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那些童年階段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有出息

心理學家:那些童年階段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有出息

你的母親有對你說過這樣的話嗎?——你是我的全部,我就是為你活著的。

你在家裡有自己的房間嗎?父母允許你反鎖房間的門嗎?

沒有界限的家庭

缺乏界限關係的情況在中國家庭中尤為常見。

一位網友的小姨半年前因為老公出軌離婚了,兒子今年準備高考,所以這件事一直瞞著所有人,兩人還是假裝夫妻。

今年年初小姨家請客,有個親戚在她家左瞧右看,不巧的是,被她從櫥櫃里翻出了文件袋,裡面裝的就是離婚協議和離婚證。

她偷偷地拿著離婚證去問小姨的母親,不知情的母親被氣得跑去質問女兒。

在小姨和母親對質的時候,這位親戚還在跟其他不了解情況的人解釋。

後來小姨的母親高血壓發作,進了醫院,她離婚的事也鬧得人盡皆知。

更下作的是,這個親戚經常在飯桌上,莫名其妙提起小姨的事,說要給小姨介紹對象。

最後,網友的小姨跟這個親戚斷了關係,從此不再往來。

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位來訪者名牌大學畢業,但是收入很低,而且身體也不好。

經過分析發現這位男士還有兩個兄弟,父母對他們說:我們都老了,以後你們三個誰混得好,誰就養家。

正是這份「責任」讓他不敢變得優秀

這正是缺乏界限意識的體現,如果你優秀了,整個家庭都會來依賴你,你的優秀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大家。

所以,和父母關係嚴重親近的人,可能會因為背負太多而害怕優秀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說過: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健康的關係是有權利說「不」的關係

當我們優秀之後,自然有義務回報父母,如果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較上進,只是沒有機會,我們當然可以出手相助。

不過,最健康的關係是這些全部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之上。

粘稠的共生

共生的意思是,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們的事。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將 6 個月前的嬰兒期稱為正常共生期。意思是,只有這個階段的共生,才是正常共生,以後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

正常共生的基礎是,嬰兒是無助的,能力是最差的,他必須和媽媽共生在一起,依賴媽媽的幫助,通過「剝削」媽媽才能生存下去。有些媽媽甚至可以感覺到:寶寶好像要完全霸佔自己,時刻在一起,不過在嬰兒時期,這都是正常的。

那什麼是病態共生呢?很多媽媽和父親會說:我家孩子沒有秘密,什麼事情都跟我說,日記也給我看。其實這樣是不正常的。

擁有健康人格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界限和隱私,即使是父母也沒有權力侵犯自己的空間

但是很多家長都會抱著這樣的想法:你吃我的,穿我的,你的命都是我給的,你怎麼能對我有秘密?

確立自己的界限

共生關係也是剝削關係,父母以關心為名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和隱私。走出共生關係,可以從小事做起。

武志紅老師舉過一個例子:

有位母親曾經有一次非要等孩子加班後回家吃飯,孩子告訴她不用等,結果當孩子晚上八點多回到家才發現家人都沒吃飯在等自己。

這時他有種強烈被綁架的感覺,其實母親潛意識是想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早點回家。孩子直接和她說:今晚我不吃飯了,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我也不吃。

有的人會覺得母親是在關心孩子,孩子這樣做是某種程度上的「不孝順」。

中國人特別在乎「孝」字,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孝文化。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需要放棄自我去成全他人,即便這個人是我們的父母

有些人看了這段話有可能會不舒服,畢竟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孝」。

不過,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人因為一個「孝」字而毀了自己的人生,我們是時候重新審視下自己的家庭關係了。

如果你感覺父母在企圖控制你,你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隱私,那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確立自己的界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50歲左右還在單位上班,會不會有點「難受」?
心理學:為什麼現在男生普遍不追求女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