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20,南極氣溫20度

2020,南極氣溫20度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372-今年比較熱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今年年初,中國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了新冠肺炎上。這是一場典型的天災加人禍導致的災害,也讓全國人民一同付出了代價。

或許很少有人會注意一場看似「單純」的天災。

美國-華盛頓的全球變暖抗議者

(圖片來自:Gus Valente / Shutterstock.com)▼

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這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20℃氣溫值;另外,過去的1月也是全球最暖的1月。

在這個一月,很北半球國家的冬季運動愛好者因冰雪的消融過不了滑雪登雪山的癮,居住北極圈內地區的人民則感到有點熱而不太適應;而在更北的地方,北極熊、海豹和海象等動物的棲息地也在肉眼可見的消融。

某一去年和今年的同一天(1月11日)

還是普遍能感受到這個冬天不太冷

(圖片來自:Mountain Cubs/shutterstock.com)▼

同時在南半球,人們過去半年乾燥少雨背景下澳洲山火的綿綿肆虐也已經見慣不驚。

這過熱的「天災」,對這個地球意味著什麼呢?

到底有多熱?

從1850年代到現在,全球氣溫升高了大約1°C。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個年份全部產生於過去十年間(2010-2019),而最熱的五個年份則全部是在自2015年後。

自19世紀末以來,曲折上升的全球氣溫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在這種明顯的全球變暖背景下,今年1月更熱似乎在情理之中。

從全球平均氣溫來看,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觀點,與1981至2000年20年間的1月平均溫度相比,今年1月份的平均溫度高了0.77℃。

2020年1月與1981-2010年1月的平均值

歐洲是「重災區」了

而歐洲之中,北歐和東歐是「重災區」

(圖片來自:https://climate.copernicus.eu/surface-air-temperature-january-2020)▼

具體到不同地區,溫度的變化也有著不少差異,其中歐洲地區變暖最為明顯。

2020年1月,歐洲地區均溫比此前2007年1月創下的最高溫度還高了0.2°C,比1981至2010年1月30年間的平均溫度高出3.1°C。

而對於影響相當明顯的北歐國家

誕生「青年氣候活動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圖片來自:Alexandros Michailidis / Shutterstock.com)▼

在歐洲東北部地區,差異則更為明顯。從挪威、瑞典,芬蘭到俄羅斯,很多歐洲東北地區的平均溫度均高於平均水平6oC。其中,挪威今年1月遭遇了1900年以來第二熱的月份,在挪威奧斯陸以北250英里的Sunndalsora,最高溫度記錄達到了19°C,比月平均水平高出25°C以上。

融化中的挪威冰川

(卑爾根附近的尤通黑門山國家公園)

(圖片來自:Chris Hoff/shutterstock.com)▼

異常高溫並非歐洲專屬,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同樣經歷了異於平常的高溫水平。

在美洲,情況則稍微緩和一些。如在美國,2020年1月平均溫度「才」排到有史以來第五高,不過依舊高於1981至2010年的平均水平。

2020年1月相比1981-2010年1月平均值

氣溫升高比較嚴重的區域(歐洲、俄羅斯、東北亞、北美、南極)

(參考「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

在此情況下,大湖區湖泊的冰層覆蓋率也相對降低了:往常到1月31日時,伊利湖的冰層覆蓋率大概為50%,而今年的冰面面積僅為0.4%。

在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東部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1月的平均溫度同樣「表現不俗」。如韓國氣象廳2月4日確認,該國今年1月平均氣溫為2.8°C,是1973年開始監測全國氣溫以來的最高值,比1981年至2010年同期平均氣溫高3.8°C。

不僅北半球,此時處於夏季的南半球,也熱出了新高度。去年已經是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最溫暖、乾旱的一年,今年年初也是一樣熱,新南威爾士州等地的溫度大大高於平均水平。

而且還發生了規模空前的森林大火

火災煙霧籠罩下的悉尼歌劇院

(圖片來自:Natsicha Wetchasart / Shutterstock.com)▼

而在印象中就乾旱炎熱的非洲,近來也是乾旱加劇,據世界糧食計劃署南部非洲區域代理主任的說法,南部非洲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挖不到水的絕望

(非洲南部-波札那-Maun)

(圖片來自:Roger Brown Photography / Shutterstock.com)▼

雖然溫度的升高是全球絕大部分地區正在經歷的,但也有很小一部分地區在變冷:如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以及加拿大東北部的巴芬島和埃爾斯米爾群島,一月溫度都大大低於往年平均水平。

對於北極熊可能還是「避暑」的好地方

但未必能年年如此

(加拿大-巴芬島附近浮冰上的北極熊)

(圖片來自City Escapes Nature Photo/shutterstock.com)▼

地球發熱了,後果很嚴重

氣候變暖帶來的最直觀影響是極端天氣的頻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氣象學家們向《美國氣象學會公報》提交的研究報告發現 :氣候變暖大幅增加了極端天氣的發生概率。

報告中有很多案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網址——https://www.ametsoc.org/ams/index.cfm/publications/bulletin-of-the-american-meteorological-society-bams/explaining-extreme-events-from-a-climate-perspective/)▼

2015至2018年是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四年,而2015至2016年則遭遇了21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海水變暖,直接導致了多起超強颱風的發生:如2015年10月登陸湛江的超強颱風「彩虹」,是建國以來的10月份登陸的最強颱風,導致1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232.4億元。

「彩虹」籠罩南海北部...

(圖片來自:wikipedia@NOAA Environmental Visualization Laboratory)▼

此後氣候並未停止變暖,各種極端氣候事件也並沒有消停:2017年美國遭受史上最強颶風季的破壞,造成數千億美元的損失;2018年,颱風山竹經過所過之處,共造成 87 人死亡;在鄰國印度,僅2018年當地政府就發布了近500個高溫預警,而2010年時只有21個……同一年,全球共有 6200 萬人受到極端氣候事件影響。

兇猛異常的「山竹」

廣東和全國都嚴陣以待,最慘的是菲律賓...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最近受人矚目的,則是山火事件。繼近兩年美國西部、加拿大、亞馬遜雨林、西伯利亞等山火爆發事件持續爆出後,澳洲經歷了長達四個多月的大範圍山火肆虐。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朱尼)

(圖片來自:Greg Stonham / Shutterstock.com)▼

而在此時澳洲山火漸漸平息之時,接下來強降雨的威脅也不能忽略。2月以來,澳洲多地已經發生了持續四天以上的大規模降水,悉尼的降水量也達到391.6毫米——這是該地自1990年2月以來的最高降水量,新一輪的洪澇災害已經到來。

剛被燒過,又被泡過,真水深火熱

(圖片來自:Jude Black / Shutterstock.com)▼

全球變暖在地球各地區也並非均勻進行。由於比熱容的關係,同等條件下陸地比海洋的升溫幅度更高,陸地上的中高緯度比低緯度升溫幅度更高。

因此,地球兩極的冰山也在加速消融,帶來的結果就是海平面的上升。這一點,大洋中的島國則首當其衝受影響。

南極發生的事情,改變了遙遠太平洋島國的命運

(圖片來自:Bernhard Staehli / Shutterstock.com)▼

2010年時,世界上唯一橫跨南北、東西半球的國家——吉里巴斯,已經有兩座島嶼被海水淹沒;《自然通訊》上發表的研究則表明,到本世紀中葉,約有1.5億人將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陸地上,越南南部可能會完全消失。

這個海拔,在海平面上漲面前毫無抵抗力...

(圖片來自:RWBrooks / Shutterstock.com)▼

同時,氣候變化不僅影響自然環境,還關係到數億人和動物的肚子——氣溫降水異常以及極端氣候事件使得全球範圍內糧食生產率明顯下降。

舉例來說,穀類作物在生長季對日間30°C的高溫反應敏感,因此單產下降明顯;其中玉米、大豆和小麥受高溫、乾旱影響最大。

而且乾旱造成的灌溉不足,對於旱作農業威脅巨大

(圖片來自:Tupungato/shutterstock.com)▼

具體到國家,受影響最嚴重的是南部非洲各國:南部非洲自2012年以來受到乾旱少雨的嚴重影響,僅出現了兩個農業能夠正常發展的季節,因此不少國家如今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目前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16個成員國中,約有4500萬人面臨饑荒威脅,至少需要4.89億美元來幫助他們應對這場危機。

非洲南部國家中,熱帶草原氣候的國家受影響更大

(南非作為工業國,抗災害能力更強些)▼

逆轉變暖趨勢?太難了

人類已經意識到了氣候變暖下的悲劇,並有意識地著手改變現狀,不過現實很冷酷——我們最多可能只能減緩變暖的趨勢。

影響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包括溫室效應、大氣氣溶膠顆粒、煙塵以及太陽活動等。其中,除太陽活動外,其他三種因素都與人類活動直接相關。

但各國國情不同,有的需要發展,有的需要取暖

有的只需要買買買即可...

(俄羅斯-莫斯科,圖片來自:YuryKara / Shutterstock.com)▼

溫室效應的加重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多有關——2018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水平達到百萬分之407.4,據說是過去八百萬年來的最高水平。而二氧化碳的來源,很大一部分是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廢氣和化石能源的使用;其餘方面,亂砍濫發毀林也會導致植物對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減少,惡化二氧化碳的排放程度。

從冰芯以及現代觀測中測得的80萬年間二氧化碳濃度變化

(圖片來自:wikipedia@Femke Nijsse)▼

除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主要來源也是人類活動:甲烷的增長主要與農業、天然氣輸送和垃圾掩埋有關;氧化亞氮除土壤和海洋里自然釋放外,則通過使用肥料和燃燒石化燃料大量產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氣候變化與土地》研究報告表明,2007至2016十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約有23%來自農林等土地活動,其中包括13%的二氧化碳、44%的甲烷和82%的氧化亞氮,這也是全球氣溫升高的「最大功臣」。

2015年12月達成的《巴黎協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內而努力;之所以設置為1.5℃,是因為一旦升溫突破1.5°C的臨界點,氣候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將大幅上升。

《巴黎協定》,美國已經在退出程序中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Joyce N. Boghosian)▼

但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也表明,在未來十年中,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7.6%,才能將全球變暖的上限控制在增加1.5°C的水平。

恐怖的是,即使我們兌現了《巴黎協定》的氣候承諾,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仍有可能上升3.2°C。更恐怖的是,過一陣要公布的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將創下歷史新高(但增長率預計會降低),剎車已經來不及了。

人類社會害怕環境災害,但人類社會更不能不發展。減緩全球氣候異常,還能有更好的辦法嗎?

如今,為了實現減排,世界各國政府已經有所行動,但還遠遠不夠。在佔全球總排放量78%的G20國家,有15個G20成員國沒有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的相關承諾。

作為最大的碳排放國,我國的相關努力得到了聯合國的肯定: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對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補貼力度也排在世界前位;目前中國碳排放量的增長已經放緩,在2018年增長幅度為1.6%……

這並非事不關己的事,我們也可以從小事行動起來,更環保一點。

參考文獻:

https://www.independent.co.uk/environment/january-temperature-record-warmest-ever-winter-europe-norway-latest-a9320956.html

https://wqad.com/2020/02/05/january-2020-becomes-earths-warmest-january-on-record/

郭霄鵬,劉芸.世界正面臨嚴重氣候危機[J].生態經濟,2020,36(01):1-4.

https://www.noaa.gov/news/january-2020-was-5th-warmest-on-record-for-us

https://cn.nytimes.com/science/20191030/coastal-cities-underwater/

https://www.unenvironment.org/interactive/emissions-gap-report/2019/report_zh-hans.php

顧先麗,吳志偉,張宇婧,閆賽佳,付婧婧,杜林翰.氣候變化背景下江西省林火預測研究[J/OL].生態學報,2020(02):1-11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YuryKara / Shutterstock.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緊急!紐西蘭也著火了!
一項超級工程如何成就美國的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