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影響個體生命的10個心理學名詞,了解世界,深層認識人性秘密

影響個體生命的10個心理學名詞,了解世界,深層認識人性秘密

1,失眠

常見病症是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下降和睡眠時間減少,記憶力、注意力下降等。

現在臨床醫學科學對失眠的認識存在局限性,但是,臨床醫學家們已經開始根據臨床研究,給失眠進行定義,201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根據現有的循證醫學證據,制定了《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其中失眠是指患者對睡眠時間或質量不滿足並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

2,冥想

冥想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註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瑜伽者通過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

根據瑜伽師們的說法,自我,即人,由於受到自然界三種狀態的蒙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如果一個人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就會希望獲得某一特定類型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如果一個人處於激情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善良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園或農村度過和平寧靜的一天。因此,所有這些情況,是人的慾念的性質由自然界中哪一種影響支配著他的狀態來決定的。

按瑜伽師的看法,只要一個人仍然是受到物質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即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還沒有從物質慾念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要從物質慾念中解脫出來,他就必須超脫自然界這三種狀態的影響。每一個人都被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所蒙蔽著。可是,在任何特定時刻這三者中總有一種占著主要地位。

愚昧無知是最糟糕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結果是瘋狂、幻覺妄想、怠惰等。

激情狀態優於愚昧無知狀態,但它意味著重大執著、不可控制的慾念、追求和緊張的努力等等特徵。

而善良狀態比其他狀態更純潔,光輝四射。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們培育、發展智慧,但是他們卻受到幸福這一概念的制約。

要超越所有這三種狀態,就必須首先基本上堅守住善良狀態,而不是依附愚昧無知或激情狀態,原因在於善良狀態正是擺脫這三種狀態的出發點。在獲得解脫之後,無論愚昧無知、激情或善良三者哪一種活躍起來,人都始終不為所動。

因此,所有瑜伽冥想練習的目的都是要使人從物質自然界的這三種狀態的統治下解脫出來——先從解脫愚昧無知和激情狀態開始,最後,連善良狀態也解脫了。

3,感覺剝奪

感覺剝奪是指在動物個體發育初期採取適當手段,使之不能獲得某種或某幾種刺激。對個體行為發展會造成嚴重影響。如一隻小狗出生後,即將它豢養在一個空蕩的屋子裡,除了四壁和食器,不見任何物體。這隻狗長大以後,對許多物體都缺乏正常的反應,只會無目的地亂跑,給以輕微的電擊或燒灼等致痛刺激,它也很少有逃跑的反應。電生理研究證明,自幼不見光亮刺激的貓,其視覺皮質中缺乏對光正常放電反應的神經元。被剝奪感覺的動物,神經元上的突起減少,神經元之間聯繫的突觸密度也減少。

4,心理活動

心理活動是大腦對客觀世界反映的過程。心理活動與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是腦內同一生理過程的不同方面:從興奮與抑制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理過程看,是高級神經活動;從神經生理過程所產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聯繫和意義看,屬心理活動。籠統地講,人的內心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屬於心理活動,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注意感興趣的事物、體會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克服困難完成一項工作或任務等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活動。

5,物質依賴

物質依賴,是指長期濫用某種物質後,產生一種心理上與軀體上的強烈而不能剋制尋覓該種物質的狀態,冀以體驗重複使用該物質的心理快感,同時避免戒斷的軀體不適。前者稱為心理依賴,後者稱為軀體依賴。過去物質依賴有一個同義語,叫做「葯癮」(物質成癮)。

6,催眠

催眠是指催眠師向被試提供暗示,以喚醒他的某些特殊經歷和特定行為。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催眠與其他一般狀態是相似的,包括放鬆、全神貫注和聯想。在催眠狀態下,一個人可能經歷「在感知、思維、記憶和行為上的一些改變」,包括暫時的麻痹、幻覺和忘記「對催眠術醫師的暗示做出反應」。

7,本能

本能即天性,是指本身固有的、不學就會的能力。

本能包括保存自己和種族的驅力,它涉及性和攻擊慾望。這些力量是周期性的,並且能以不同的方式獲得滿足。沒有本能,不會有生命,沒有本能的變化,就不會有生命的產生。人能通過意識來控制自身行為的本能,是通過有意識的行為控制本身本能行為最強的一種生物,是在本能的基礎上教化了本性向著人性演化的物種。本能是大自然賦予生物生存自身的變化行為能力,生物通過自身本能變化來適應大自然而求得生命本身的延續。

8,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主觀能動性)是哲學裡面的一個專業概念,理解為意識選擇做什麼的決定、也就是意志的主動性。

哲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定義並不統一;而日常人們所講的「自由意志」又不同於司法界和心理學界所理解之「自由意志」。在最廣義的層面,自由意志就是人們依照其擁有的條件去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類能選擇自己行為的信念或哲學理論。通俗的說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腦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許可權,自由意志被認為對道德判斷因而受到眾多宗教組織支持。一般使用上,這個詞有客觀和主觀的附加意義,客觀是行動者的行動不完全受默認因素影響,主觀是行動者認為自己的行動起因於自己的意志。

構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構包括多種方面,舉例而言,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這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體的動作,包括大腦在內,不全由物理因果所決定。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微觀世界構成宏觀世界。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

自由意志存在與否在哲學、宗教與科學的歷史上一直是核心議題。

9,童年失憶症

童年失憶症又被稱為幼年經驗失憶症,從年齡與學習效率和記憶保存兩者關係看,多年來心理學家們即注意到了一個奇怪或矛盾的現象。三歲以前的幼兒,對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問,求知,是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與學習事物最多的一段時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後,很少有人能清楚記得三歲以前的事。因此,在心理學上,就出現了所謂"幼年經驗失憶症"這個名詞。

最早使用幼年經驗失憶症的是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在調查中他發現,當病人回憶生活經驗時,都無法說出三歲(甚至五歲)以前的舊事。按佛洛伊德的解釋,這段時間正是戀親情結形成的階段,兒童因心理衝突而生的壓抑,結果導致了對記憶的壓抑。不過,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弗洛伊德的這一說法,並不科學。

10,替代學習

替代學習亦稱「觀察學習」。學習者觀察榜樣在一定情境中的行為及其結果且無需直接強化的學習。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實驗中發現,讓兒童觀看榜樣對塑料娃娃既打又踢的影片之後,當他們單獨玩同一玩偶時,虐待玩偶的攻擊反應比沒有看過上述影片的兒童多。儘管這些兒童沒有進行直接攻擊的行為練習,也未受到直接強化,卻學會了攻擊行為。在 1965 年的實驗中,給 3 組學前兒童觀看 3 部影片,同樣有踢打玩偶場面,不同的是影片中分別出現第三者對虐待玩偶的榜樣給予獎賞、懲罰或既不獎賞也不懲罰。結果,觀看踢打玩偶的榜樣受懲罰影片的兒童,其攻擊行為少於另外兩組。

班杜拉認為替代學習的過程包括 4個彼此相聯的環節。

(1)注意。呈現榜樣時,首先要引起學習者的注意方可令其產生學習的期望。影響注意的因素包括誘因條件、觀察者的特點、榜樣本身的屬性等。

(2)保持。即將榜樣的行為以符號性表徵加以貯存。

(3)動作再生。面對類似的情景時,復現學會的行為方式,依賴於以下條件,如身體狀況、反應的程度、再生反應的自我觀察和反饋的準確性。

(4)強化與形成動機。產生的行為反應,一旦給予強化或自我強化,就會形成或加強認知與行為的因果聯繫,構成內部的調節機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三個佛家小故事,折射人生大智慧!多讀踐行,開悟覺醒
床上放個它,讓蟎蟲絕望,讓蟎蟲自殺,過敏,哮喘全消失了,比太陽暴晒強1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