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總教孩子「謙讓」?父母要警惕「登門檻效應」,把握好度是關鍵

總教孩子「謙讓」?父母要警惕「登門檻效應」,把握好度是關鍵

千百年來,"孔融讓梨"的美德故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了父母的這種要學會謙讓的品德教育,等到他們長大了便把這個理念灌輸給他們的子女。謙讓體現出來的心胸寬廣、關照他人內心的品德魅力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能受他人的歡迎和喜愛令我們廣納朋友。

不可否認,謙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但是,請不要教孩子無原則地謙讓!

桃子媽媽就經常在家的時候,向桃子灌輸要學會謙讓的思想。因為家裡有個比她小兩歲的弟弟,打弟弟一出生起媽媽就跟她說以後要照顧好弟弟,多讓著他點。

到了弟弟大些的時候,弟弟就總喜歡去搶著姐姐的東西玩,桃子也多數因為弟弟小的原因都讓給他。媽媽買了倆姐弟都愛吃的零食,弟弟總是占著大份,有時候媽媽買的分量少了,桃子會懂事地說:"沒事,給弟弟吃吧我不要。"其實卻嘴饞地很,但也習慣性地捨棄自己的喜好。

有一回六一兒童節,老師之前承諾給班上的小朋友說的:"哪位小朋友的表現好的,老師每次會給她蓋一朵小紅花,到了六一兒童節那天前五名的寶貝就可以挑選你們喜歡的禮物。"桃子本來就是乖巧懂事的孩子,聽到老師說有大獎之後更是學習得更認真,結果紅花榜上排名第一。

老師今天就把禮物給帶來了,在堆滿了糖果和其他小獎品中,桃子和其他小女孩一眼就看中了老師拿出來的一套公主套裝,其中一個小女孩尖叫道:"哇,快看,艾莎公主誒!"引起了女孩子群里一陣躁動。

接著,老師開了口:"今天是兌獎的時刻了,小朋友們看這台上的禮物呢是給我們小紅花榜的前五名的獎品,排前面的同學有資格先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按第一第二這樣上來……"老師又接著介紹獎品、名單、鼓勵他人要向他們學習等等。

這時桃子媽媽注意到一個小女孩在桃子的耳邊說起了悄悄話,隨後桃子聽完面露難色,似乎猶豫不決地在做什麼決定,只見那個女孩子露出幾近哀求的眼神看著她邊搖著她的手臂,桃子無可奈何地點了頭,女孩子立即臉上神采飛揚。

後來,桃子第一個上去領獎,在她心愛的公主套裝前停留了一會,卻拿了一本森林繪本,她那種渴求和戀戀不捨的神色讓媽媽一下子明白了事情是怎麼回事,也大概知曉了剛剛那兩個小女孩的談話內容。

在放了學同孩子回家的路上媽媽明顯察覺到孩子心裡的難過,桃子一路沉默不語。

女兒的做法讓她無比心疼,因為她知道孩子有多麼懂事,因為老師的一句話她學習的動力多麼強烈自覺,她也透過孩子眼裡的炯炯目光看得出她有多麼想要那份獎品。可她卻這麼無條件地對他人拱手相讓。

桃子媽媽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桃子爸爸,結果爸爸說了句:"這不是你教出來的嗎,讓她對他人謙讓不是常常掛在你嘴邊嗎?"

爸爸的話敲醒了桃子媽媽育兒的警鐘,是否她讓孩子一味的謙讓是在"害了她"?

心理學上很久前有人提出了"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那麼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點的要求時,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

這種意識可能是出於避免認知上的不懈協調或者不想改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如果孩子習慣地謙讓,在別人心目中"老好人"的形象就會越根深蒂固。別人起先可能只要求你的孩子幫她做舉手之勞的小事,而後漸漸地抬高他們幫忙要求的門檻,直到他們覺得從你這裡獲得什麼都變得理所當然,甚至他們會認為你完全不會在乎也不見得會對你的孩子多心存感激,只是他們眼中的"軟柿子"、"老好人"、可褥羊毛的對象。

無原則謙讓,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一切都不如別人重要。長期下去,會形成討好型的性格,自信心不足;不滿、悲傷的情緒不能充分表達,導致情緒壓抑。

所以,無原則的讓孩子一味謙讓,孩子往往會習得隱忍退讓、不知拒絕,而他人也可能會認為孩子懦弱好欺負,變本加厲對孩子提要求。

最終,受傷害的卻是那個習慣於"讓"的孩子。

真正的謙讓,從來不是在外界壓力下,迎合別人、委屈自己做出的違心選擇,而是由內而外的主動分享。

教會孩子有原則的謙讓,也是父母的必修課。我們不妨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強迫孩子分享

謙讓和分享無疑是會受到認可和歡迎的,所以哪怕是思維處在自我中心期的孩子,出於被同伴接納的需要,他們也會主動去分享自己願意分享的東西。

有時孩子小氣和不願謙讓,不過是爸爸媽媽站在道德至高點上做出的錯誤判斷。

網上有位媽媽說一開始她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自私自利,在家和別的孩子玩時媽媽叫他把自己的玩具借別的小朋友玩下他絲毫不讓,甚至會因為別人搶他的玩具而大打出手。但在觀察孩子一段時間後她驚訝的發現,其實孩子在玩完了一番後他也會拿給其他小朋友分享。

這位媽媽曾經反思後發現,自己的孩子並不是不懂謙讓,他只有在自己喜歡或正在全神關注玩的玩具,別人來搶時,才不會給。

所以,學會尊重孩子的每一個選擇,其實是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

2、改變一味謙讓的習慣,讓孩子說出"我想、我要"

無原則的一味謙讓容易讓孩子發展成一個不好意思拒絕他人的爛好人,這種過分取悅他人的濫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價,譬如活在對害怕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充滿自卑、失去自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於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

一家夫妻關係中心負責人說:"如果某人太順從,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沒有自己的聲音,那就容易受人欺負。"阿布斯說,要改變這種長期以來的行為,習慣需要"痛苦的努力",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恐懼和擔憂。此外,專家還建議要改變"好人"形象就得努力學習為自己說話,嘗試說"我想"、"我要"。

不要在孩子表達自己真正內心想法的時候就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他自私自利,當你孩子滿足了他人的意願後,又有誰來寬慰你孩子呢?

3、多給孩子創造謙讓的機會,讓孩子體驗不謙讓可能帶來的後果

謙讓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在孩子的社交體驗過程中,當孩子體會到謙讓帶來的樂趣,更讓他們體會不謙讓的後果,讓他們把握謙讓的度,在可分享的時候不吝嗇,在自己有需求的時候不要因不好意思委屈自己。

我們可以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學習和練習。

韓國育兒類節目《超人回來了》中,宋家三胞胎的爸爸就非常善於創造機會,讓孩子去共情小夥伴的感受、體會謙讓帶來的樂趣。

比如說,在給三個孩子吃草莓時,他會讓孩子體悟看著別人吃自己沒得吃的羨慕與不開心;會讓孩子體會幾個人分著吃的開心與快樂……

爸爸媽媽急著教孩子謙讓,某種程度上是怕孩子成為喜歡獨佔爭搶、人見人厭的小霸王。

但是我們越是強迫孩子謙讓和分享,孩子可能越會抗拒。有些倔脾氣的孩子甚至會變本加厲,更加自私與霸道。

我們在頭疼的同時,也往往會極力幫忙維護孩子與其他小夥伴的關係。

其實這個時候不如讓孩子去自己承擔後果,讓孩子明白,霸道不謙讓只會惹人討厭,會失去所有朋友。

道理說一萬次不如讓孩子體驗一次。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懂得分享和謙讓。

要教孩子學會謙讓,但也請記得告訴孩子,你可以謙讓,但是要守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得寸進尺,自己才不會受到傷害,才會開心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忽視別人意見,堅定內心看法的星座
當孩子問世上是否有聖誕老人,父母這樣回答會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