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小調查|在家避疫期間,突然想看的那些書

小調查|在家避疫期間,突然想看的那些書

疫情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或大或小的影響,在家避疫期間,不同處境的人,都看了哪些書呢?我們做了一個小調查。

瘟疫主題:通過歷史尋求出路

林森在上海工作,和大多數人一樣,林森的閱讀計劃受到了疫情影響。「本來最近我應該接著讀一些翻譯理論的書,但實在太鬱悶了,每天早上打開新聞都會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每個人都很恐慌又很悲憤,每天每天,我覺得無力安慰別人,也無力安慰自己,最後就還是看書吧,之前H1N1的時候我收集過一批瘟疫方面的書,很多問題前人已經指出了,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復使後人哀矣。」

林森最近讀的書

「《鼠疫》我之前看過但沒有太大感覺,這一次突然想起來這不就是我們的寫照么,又找出來讀了。《大流感》講得很綜合,把過去的醫療、環境、衛生、政治都講了,對比會發現,100年過去了,根本沒什麼改變,不確定性是讓一切瓦解的根源。此外,大流感開篇花很大篇幅講了美國現代醫學的建立,很多人對科學與醫學的無知,是讓我覺得非常可怕的。讀了瘟疫方面的書後,我覺得需要開解自己,太焦慮了,所以還想去讀《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我覺得周圍很多人,特別是那些相關性更高的人也需要想辦法開解自己。」

Z是湖北人,曾在臨床工作過,家人朋友不少都遭遇感染,除了在各個群內科普防護知識外,他還為那些不能確診、不能入院的朋友們協助閱片,並且不厭其煩地提供醫療諮詢,大到用藥指南,小到病人能不能洗頭洗澡的問題。

為了更深入了解冠狀病毒,最近Z在整理文獻,閱讀論文和專著。但更牽動他心的,是疫情數據和周遭的討論分析。看了一些資料後,Z表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只有一個銀行家被抓。專業領域的問題最終導致劇烈的社會困境,可是專業人士卻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去表達,不是專業的問題。如果從宏觀角度去看待真的沒有錯的話,社會的分工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思索這個問題,Z準備去讀塗爾乾的《社會分工論》。此外,由於身處漩渦中心,本次疫情對Z的觸動極大,他這陣子整理了一些非典時的資料,也想去看一些非典相關的書……個體還是要找到一些面對困境的出路和辦法。」

豆瓣上部分與非典相關的書

並非只有Z希望通過對非典的記憶尋求幫助,學習心理學的小裴,身在北京,過年本就準備在家閱讀的他,似乎並沒有被疫情波及太重,「這些天就在家裡閱讀和健身,已經看了七、八本書」。雖然閱讀習慣和平素無異,但小裴所看的書目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他提到:「最近去看了《SARS警示錄》,這本是SARS之後的訪談,裡面比較好的幾篇是周孝正、柴靜、張岱年的,柴靜寫得最好。」

共情主題:通過閱讀理解他人

誠然,身處疫區的人,此時所受的煎熬與痛苦,是超越言語的。

安安是武漢人,她說:「我平時就在家中工作,疫情對我生活的影響可以說不大,我本以為這段時間我可以看很多書,做很多事,但是我的親人和朋友有太多在受苦,當我爸爸開始發燒時,我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了,奶奶也有危險。也聽到朋友及家人感染,甚至離世,每天我們都在為病人解決問題、諮詢問題。我也有很多大問題想通過閱讀去求解,我想重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我也想看阿倫特的《愛這個世界》,但我現在只能關注體溫、血氧、藥品、食物這樣的問題。我最近什麼書也看不進去,如果要說看書,我每天看的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本經文完整讀下來需要2個小時左右,對待病情,我們很無助,能做的都做了,只能聽天由命,每天都害怕會失去親人,有師父建議我誦經,我就每天讀1遍以上。」

金宇,80後互聯網從業者,2003年非典時,他人在北京,對當年的疫情記憶猶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是《惡的科學》,講的是人的共情能力,論共情和殘酷行為的起源。疫情期間,有一部分一線的醫護人員遭遇無法回家,封城封路時的標語很多還被當作笑話傳播,這些人在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這樣沒問題呢?我想是失去了共情能力。」

金宇通過電子書閱讀《惡的科學》

「我相信,這些人平時一定是對妻孩照顧、對父母孝順的人,都是正常的人,可為什麼在災難面前,會變成這樣。《惡的科學》講到了這一點,它提到人某些時候,會失去共情能力,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大惡,最終卻導致了殘酷的發生。」

留學生小志疫情期間一直在國外,關注疫情後,每天醒來就瘋狂聯絡國內的家人朋友,除此之外,小志還與志願者一起整理疫情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為需要幫助的人求救。小志說:「我最近看了《局外人》,因為網上很多人看《鼠疫》,我這次不太想看,就直接去看了加繆的《局外人》。」

在疫情初期,小志對國內的諸多事件感到悲痛,也經常因為在網上與他人態度不一致而大起爭執,「其實我覺得自己本質上是覺得別人『在母親下葬時沒有哭泣』就該死的人,最初我很不理解很多人,我覺得你怎麼能不難過?怎麼能熟視無睹呢?看到這些我就怒火攻心,然後就和《局外人》里的法官差不多,但是現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有的人冷漠,可能也不是真的冷漠吧,他可能有自己的處世之道,或者採取一種旁觀者的姿態,讓自己保持理智和冷靜。對於一些事件我感觸很深,悲傷是共有的,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要參與朋友圈的發言,有的人可能以其他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去做更實際的事件。這兩天我準備去看魯迅的書,想看《狂人日記》。」

社會主題:通過疫情自我反思

疫情不僅對人的心理和情緒造成了衝擊,對人們的社會生活,乃至社會立場,更是影響極大。

張明是位生意人,年底本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如今只好暫停業務。「目前這個疫情,我們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中斷,導致我們的生活崩壞了,當然我們還算幸運的,有些人的家庭,都被摧毀了,更令人痛心。我最近真切感受到,曾經那些唾手可得、很容易享受到的城市服務,都變得非常困難,你會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非常脆弱的。」

針對這個問題,張明去看了《反脆弱》和《黑天鵝》,「雖然這兩本書都是一些常見的理論,但現在看感受還是不一樣,對那些書中的例子體會更深,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我們都還要努力。對自己來說,其實也要警惕,個人收入、公司項目如果太單一,抗風險能力就會低,不要讓自己陷入舒適的地方,因為可能你舒適的收入、崗位,都會突然斷掉」。此外,張明還看了《債務危機》《狂熱分子》《動物農場》等書,「社會結構相關的書,對反思還是很重要的」。

斜陽君從元旦回老家後,就一直「宅」到現在,他說:「這段時間我很難看進去書,不過之前剛看完項飈的《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然後就發生了這件事,有很多事情感觸還是比較深的。像政府與民間的互動方式,兩者各自的特點,還有看到有人說溫州人這次自救很厲害,也有印證。我最近還想順著這個思路讀一些書,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小鎮喧囂》《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權力結構、政治激勵和經濟增長》。這幾本書涉及的內容和當下事件關係挺密切,我個人是想更根本、系統地認識我們國家實際上的政治、社會特點:包括基層的治理、政府與民間的互動、地方與中央的互動、民間運動的發展與特點。書的角度有宏觀、有微觀的,但都很貼近實際,其中也包括一手的考察調研,應該是很有啟發的。最近我開始再次想我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什麼價值?我應該去做什麼?答案有待浮現,但我知道,認真做事是重要的,真誠正直是重要的,人與人的情感連接是重要的,要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

《跨越邊界的社區》,項飆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3月。

斜陽君的親屬中有醫務人員,所以這個春節對他尤為不同尋常。「我爸是醫生,這幾天他們醫院要開始集中收治發熱病人,而物資仍然緊缺,工作環境也很一般。但他最多也就吐槽幾句物資的事,該上還是義無反顧上,同時把自己跟我們隔離開,怕影響家人。前幾天華山醫院的張文宏醫生說不應該欺負聽話的人,引發了很大的共鳴。我覺得我爸就是這樣一個聽話的好醫生,在這次疫情中還有千千萬萬這樣聽話的好人。就像魯迅說的,這些人才是中國真正的脊樑,希望他們不會被虧待,也希望疫情能早日控制,我爸能早日歸來,朋友們也能早日相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

向心理治療界的大佬問七個問題系列 | 來自歐文·亞隆的回答
停止抱怨,抑鬱的孩子們!學會用後現代敘事療法為自己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