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那個和鍾南山比肩的李蘭娟,有多厲害?

那個和鍾南山比肩的李蘭娟,有多厲害?

你所關注的 -不只是一 個公眾號

2020.2.13▏顏小乙

顏小乙(niduDJ)

第一次知道李蘭娟,是在一則官方報道上。

報道上說,十七年幾經風雨,國難當頭時,仍白髮相見。

說的就是李蘭娟與鍾南山。

她被稱作這17年里,唯一可以和鍾南山齊名的人間「聖手」。

(鍾南山與李蘭娟共同參與防疫會議,神情嚴峻)

17年前,非典肆虐,是他們臨危受命,率兵出征;

如今2020年了,武漢疫情危在旦夕,再度出生領銜,還是他們。

鍾南山84了,開往武漢的動車上,他曾是「最美逆行者」;

而在除夕夜迅疾趕路,迅速抵達北京防控一線的李蘭娟院士,亦是我在這個嚴峻冬日見過最美的身影。

老人家73歲了,含飴弄孫的年紀,還在為這片再遭劫難的神州大地殫精竭慮。

時光從來不饒人,當鍾南山再遇李蘭娟,這兩個老人,就是我今年最大的淚點。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個17年,能留住這些白髮暮年的人民英雄。

但是有的人,真的光活著就是寶藏。

李蘭娟是紹興人,1947年9月13日,她出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夏履鎮的夏履橋村。

魚米之鄉,戰亂之地,出生在那個年代裡的人,眼裡都見過傷痕。

她的家境十分微寒,父母都是面朝黃土的鄉下人,在她幼年間,父親更是早早得了眼疾,家庭重擔,一早就壓在李蘭娟和母親的肩膀上。

我不知道你們可曾了解過極貧人的農村,也許從那個時候,父親的病,就是她咬牙刻在心底的苦。

還好窮鄉僻壤不絕人,李蘭娟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聰慧和堅韌。

因為家境貧寒,她的初中,曾有一段時間是輟學在家讀的,一邊幹活養家,一邊自學,就是幼年李蘭娟的真實現狀。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仍然展現出了驚人的努力與天賦,中考後,她被省重點中學——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現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破格錄取。

家裡只有5元錢的李蘭娟,在這個時候受到了太多人的幫助.

教過李蘭娟的紹興一中老師,專程從紹興城趕到夏履橋山溝,力勸她繼續讀下去,杭州一中及鄉村眾人,更是一力扶持,支持她讀完了高中。

生活雖苦,但是這人間的善和難,卻早早刻在李蘭娟的血液里。

高中畢業後,她放棄了高考,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回歸了生她養她的夏履橋村,

那個時候她高中畢業,已經算是少有的知識分子,鄉里安排的,是到夏履中學做代課老師,工作很輕鬆,還有工資,無疑是一個普通家庭里的女孩子,最適宜的出路。

她卻在教書之餘,自學成了一名「赤腳醫生」。

這是李蘭娟醫學生涯的起點,在一個閉塞落後的鄉村裡,圍繞著家家戶戶因常年貧苦落下一身病痛的,最底層的人們。

李蘭娟自學醫術,將整本經絡書背得滾瓜爛熟,步行千里聯繫浙江省中醫院自學針灸,漏夜苦讀,將一手針灸學的出神入化。

沒有設備,就學最簡單的針灸;

缺少藥物,就親自嘗百草,半年多時間裡,幾十種藥材爛熟於心,足跡踏破荒山野郊。

在她做「赤腳醫生」的日子裡,全村400多戶,無論哪家有人生病,李蘭娟都會風雨無阻地上門診治。

在當時的村裡,扎著辮子,背著藥箱走村串巷的大姑娘李蘭娟,就是鄉村裡,神仙一般的存在。

村子裡甚至流傳這樣的歌謠:

李醫生,活菩薩,好人有好報!

一定是因為這段艱難的鄉村游醫史,所以才有後來那麼多敢為天下先的壯舉。

出身於草堆里的女兒,心底早已濺滿柔情。

1970年,小有名氣的「赤腳醫生」李蘭娟,終於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深造。

那一年,她23歲,沒讀過一天正經醫書,卻已救死扶傷多年。

一代名醫,終於從中國最樸素,最艱難的底層世情里,一路野生野長,光芒四射,來到了堂堂正正的醫學聖地。

說起李蘭娟,就不得不提肝炎。

中國曾被稱為世界第一乙肝大國,這個傳染性極強的病毒性疾病,曾經讓國內無數醫者怯步。

上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而極強的傳染性,更是讓人談「肝」色變,中國在肝炎治療的領域上,幾乎禁區。

第一個為此發聲的,正是李蘭娟。

她說,要在十幾年後將我國徹底摘掉乙肝大國帽子!

這一份聲明背後,是夜以繼日的挑戰和成千上萬與死神掙扎的乙肝患者。

李蘭娟曾回憶起這樣一件舊事:

「30年前,我還是一名普通的住院醫生。當時,經常有肝衰竭的病人被送到醫院,病人家屬跪在我面前懇求救治患者,但是我沒有辦法。」

她說,「有個20多歲的年輕人進院不到10天,黃膽迅速上升,消化道大出血,鮮血淋淋,人很快就沒了。」「

當時我們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著出來。」

對於醫者來說,沒有什麼比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更為折磨。

不甘心的李蘭娟,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這一難題中。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她給醫學做出的,最偉大的答覆。

中華醫學會2006年的《中國乙肝患者生存和治療現狀調查報告》曾指出:

中國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乙肝病毒攜帶者,而全球總共只有4億乙肝病毒攜帶者,中國就佔了四分之一。?

而在1992年開始,李蘭娟及她的團隊已經開始對新生兒進行乙肝疫苗接種:

「現在的調查數據顯示,22歲以下的年輕人裡面,乙肝病毒攜帶者不到1%,22歲以上的則超過7%,體檢查出的攜帶者,都經過了有效治療,有的完全康復,有的攜帶的病毒沒有傳播性了。

不止乙肝疫苗,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就創建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為肝移植前、後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從談「肝」色變,感染即死亡的第一肝病大國,到如今,可預防,可治療,可控制.......

中國的肝醫學史上,將永遠記錄一位以身涉險,以一己之力挽救成千上萬中國人性命的女戰士

李蘭娟醫生不止是乙肝病者的恩人,更涉足中國傳染病多個領域。

無論是禽流感,艾滋病,還是03年的非典病毒,亦或今日的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說,哪裡最危險,哪裡病毒最猖獗,哪裡,就有中國傳染學專家,李蘭娟。

早在鍾南山奔赴武漢之前,李蘭娟已經埋首實驗室數日,正是她,以最快速度向國人呼籲:

「病毒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病毒可通過酒精與高溫抑制」

中國能夠迅速採用酒精消毒和口罩防護,遏制病毒蔓延,這一份應對背後,正是這位與病毒賽跑,爭分奪秒的老人。

她被稱作醫學界的鐵人,曾創下幾日不眠不休輾轉幾地救治病人的「記錄」;

她亦是中國醫學屆的良心,以一己女兒身,擋在了無數病毒張牙舞爪的第一線。

請記住她的名字,這個出身貧苦,從赤腳醫生一路走到與傳染病對抗一線的偉大院士。

「過去讓很多國家都束手無策的艾滋病,傳染病,如今在中國,都得到了良好的預防與控制,每救一個人,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李蘭娟」

除夕之後,微博突然被這樣一張圖霸屏。

最開始流傳的,就是李蘭娟院士的朋友圈,她俏皮的說道:今天我輕鬆了,可以不燒年夜飯了,由鄭院士替代,手術刀改廚刀。

當時她剛從北京防疫一線趕回杭州,馬不停蹄。

她說「我剛剛從北京回來,已向國家提出來,帶隊去支援武漢。

這頓飯,是家人為她踐行。圖中的鄭院士,就是她的丈夫,亦是我國著名的器官移植外科學專家——鄭樹森院士。

他曾被稱為中國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而在本該團圓的新春佳節,他圍上圍裙,拿起菜刀,為即將走上前線的愛人,做一頓家常便飯。

他們都老了。

風雨同舟幾十載,忙著救死扶傷,臨到暮年,也沒時間坐下來,好好看一眼芳華不再的彼此。

他們是大學同學,相識於中國醫科大學,亦相戀於戰場般的醫院。

他沉迷於她的堅韌,她亦傾心他的專註,他們的愛情,充斥著忙碌與愧疚,卻從來是大愛無聲。

兩人工作都很忙,這麼多年來,雖在同一家醫院工作,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時間,卻僅僅是起床後到上午8點到醫院前這一點時間。

早餐,是兩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頓飯,談話的畫風卻宛如尖端會議:

鄭樹森:「有個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給他做器官移植!」

李蘭娟:「下午有個學術報告要發言,我中午飛機去北京!」

他與她的愛,是理解,是支持,也是無奈。

她常常吐槽他做家務不行,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鍋的時候還不等水開……

他就打趣她,什麼家務也不做,算不上賢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頓飯,所有心思都撲在了工作上。

但是今年,連大年30這一頓也沒了。

她奔赴在抗擊疫情的路上,而他,就像以前無論多晚也等她下班那樣,什麼也不說,只是顫顫巍巍開始為她踐行。

他老了,做飯開始不利索;

她也老了,熬不起夜,不再像年輕當赤腳醫生那會麻利,但是疫情山崩海嘯,他們沒有一個人退卻。

他和她都是各自領域的大神,比起醫術,卻更有著金子般的大愛。

什麼叫醫德?

大概就是盛世太平,他們甘願用一生韶華,一生犧牲來負重維繫。

在抗擊病毒之餘,李蘭娟還在丈夫的支持下,做了這樣幾件壯舉。

他們從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樹蘭醫療集團,並創立了樹蘭醫學獎

夫妻倆每年捐出大量工資,鼓勵培育在醫學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傑出醫學科學家。

李蘭娟73了,不剩多少個17年。

但是她的「樹蘭醫學獎」,卻將永遠培育著一批一批醫德傳人,隨時準備著為人民的健康,為人類醫學事業,召必回,戰必勝!

在李蘭娟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時,她還做過這樣幾件壯舉:

一,每兩年為農民進行一次免費健康體檢。

二,全面推進浙江的合作醫療。將鄉村社區醫療報銷50%。

三,實施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就可以享受責任醫生免費上門服務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項公共衛生服務。

數據是冰冷的,我卻從中看到了一個真真正正出身農村,感受到社會底層艱難的人,在用她一點一點的大愛,燃燒成無數人的希望。

如今,武漢疫情已全面爆發。

微博的實時疫情地圖裡,中國這隻大公雞,在一日比一日鮮紅。

疫情在中華大地肆虐,但是73歲的李蘭娟院士,還帶領著她的團隊,一刻也不鬆懈地在打著這場「不見硝煙」的戰役。

我們從未像這一刻這樣,感恩著他們的存在,也依賴著他們金子般的付出。

李蘭娟回應分離毒株

盛世太平時,沒有幾個人會記得戰士的付出,無論是鍾南山還是李蘭娟,他們不過是一抹隨著歲月逐漸褪色的身影。

但是國難當頭時,他們就是最避無可避,首當其衝的逆行人。

他們也是人,會疲憊,會心痛,會感染病毒,隨時有可能倒在一線的戰場上。

在此拜託大家,一定要「謹遵醫囑」:少串門,多消毒,勤洗手,戴口罩

為國家少添一份麻煩是一份麻煩,少增加一個病患是一個病患。

當我們隔絕在家按耐不住時,再想想日夜不休,爭分奪秒在一線的鐘南山,李蘭娟,他們有多疲憊,又有多久沒能好好睡一覺。

87歲的鐘南山還坐鎮一線;

73歲的李蘭娟還在實驗室日夜奮戰。

他們,就是我們不恐慌的理由。

《肖申克的救贖》有這麼一句經典台詞: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到達,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

正是有這樣的國士在前,我們才始終看的見光明的方向。

「我們不可能全都做英雄,總得有人坐在路邊,心懷希望,當英雄經過時為他們叫好。」

2月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鍾南山,李蘭娟院士,17年後再出征,千萬保重!

致敬所有鍾南山與李蘭娟這樣的時代男神女神!

THE END

作者簡介

顏小乙

顏小乙。90後女碩士,曾旅居青藏高原3年。用犀利的視角看世界,用溫暖的心態看人生。關注顏小乙(ID:niduDJ),和100萬新女性做閨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見 的精彩文章:

朱丹主持翻車,被罵閉嘴:野心大沒錯,但請讓自己「名副其實」
武漢疫情爆發12天:這17個普通人的故事,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