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

心理學: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

我們生活在崇尚外向開朗、呼群引伴的世界裡,內向者常常被當作「怪人」。在極端情況下,他們也會被看作是「被驅逐的人」。

這些喜歡安靜、獨處的人身上,總是會被貼上許多標籤,而外向者似乎更受人歡迎。

世界上,有多少內向者

相關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世界上25%、50%、甚至57%的人都是內向者。在有天賦的人當中,內向者居多

如果你身邊有內向的朋友,你或許會認為所有的內向者都很害羞、不愛說話。然而,內向與害羞沒有關聯,害羞是自身在一個場合中感到尷尬、不舒適,以及不喜歡周圍有其他人的存在。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

內向者擁有與外向者不同的能量來源

性格外向的人能量來源於外部世界——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不同場合的人和事,他們需要到外部世界去活動以獲得充沛的精力。

內向者主要從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取能量——思想、讀書、創作,大量的外部刺激常常讓內向者難以應對,他們需要不斷給自己「充電」。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內向者更傾向於語言的深度,希望能夠讓每一次經驗都記憶深刻(如:交談者的神態、眼神、言語能清晰記錄並保存下來),他們的朋友較少,但與這些朋友的關係卻更加緊密,喜歡一起探討問題,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性勝過廣泛性的追尋。

心理學家布魯默在《象徵性互動論》中首次提出「自我互動」這個概念,在現代心理學中,這被認定是自我意識形成、自我覺醒的過程。

對於內向者而言,內向傳播的結果就是即使是在封閉的環境中,也同樣可以與社會形成緊密的聯繫,並獲得優質夥伴,而頻繁的社交活動則常常讓他們感覺疲憊和厭惡。因此,他們更願意待在安靜的環境之中來獲取能量。

世界上最出名、最受人推崇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寧靜生活的單調無聊,恰恰是激發我想像力的最佳功臣。」

他本人也是個內向者,正是因為他偏向于思考、專註於自己的世界、善於發掘事物現象背後的本質,才能夠做出這樣非凡的成就。

內向者創造力更強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向性格的人,其心理能量大多來自於事物的內在,他們更注重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對事物的獨特看法。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和作家都是內向者,他們享受獨處,在獨處中能夠讓自己不斷探索,發現新的事物,並發揚推廣到世界中。

馬蒂·蘭妮在《內向者優勢》一書中認為,內向者一般喜歡享受獨處時光,即使在參加活動中表現出淡定、沉默寡言,做一名很好的傾聽者,但回家後,他們通常會精疲力竭。

而外向者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他們喜歡成為群體中的焦點、認識許多朋友、喜歡閑聊,在說話做事前不加思考,行動力強。

互聯網之父凱文·阿什頓在《創造》一書中,提到過一個實驗來測試頭腦風暴對創造力到底有沒有作用。

結果顯示:人多的場合中頭腦風暴所產生的創意點子,總是比大家獨立思考後想出的點子少,且質量差。

在孤獨狀態中,自身的想法是最不受限制的、創造力也更強。而那些偉大的作品——不是微小的改進,而是從無到有的精神創造。

內向者偏向于思考,往往更容易成功

作家蘭妮曾說,「內向者在與他人工作中,具有更強的集中力、自省、責任感、創造力等優勢;而那些認為內向者不友善、書獃子、缺乏交際能力的人,並不真正了解內向者。」

不可否認的是,內向者更偏向于思考,能夠更專註於那些深奧理論或細微感受之中。在工作中,他們相對冷靜,即便是面對誘惑時也更加理性。縱然胸中萬千事情翻滾,仍能不動聲色。

蘇珊·凱恩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解析了沃倫·巴菲特的內向性格與他成功的關係。巴菲特曾說過:「投資成功的秘訣無關智商,你只需擁有一般水平的智慧,剩下的就是抑制自身衝動的性格。」

因此,千萬不要低估內向者的潛力,也不能看輕他們的所作所為。即便在人群中舉杯相匯,他們的心中想的可能是外人無法觸及的廣闊天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廢掉的三大跡象,別再愚蠢而不自知了
父親的這兩種行為,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可惜他們還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