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叩齒吞津養生術

叩齒吞津養生術

「叩齒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諺語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

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史載活了一百五十歲,他的長壽經驗就是「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

什麼是叩齒

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叩齒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

有一種說法叫"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三十六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

叩齒與咀嚼的區別

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於保健性質;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於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1)力量不同:叩齒是輕微的力量,叩齒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於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

(2)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

什麼情況不宜叩齒

有些醫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是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但是可以改換成咬齒法。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

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於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

叩齒吞津的養生作用

1、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

2、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誌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3、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4、聰耳明目:「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5、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部皮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髮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教詩詞 萬年春
五靈妙仙·借柳詞韻