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太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太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遇到別人的求助,我們會出於善意,儘可能去幫助他們。

但有的時候想要拒絕,卻難以開口,以至於最後做了一些違背自己內心意願的事情。

這時,我們便會思考,是社會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是我們太過善良了嗎?

關於人性本能的研究一直是心理領域中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拒絕看似就一句話的事情,但往往又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彷彿內心有一場辯論賽一樣,作為正方的你想要拒絕,可是反方的自己卻不斷地找理由來說服自己。

心理學上將這些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太考慮別人感受的人稱之為討好型人格或者是聖母型人格,而這兩類人格均呈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討好(Flattering)型人格:每次拒絕別人的要求後會感覺自己犯下了彌天大錯,愧疚感強烈

聖母(Notre Dame)型人格:對別人的感受很敏感而忽視了自己,總是把行善作為唯一的準則

為什麼怕說「不」?

拒絕別人需要勇氣和技巧,它是社會交往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這些始終不敢拒絕別人的人,在生活中普遍會有諸多的負面情緒,並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通常情況下,人在沒有完全熟悉對方之前不會拒絕別人,這是出於禮貌和尊重,但是有部分人,心裡十分想要拒絕,但嘴上卻無法說「不」。

其實,害怕說「不」的心理,是潛意識中自己主觀上太過看重別人的評價,拒絕別人未必會傷害到他,根源上是自己內心接受不了被人拒絕,認為別人受不了拒絕而不敢說「不」。

害怕說「不」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幾點:

被拒傷害

害怕說「不」的人,在他過去的成長經歷中,一定也被人拒絕過,甚至是伴隨著「不許你做這樣的事情!」、「你不可以這樣!」的氛圍。長期下來,人的思維和思想受到制約,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

你的所作所為無形之中都被一種力量操控著,總是會想起「你不能!」、「你不可以!」的指引,潛意識中會形成與拒絕相關的情況,為達到不被拒絕或避免說「不」導致的懲罰。

人的個性中會逐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使你不得不服從,但內心又非常厭惡,從而產生種種焦慮,這是害怕被拒絕的最初始創傷。

依賴和焦慮癥狀

每個人都有依賴心理,只是所依賴的對象和程度不同。人的依賴情況與焦慮息息相關,即,當你對某人產生過度依賴情結,就會產生害怕失去他的恐懼。

而害怕說「不」,也正是人的依賴性和焦慮造成的。這裡的焦慮不僅僅是原生家庭體驗的原始焦慮,而是步入社會後對他人產生的依賴和焦慮。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重要人物給予他人格上的關注和肯定的,若是他沒有獲得這種認可,便會埋下自卑的種子,產生渴望被重視的需求。

脆弱的自尊

我國文化中的「面子」,造成了人們高度重視自己的「臉面」,這些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

過分看重「面子」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顧及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文化形成的人際行為準則,根源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羞恥文化也是束縛內心的枷鎖,部分人性格軟弱、敏感,在極講究面子文化的環境中長大,便容易倍受人際焦慮的折磨。

這是完全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的,對自我價值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他人的印象上,會過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包括對方的需求

以「討好」為代價的幫助是壓抑自我,必然會逐漸感覺自己是為別人而活,也會產生拒絕別人的願望,但欲求不能。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使他無力承擔被拒絕的後果,唯有在迎合中,才能感覺自己是善良的,才能避免人際交往中的焦慮。

過度善良

我們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在能力上超過常人,總是犧牲自我價值和利益。

也許他們因為自己的過度善良,會暫時性得到他人的讚美,而失去主觀意識能力的他們,還會為這不懷好意、別有用心的誇讚而暗地高興,更加堅定了他們持續性犧牲自我的觀念。

事實上,他們的付出遠遠超過他們獲得的肯定。

接受一個人不容易,拒絕一個人也同樣不容易。如果這件事情你極不情願做,也請順應本心說「不」。違背內心的聲音,在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但會產生諸多負面情緒。

學會拒絕,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一種自我保護,一種順應本心的呼喚,更是成熟的人際交往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微動作心理學:這七種坐姿,早已暴露了你的性格
心理學家:對於性格懦弱、內心脆弱的人來說,改變需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