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關家一個月,這4件事正悄悄變好

關家一個月,這4件事正悄悄變好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 |??蘑菇???編輯? |? 陳沉沉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在一個百葉窗緊閉的冷清街區,住在他樓上的那個女人突然打開一扇窗戶,嗷嗷大叫兩聲,隨後又放下百葉窗,關住房間里的濃重黑暗。

上面這段是小說《鼠疫》中的場景。

如果你仔細體會的話,這平常的寥寥幾句中,自有一種驚心動魄。

如今,它也有可能發生在中國任意的小區內。

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數億人在家自動隔離了20天,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很難見到的一幕。

就在那篇小說中,還有更「瘮人」的話。

一個在隔離中的守夜人感嘆說:

唉!真要是地震倒好了!劇烈震動那麼一下,就再也沒人談論了……只是清點一下遇難者、倖存者,也就萬事大吉了。

可是,這種傳染病也太歹毒啦!即使身體沒有感染上的人,也有了心病。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身居武漢的網友描述自己的心情:

不知道樓下救護車又拉走了哪位鄰居?

不知道你身邊又有多少人是疑似患者?

不知道這樣的隔離還有多久結束?

平時熱鬧的街道上此刻一個人都沒有,到處都靜悄悄的……

傳染病帶來的,不僅是慢性而深入的「恐慌」和「隔離」,還有日漸焦慮的情緒。

它是我們在隔離的日子裡,集體孕育出來的社會氛圍。

而在這個氛圍底下,我們生活和內心正在悄悄發生4個變化。

你關閉了外界的聯繫

卻發現了生活

「多數人以習慣支撐生活,而不是熱情。大家都沒有時間,缺少思考,不得不相愛,卻又渾然不覺。」

這是小說《鼠疫》里的描述。

瘟疫到來前,人們在城市裡的普通生活,其實就是機械重複、日復一日靠著巨大的慣性在生活。

而疫情,帶來了一種破壞性,打斷了我們以往漫不經心的流程。

一開始,我們還在期盼,快點回到以前的生活狀態:

以為這是一場可以快速結束的戰鬥;

以為一覺醒來就能聽到科學家宣布「恢復正常」。

但隨著確診數據的上升,隨著各種出乎意料的「問題」暴露出來,我們才漸漸看懂了現實:

是的,病毒就在身邊,但我們還沒看清楚它。

恐怕,我們要與它周旋一段時間。

逐漸明朗的真相,將我們從熟悉中抽離,融入到了「疫情模式」。

(網友曬出來,2020的新年目標全刪掉,只在旁邊寫:活著)

我們開始發現,

原來沒有外賣,也是可以活下去的;

不用逛街、呼朋引伴,也能在家裡打發時間的……

如果說這所有的種種讓你覺得「失常」,某種程度上它又讓我們回歸「正常」。

隔離中,當你不得不切斷外界聯繫,就不可避免地要與最真實的自己相處。

我們開始關心一些以前「忽略」的東西:

在未知的病毒面前,健康的免疫力如此重要

——你的身體健康嗎?

與家人、愛人朝夕相處

——你們的關係讓你滿意嗎?

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沒有所謂的奮鬥

——你感覺焦慮了嗎

隔離,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帶著「未知和無常」的不確定感。

如何與巨大的焦慮和不確定相處?便是當下生活對我們的考驗。

如果暫時沒了奮鬥所賦予的意義感,你是否還能熱愛生活?你是否還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

隔離,是在提醒我們——生命是有界限的。

絕對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是一種假象。

真正的人生意義,是要回到自身的體驗之中。

過去我們對平常的日子厭倦,但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卻是好好珍惜它。

不動的是身體

心卻在以各種方式集結

在電影《傳染病》中,一個熱帶雨林帶病毒的蝙蝠,食物掉在了豬圈裡,污染了一頭生豬的飼料,一個中國廚師因為接觸了生豬沒洗手,而把病毒傳給了一個美國女人,美國女人在澳門賭場里接觸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把病毒帶到了全球……

蝴蝶效應,說的是熱帶雨林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引發了美洲大陸的一場巨大風暴。

世界在一個整體之中,高度發達的交通、社會化大生產、全球化的經濟體進一步把人們事實上連在一起。

正因這一點,瘟疫成了人類世界最致命的災難之一。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人與人的相互依存,展現了我們的「強大」。

雖然每個人肉體被隔離了,但你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團體變得更凝聚了——

在前線,

醫療團體,源源不斷的醫療支援救助來了;

民族團體,海外的華人也在轉運物資了;

志願者,慈善者,公民發聲的團體……

在普通人的家裡,

雖然家家戶戶不再來往,但我們的心卻在以各種方式集結,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懂得「惺惺相惜」、「守望相助」。

之前你在城市的奔走,車子、房子、票子……

你在操心的都是個人生活的圓滿。

但現在,你身處一個巨大的背景之下,

感受到共同體的悲歡。

從確定共同「敵人」——瘟疫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個人命運不復存在,人處在集體的共同命運之中,那些新聞和消息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

熬日子?

不是。

我們不僅是在鬥爭,也是在以抽象的方式感受集體之愛。

從否認到承認

我們更加客觀、實事求是

災難剛發生時,人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否認」:

堅信災難一定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拒絕戴口罩、串門,輕視危險。

直到更嚴重的事情發生,才被迫接受,倉促應戰。

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才感覺到自己活在疫情之中呢?

相信大多數人,是從「武漢封城」開始的。

那之後,人們分析著拐點、平台期、下降期、結局……

我們的擔心和信心在搖擺不定,總想找一個確定性的依據。

然而,我們得到的答案卻是:人不是無所不能的,科學也不是。

科學家說,我們剛給病毒命名,我們還在分析它的結構,我們沒有特效藥,我們還沒有疫苗,只能靠人體的免疫力對付病毒……

難以解決的困境,或許賦予了我們一種品質,就是『客觀』

就好比,2月13日當天,僅一天的確診病例就增加了近15000人,數據飆升本令人恐懼,但很多網友卻說這更接近真實,讓人感到安心;

也好比,當張文宏主任談疫情的三種可能的結局:成功(兩三個月的到控制)、膠著(需要抗疫半年到1年)、失敗(席捲全球)時,很多人不是盲目相信「一定成功」,而是承認「可能的失敗」。

我們更維護專業人士的專業意見,我們也更實事求是地面對死亡的數據——儘管它們殘酷,但真相可以緩解恐慌。

冷靜靜的武漢街道,有一種沉默的張力,經過無數的吶掙扎後,人們理智地回到我們到了真實的境地。

學會尊重

多數普通人的平凡力量

在一場極端的災難中,人們往往將獲得足夠的信息和材料,新聞故事就發生在每一刻,它們都是反思我們內心的材料。

人們呼喚英雄,英雄是那關鍵的一抹光亮;

但能真正改變社會的,不過是普通人的選擇。

英雄也是普通人,是那些選擇去挺身而出、保持善意的普通人。

那些災難中做錯了事的惡人,被恐懼佔有、丟失了善意的人,同樣也是普通人,只是他們的應對和選擇方式不同。

比如那些拖延了危機治理的決策人,也是在危機時刻只看得到自己利益的普通人——他們不能迅速認清事物的本質特徵,用一種「短視」的不明智的方式去應對危機。

比如,那些渾水摸魚、販賣野生動物的人,他們不是刻意為了傷害他人,而是被生存恐懼遮蔽了良心的普通人——他們用一種「逃避責任」的方式,去選擇自己的行為。

普通人身上都有一種天生的懦弱,就是面對危險時本能地逃避。

並且這種逃避和蒙蔽是非理性的,這是人性,它的傳染性比我們面對的瘟疫更致命。

因為事實有自己發展的客觀規律,如果我們無法誠實面對,剋制人性的陰暗面,就會間接地在「天災」的基礎上繼續製造「人禍」。

相反,英雄很簡單,是審時度勢,看清本質,明知有風險,但卻選擇尊重事實的人。

像李文亮一樣,在別人沒發現異樣的時候,用自己的專業見識誠心發出警報,沒有考慮個人得失;

像鍾南山一樣,在關鍵時刻擔當,明確地作出決定,擲地有聲。

這個社會的所謂英雄,其實只是專業的人。

他們用清晰的語言、明確的行為,作出了善意的選擇和擔當。

而更多的普通人,警察、醫護人員、公務員、快遞員、志願者……追隨的也許不是什麼英雄主義,而只是簡單地不能當逃兵的角色感。

他們,和英雄一起構成了我們普通人的保護傘。

如果瘟疫相當於一種暴力和封鎖的象徵,那麼,在極端困境面前,人爆發出了怎樣的意志力,來自你內在自我角色的一種自尊心和認同感。

俗話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應該承擔責任。

試圖成為平庸之惡的幫傭很容易,只需要隨波逐流就可以了;

難的是,在災難時分,普通人能有所選擇,能懂得:

逃避無法獲得安寧,只有謹慎地完成自己的角色,才能最終認同自己。

那些與瘟疫搏鬥的人最終贏得了什麼?

所能贏的,無非是見識和記憶。

他們所擁有的是人生的深度體驗,以及成為自己的價值感。

寫在最後

有人問智者,如何才能不浪費時間呢?

答,用心去體驗。

自從封城的那一天起,我們就跟災難一起被關在了靜默中。

向外探索的探照燈,關了,內心的眼睛,卻開了。

抵擋疫情和災難的日子,有些事情在悄悄改變,

當犧牲、死亡、疾病、自由的局限、人性的善惡在我們面前鋪展開來,

我想我們都準備好了,去穿透生活的表象,獲得殘酷之愛的真諦……

共勉!

平台簡介: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 ??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掃描下方二維碼,學習更多國學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無常,是人生的常態
王陽明教你如何把心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