬物自然得映;

心靈靜極而定,剎那便是永恆。

正念,念念相續。

正念當下,當下便是永恆。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漢地佛教修學的兩個現象
南宋劉松年《老僧補衲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