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你想從精神上徹底擊垮一個人,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想從精神上徹底擊垮一個人,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史學名著《歷史》一書的作者希羅多德(Herodotus)曾說過,「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用心理學術語翻譯過來,就是指要想從精神上徹底擊垮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去給他施加壓力,而是為其營造一種巨大的心理落差。

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談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不僅揭示了人們的生活慣性,還指出了人們心理上的不良習性以及價值取向。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Maslow)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其中自我實現是人最高等級的需要。

他指出,人們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高峰體驗"的情感,此時人們的狀態表現得最完美、最和諧。而當一個人賴以生存的夢想破碎時,這種心理落差會徹底將他摧毀。

心理上的巨大落差通常會被我們無限放大,導致我們對生活變得越來越消極,精神容易緊張。

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認為:

每個人內心都渴望被人關注,而當一個人正經受身份上的落差時,他們會本能地去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

在看到周圍人嬉笑時,總會認為他們是在嘲笑自己,進而變得更加緊張。所以,他們會選擇逃避現實,將自己封閉起來,這反而加深了他們的失敗感。

心理落差導致控制感喪失

當我們某個時間段經受了較大的心理落差後,我們對當下生活的控制欲會逐漸降低。

控制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生活的安全感,很多時候,適當的控制欲能幫助我們提升自信心和對生活的熱情。

但當承受的心理落差過大時,我們在固定的生活圈子裡往往表現得非常低迷。比如,對生活失去了熱情,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活下去。

「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防禦機製表示,當人們在經歷了一個很大的人生起伏後,通常會出現應激性的防禦機制,即將失敗合理化來減輕內心承受的痛苦。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精神」就是如此,用合理的理由來緩解內心痛苦。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种放棄人生追求的行為,只能暫時逃避問題,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並且久而久之,我們的自信心會越來越低,最終喪失對生活的控制感。

過度沉溺過去影響當下生活

心理防禦機制理論中,人們還有一種下意識自我保護機制,那就是「倒退」。

具體來說,就是指通過回憶過去的美好,緩解從當下生活感受到的緊張和焦慮感。很多時候,我們回憶的那些美好時光都是短暫的聯想。

但對於經歷過巨大心理落差的人而言,挫敗感讓他們可以抒發心中的鬱悶,他們會更加懷念從前自己意氣風發、成功的時光,但這種回憶通常都是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的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回憶過去時通常都是以第三人稱進行的,這就使我們在回憶時容易產生錯覺。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會出現與實際信息不相符合的「虛假記憶」,我們的大腦通常會自然地為記憶做一些修飾,而經濟學中的「峰終定律」表明,人們能準確清晰地對事物記憶只出現在體驗高峰期和結尾。

也就是說,我們的記憶通常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如果過度沉溺於這種虛幻性的回憶中,反而會加深現實中的挫敗感,這種回憶甚至還帶有一定的成癮性。

心理建設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經歷過較大的心理落差後,都很難再重新站起來。因為這需要去正視自己的錯誤和重建自信心,也就是需要具備強大的逆商。

在認知心理上,能重新站起來的人往往都具備強大的執行力,並且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心理建設。

經歷過巨大心理落差的人,內心會留下對失敗深深的恐懼。

對於每個人來說來心中的恐懼都是出自一種本能,如果要擺脫這種恐懼感的話,就必須忘記從前。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我們越是處於絕境中,就越應該激發出某種本能

因此,能擊垮一個人的,通常不是外在的變故,而是我們的內心狀態。在面對任何困境時,我們都應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以及堅韌的性格,這樣才不會被輕易摧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將「美與好」聯繫在一起是人的本性 | 心理學解析:顏性戀
心理學家:你之所以不被領導器重,是因為太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