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有的人對家裡人不好,卻對外人很好?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為什麼有的人對家裡人不好,卻對外人很好?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有的人在工作和社交場合中,往往表現得熱情、友好,然而回到家中,就變得易怒、不耐煩。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反差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印象管理」。

對於外人來說,留下好的印象非常重要,因此與人相處時會保持親和、盡量避免爭吵。而在家人面前,彼此生活習慣熟悉、天天照面,久而久之容易對他人的付出視而不見,反而記住了那些不太愉快的瞬間。

所以造成了看上去對家人「不好」的現象。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與外人相處只是維持了表面上的「好」,在家人面前展現的才是真實的一面。

心理防禦機制——替代

心理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弗洛伊德劃分的人格結構中,它屬於自我(ego)的部分。也就是說,當自我覺察到來自本我的衝動、慾望時,便會產生焦慮,並試圖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

這個過程就是自我的防禦(defense of ego),我們利用這些心理防禦機制策略,來減緩內心的焦慮、衝突感。「替代」便是其中一種防禦策略。

具體而言,當個體在被激怒或感到被他人侵犯時,往往會想立即報復。但由於地位懸殊或社會規範的約束,無法將自己痛苦的情緒向對方發泄,但內心深處的憤怒情緒仍然存在,需要找地方宣洩

因此在人們難以意識的情況下,便會不經意爆發。例如,父親在工作中里受到了領導的批評,但怒不敢言。回到家中,剛好看見兒子在打遊戲,便氣從心來、一頓痛罵,將心中的委屈不滿宣洩到了不敢反抗自己的兒子身上。

所以,那些常常對家裡人不好的人,或者是因為在外受到挫折,借故向家人發泄心中的情緒。

人格面具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格是由「具"(persona,簡稱「人格面具")構成的。一個面具就是一個子人格,或人格的一個側面

人格就是一個人所使用的所有面具的總和。在不同的情境下,面對不同的人,我們所展現的並不是自己真實和完整的性格,就彷彿帶上了一層「面具」,在外顯得非常友好。

這種做法也是有社會適應性意義的,人格面具保證了我們能夠與人,甚至與那些我們並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

它能夠實現個人目的,達到個人成就,它是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礎。但回到家中,我們不需要去維護和諧的表象,所以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便立刻發作了。

實際上,哪怕是關係再好的親人,也需要經營情感,多考慮對方的感受,這樣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與矛盾。

最後也不排除個人的性格、待人處事方式。有的人則是由於過度「自我中心」,凡是先從自己的角度考慮,認為自己的話就是對的,導致他們對家人缺乏理解、尊重。

畢竟,家庭生活是我們人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多花心思去經營好與家人的關係,多一份互相理解、多一份包容,因為他們才是真正關心我們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永遠不要做一個「好人」,一味地做好人只會摧毀我們
心理學家:無論一個人對你多好,只要常說這三句話,趕緊走別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