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專家始終比普通人知道得更多,但是中國的專家有個問題需要加強

專家始終比普通人知道得更多,但是中國的專家有個問題需要加強

疫情發展,有關科研機構的許多言論也跟著冒出來,比如某方製造病毒的說法就似乎頗有受眾,而「為了發文章而延遲疫情通報」的說法也廣為流傳。這些讓科學家背了莫名其妙的鍋,其實也讓我們剛剛算是有起色的科研事業蒙上了一層不信任的陰影。

很多時候,公眾對科研過程並不了解,同時甚至還有很多誤解,這是正常的。但是在非常時期,這種不理解很可能導致新的誤解,抑或有意識地誹謗乃至造謠生事。很多人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是人造的,甚至這還引起了國際一些不良居心的人物的誹謗。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病毒是人造的,那麼在基因測序時先有的基因剪切技術就會留下人工剪切的證據,而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已經公開,如果真有這樣的證據國際學界沒有一點點聲音?而以人類現有的技術,不可能造出這麼強大的病毒。

有人認為病毒是武漢P4實驗室或武漢病毒研究所意外泄漏的,這也不可能。生化實驗室確實始終存在著風險,但是如果實驗室泄漏,那麼恰恰溯源起來非常容易,相關防控工作肯定更早就進行,也不至於面對新型病毒時我們仍然用了大量時間進行研究和分析,還要摸排中間宿主。如果真是實驗室泄漏,相關數據應該早就有了。這個病毒是自然的,這點也沒什麼問題。

至於說為了發表文章把數據壓下來影響防控決策,這也缺乏證據。首先,被指責搶發論文的科研團隊事實上並不缺論文。其次,發表論文恰恰是科研實驗團隊應該做的,他們不是臨床醫生,而是科研人員,發表論文恰恰是集合全球病毒學、流行病學專家集中商議、討論的最好方法,是動員全球智力共同參與的重要舉措,而不是僅僅為了KPI這種東西。科研人員不是醫生,他們也在履行自己的職責。

須知,中國雖然有著大量的科研人員,但是社會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根據人口普查顯示,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在全社會的比重僅有10%左右,其中本科以上只有2-3%或者略多。這個比例在提高,但是毫無疑問也說明我們整體的受教育程度確實不高,也說明現有的科研人員仍然是稀缺和寶貴的。此外,對於流行病和病毒學這類極為艱深、小眾的專業問題,別說普通民眾,就算是其他領域的專家也不可能清楚其中的學理,大家必須要依靠專家系統才能回答社會公眾的普遍關切。退一萬步說,我們不信在這個專業深耕幾十年的專家學者還能信誰的?養生號?試圖發國難財的不法分子?還是沒有現代流行病學基礎的老中醫?雙黃連買夠了沒?

但是為什麼這次輿論對於科研人員如此苛刻?這反映的不是科研能力上的不足,而是反映科研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鴻溝。

在這次公共衛生危機中,我們看到的是很多科研機構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這點需要稱讚。但是在回應一些輿論質疑時,科研人員很顯然非常不擅長,回應十分簡單粗暴。誠然「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但是如果不「跑斷腿」,那麼這張嘴就可能會變成十萬張嘴。科研人員在回應社會輿論時需要更為專業和準確,這不僅僅是相關專業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很多「藝術」,比如說文學、傳播學的支持。某種程度上,解決問題的鑰匙恰恰在理工科學生看不上的文科生手裡。在面對這種緊急公共輿論問題時,科研人員需要更多跨學科的合作,來回應社會的質疑、揣測、擔憂和恐慌。我們可能需要一套機制來實現這種跨學科的合作,公共關係的處理也是專業的事,基於事實娓娓道來的故事比公式更能打動社會公眾。

但是上面這段只是技術層面的,基於我國整體受高等教育程度較低的局面,我們需要有信息的「中間商」。公眾層面的科學普及工作比看起來的重要很多,如何將嚴謹的公式變成通俗的語言,這份工作比看起來更重要,甚至不遜色於悶頭在實驗室做科研。架起科學與公眾之間的橋樑需要浸潤在日常,不僅僅靠少數的翻譯作品,我們還遠遠做得不夠。此外,我們還看到了中文學術期刊的缺場,我們自己的中文學術界為何就沒有能夠回應中國人自己的關切?能不能在發表SCI的同時也跟進中文論文,降低科學的門檻,讓更多其他專業的人士可以讀懂,而後傳播給更廣泛的人群呢?筆者在幾篇文章中反覆強調中文主體性的必要性,不否定外文的同時大量擴張中文的信息量可以快速提高社會對前沿知識的認知能力,這點同樣非常令人遺憾。英語母語的人可以不學外語就掌握75%的信息,這是多大的效率優勢?中文世界在這場討論中缺場,也是我們應該反思的。

這幾年,國家對於科研的投入規模有顯著增長,但是科研本身的機制應該說還有不少的缺陷。科研這個行當不僅僅是花錢就可以出成果的,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充滿巧合和隨機的因素湊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點點新的突破。科研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沉澱,典型的厚積薄發。而對於中國而言,我們的現代科學研究起步晚,底子與本科教育可以達到30%以上、人均圖書館資源是我們400倍以上的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很差,現在仍然需要的是「厚積」,這裡需要個歷史的過程。反過來,儘管科研人員自己也不可能是道德意義上的完人,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科研人員仍然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我們看得到希望,但也別忘了我們仍然長路漫漫,不要因為情緒而自斷手腳,也不要因為差距而放棄本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為啥總有人愛吃穿山甲?這裡藏著一個我國的現代化缺陷
蘇聯自己沒有多少優勢,中國遠遠比當年的蘇聯更強,底氣也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